舞剧《咏春》剧照
从B站跨年晚会出圈,到新加坡巡演出海;从惊艳亮相华表奖现场,到强势登上国家大剧院舞台……舞剧《咏春》完成100场巡演后,在海内外名声大噪。日前,舞剧《咏春》来到“中国武术之城”——佛山,又一次上演“功夫+舞蹈”的艺术盛宴。
“舞剧《咏春》的爆火让我很意外,没想到它的受众这么广泛,从学生到老年人反响都很热烈。现场很多年轻人追着演员签名合影,中华文化的传承主要就是靠年轻人。”舞剧《咏春》武术顾问、咏春拳叶问宗支非遗传承人董崇华观看展演后表示,习武之人向来有寻根的传统,舞剧《咏春》来到咏春拳的发祥地佛山巡演,也相当于一次“寻根”,意义非凡。
近年来,由广东出品的《侠影·咏春》《咏春》等众多文艺作品取材于咏春拳传承故事,先后在全国各地亮相、巡演,甚至受邀到海外演出,岭南武术的魅力进一步彰显。
流播海内外
位于佛山市南海区狮山镇罗村联星村的叶问纪念馆,见证着咏春拳的发展。步入纪念馆,叶问形象的雕塑正襟危坐,上悬书有“一代宗师”牌匾,小院一侧还设有叶问与其弟子、国际影星李小龙过招练手的雕像。
百余年来,以咏春拳为代表的传统武术在岭南大地生根发芽,李小龙及《叶问》《一代宗师》等电影更是助推咏春拳从岭南走向世界,从武术界走入大众视野。
与无数影迷一样,董崇华因李小龙而迷上咏春拳。但更幸运的是,他得到叶问长子叶准亲传,拜其为师学习咏春拳。
自2012年起,世界咏春拳大赛多次在佛山举行,到了2018年,参赛人数已接近2000人,选手遍布全球。其间,董崇华拿下三次世界咏春拳大赛冠军,两次国际武联咏春拳大赛冠军。
由于具有“易学难精”的特点,咏春拳很好上手,受众群体遍布各个年龄层。目前,佛山有200多家咏春拳馆。董崇华开设了两家武馆推广咏春拳,他的学生小到幼儿园孩子,大到年过古稀的老人,其中还包括来自欧洲、南亚等地的留学生。
变与不变
咏春拳的传承需要适应时代发展,这促使众多传承人努力开辟新渠道、探寻新方法,董崇华便是其中之一。
“传统的套路肯定要继承,但我也希望探索一些新方法,不仅把咏春的套路打得更好,还挖掘它实战应用的潜力。”董崇华说,咏春从诞生开始就讲究实战,这也是它在国外发展得非常好的重要原因之一。
叶准曾指出,李小龙的长处在于他的动作片结合了咏春和其他流派的武术,咏春的一个特点就是抛弃门户之见,不限制弟子学习其他武术,很开放。董崇华传承发扬这一特点,并做出一系列创新尝试。教学过程中,董崇华在传统套路基础上增加了一些动作组合,让这一拳法打得更帅更好看。实战方面,他认为咏春传承人应该了解国际上流行的现代搏击项目,找到相应的技巧方法去化解或攻防。
但是,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咏春拳的核心要义从未改变。
咏春拳的练习都是从一套基本功“小念头”(念头正、终身正)开始。练拳如做人。董崇华反复向学生们强调:“中国武术的宗旨是‘止戈为武’。学习咏春拳是为了强身健体、修身养性,是为了领会武术精神、弘扬中国武术,而不是耀武扬威。”
舞武融合
20世纪50年代,叶问在香港传授咏春时所作的改良打开了咏春的“一扇门”。业内人士预测,舞剧《咏春》也有望在国际演艺市场上打开“一扇门”,让讲述中国故事的精品力作破圈出海、走向世界。
这部通过“舞武”跨界融合的剧,用舞蹈之美展现咏春之神韵,凸显其飒、美、雅,让咏春彻底“潮起来”。中国文联首批特约评论员陈建忠评价称,这部舞剧是一部“黄金题材+一流团队+出圈传播”共同完成的有岭南文化底色的高质量作品。
作为这部剧的武术顾问,董崇华认为,咏春与舞剧的结合、传统武术与现代审美的结合,能让更多人了解咏春,爱上中国武术。在创排期间,董崇华带着主演练习基本动作,教授他们三拳一桩(三拳指小念头、寻桥、标指,一桩指的是木人桩),并告诉演员如何将对打的风格、招式展示得更充分更好看,体现出“咏春的味道”。
“这些演员本身是舞蹈专业出身,有一定的基础,神形都很到位。他们会在动作中加强舞蹈特点,例如对打的一招一式都是跟着拍子进行练习,既有武术的刚柔并济,又有舞蹈的表现力,视觉效果非常好。”董崇华说。
广东省非遗保护中心副主任蓝海红评价,从受众反响来看,舞剧《咏春》不仅展现非遗活力,还抓住年轻观众的好奇心和兴趣点,吸引更多年轻人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带动更多年轻人参与非遗的传承、保护和发展。
打破圈层
开班授徒、参加国际比赛、担任舞剧《咏春》武术顾问、参加真人秀综艺节目、入驻短视频平台……作为传承人的董崇华不断突破,让咏春拳进一步打破圈层,走进寻常百姓家。
2017年,董崇华参加了真人秀综艺节目《极限挑战》的录制。“当时的拍摄没有剧本,很多都是我的临场发挥。我教参加节目的嘉宾打咏春拳,他们都学得很认真。”董崇华表示,如今他会利用一部分时间与媒体合作推广咏春拳。在他看来,借助媒体平台的传播,通过有影响力的节目和人物助推,可以让咏春被更多人看到。
在教学方面,董崇华打算多培养一些教练,增加教学场馆,适度扩大教学规模。“有点累,但我们的传统文化被更多人认可,很有成就感。”他乐在其中。
无数传承人接续努力,众多文艺作品广泛推广,短视频等新型传播方式加持助阵,这让以咏春拳为代表的中国武术熠熠生辉,“中国功夫”文化招牌在国际舞台上也更加闪亮。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周欣怡 朱绍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