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5日至16日,广东省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各代表团陆续举行开放团组活动。面对记者们抛出的一个个问题,代表们积极回应热点、直面焦点,答出举措、话出担当,展现出开放务实的姿态和奋发有为的状态。有的团组因为媒体提问踊跃还延长了开放时间。
记者在各开放团组活动现场看到,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展新质生产力、提速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文旅高质量发展、发展“大桥经济”等成为热门话题。在务实向上的氛围里,代表们和媒体记者面对面交流互动,传递出广东一以贯之的自信开放,鼓舞全省上下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实践迈上新台阶。
焦点1: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黄金内湾”蓄势腾飞
“大桥经济”催发动能
在粤港澳大湾区,环珠江口“黄金内湾”正凭借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蓬勃的发展活力,成为经济发展的新热土。一座座大桥相继建成投入使用,将碧波化作通途。在珠江口东西两岸多个地市的开放团组活动上,“黄金内湾”“大桥经济”成为高频词。
2024年,深中通道的开通,让深圳与中山牵手,开启一体化、同城化发展新篇章,让香港、澳门和中山进入“一小时生活圈”,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山的区位格局,更让中山“火出了圈”。
今年,中山将更高质量推进深中“六个一体化”取得新突破,包括规划、营商环境、产业、交通、创新、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六个方面。中山在开放团组上提出,要完善深中两市重点产业链供应链协作机制,借力深圳创新资源赋能中山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并让两市居民实现“无感跨市”。
1个月前,黄茅海跨海通道通车,为粤港澳大湾区跨江跨海交通网络再添“关键一横”,也进一步深化了江门、香港、澳门、深圳以及横琴等地合作。
目前江门正抢抓历史机遇,更好促进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江门在开放团组上表示,将紧紧扭住“澳门+横琴”新定位,主动对接澳门“四新”产业发展,为澳门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应用场景和产业载体;立足香港所需、江门所能,深化科技、产业、平台合作共建。江门还透露,正与珠海、中山共同商讨研究,谋划在三市交界区建设珠西都市圈城乡统筹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推进基础设施互通、产业协同共建、公共服务共享,探索珠西一体化发展新模式。
珠海在开放团组上表示,将在港珠澳大桥延长线上,建设好、运营好空港智慧物流园、高栏港综保区、粤港澳物流园等重点项目,全链条支持企业开展跨境物流业务。今年,珠海还将进一步优化“经珠港飞”服务,拓展港珠国际航空货运业务,推进珠港机场战略合作升级。同时,将进一步加强珠海机场和澳门机场的合作,积极开展珠澳陆空联运业务,共建珠江西岸货运中心。
如何加快融湾入圈步伐,在大湾区建设主战场中夺得先机、弯道超车?不少沿海城市亮出实招。
一年多来,阳江融湾入圈取得实质性进展。阳江在开放团组上透露,今年将重点依托海陵湾发展湾区经济、海洋经济,促进“湾湾联动”“湾带联动”;完善“机场+双高铁+高快速路网+亿吨大港”大交通格局,打造西海岸的物流枢纽节点城市;深化“营商环境年”建设,着力打造与大湾区“同标高”的营商环境。
打出“软硬联通”一招,正是阳江为了推动深度融入大湾区产业分工体系、更好承接大湾区辐射、加快建设深度融湾先行区的新举措。
梅州以“百千万工程”为总抓手,推动各项融湾政策加速落地,2024年梅州招商引资当年实际投资、融湾产业园产值均首次突破百亿元。梅州在开放团组上表示,今年将更多从湾区角度看梅州、发展梅州,大力推动苏区湾区产业协作、交通互联、机制衔接、平台共建。
正如省政府工作报告所指出,珠江口东西两岸优质要素集聚,“黄金内湾”正在蓄势腾飞。各地做好互促共进这篇大文章,定能走出一条优势互补、协同联动的融合发展新路。
焦点2: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培育壮大未来产业
打造新增长极
产业是生产力的载体,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必须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巩固提升制造业当家优势、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围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各代表团开放团组活动讨论气氛热烈。
“12218”——广州用了一组数字概括2024年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路径,即坚持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市“一个总体要求”,把握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两业融合”、数智化与绿色化“两化转型”这两个主攻方向,打造15个战略性产业集群、6个未来产业、8个现代服务业行业。接下来,广州将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更好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深圳团表示,将坚定不移扛起“经济大市挑大梁”的责任担当,建设好新时代经济特区、新征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和粤港澳大湾区,加快打造更具全球影响力的经济中心城市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其中,在产业建设方面,深圳提出要着力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做大做强“20+8”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未来产业,加快建设全球领先的重要的先进制造业中心和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东莞开放团组活动现场透露好消息:2024年,东莞经济总量预计突破1.2万亿元,在全国万亿城市中的排名有望进位。东莞提出,将加快推动八个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八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四个未来产业,大力实施“人工智能+”行动,加快打造滨海湾人工智能新区。在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上,计划加强企业梯度培育,实施倍增计划,重点推动与广深的产业创新协同发展。
惠州则提出打造新增长极。在国内一流数字产业基地建设上,惠州积极联动广深佛莞打造世界水平数字产业集群。当前,惠州重点在数字经济设施和数字化转型赛道上发力,加快构建以人工智能算力为主的绿色算力集群。以此为依托,将积极培育发展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力争2027年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产值突破1万亿元。
产业强则经济强,产业兴则城市兴。近两年,揭阳地区生产总值、规上工业增加值、税收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居全省前列。下一步,将全力以赴大抓产业、大抓招商、大抓项目,形成招大引强、培大育强的良好态势,争取用3年左右时间打造总规模超8000亿元,集绿色石化、海洋经济、服装制鞋、五金机电、食品加工、物流电商、大健康的“一化一海五优特”产业集群。
作为环粤港澳大湾区第一圈层城市,清远推动产业有序转移工作受到关注。在承接产业转移升级方面,清远着力建好广清纺织服装产业有序转移园等“万亩千亿”级大型产业集聚区,广清纺织园落户企业已超500家。去年1至11月,清远市主平台承接产业有序转移项目148个,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居全省第一。
焦点3:提速实施“百千万工程”
锻长板补短板相结合
发展后劲更足
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2.31∶1,17个区、2个县(市)、124个镇获评全国百强区、百强县、千强镇……“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广东县镇村发展提速。
开放团组活动上,各地围绕推动“百千万工程”加力提速,为实现“三年初见成效”目标提供解决思路。
新型城镇化建设是茂名实施“百千万工程”的着力点。两年多来,当地畅通路网、办好学校、建强医院、做活商圈、做美生态,县域公共服务水平得到提升。新的一年,茂名将坚持锻长板与补短板相结合,突出抓好县域主导产业、主打品牌、主流产品与主题文旅;坚持吸引人和留住人相结合,从教育、医疗、环境、服务入手,加快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
展望2025年,河源提出5%左右的全年GDP增长目标,力争引进超亿元制造业项目125个以上,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目前,河源已完成第二批17个典型镇规划编制,其中6个获评优秀,提升房屋风貌13456栋,18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提质扩容,建成全省产能最大的米粉、腐竹生产基地;组建135家“富镇强村”公司,带动村集体增收532万元。
人气兴旺、财气汇聚,广东各地县域产业发展后劲更足。2024年,汕尾新开工现代化海洋牧场项目6个、总投资额约12.65亿元。此外,海工装备集聚了一大批龙头企业,形成引领效应。接下来,将进一步做好全域规划、全域建设、全域治理、全域融合的文章,实现增人气、育企业、旺市场、富百姓,奋力推动汕尾“百千万工程”取得更大成效。
在“百千万工程”实现“三年初见成效”重要节点上,全省上下以县镇村高质量发展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势头愈发强劲。
开放团组活动上,肇庆提出将继续把2025年作为“百千万工程”典型突破年,推动强县、促镇、带村一体发展。具体而言,将抓住产业这个根本,坚持工农商旅并重,不断壮大县域经济;同时,将因地制宜为东西部各4个县(市、区)分别部署先进制造业和新兴产业、资源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实现协调发展。
去年,佛山获批建设广东省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开放团组活动上,佛山亮出新招:今年将打造“百千万工程”环两江(西江、北江)示范区,打造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的样板;在强区促镇带村行动上持续发力,深入实施北向战略和西进计划;继续提升城乡环境品质,实施首席设计师、乡村规划师、社区建筑师等制度,打造更多像千灯湖一样美丽的城市公共空间。
焦点4:全力打好“文旅牌”
让“网红”变“长红”
做好“土特产”文章
如今,粤语、粤剧、粤菜、粤绣、醒狮、岭南美术、广东音乐、咏春拳、工夫茶等“广东名片”日益走向世界,“东西南北中、旅游到广东”的品牌越来越响亮。
开放团组活动上,多地市推介美食、美景和特色文化,向海内外游客发出“请到广东过大年”的邀约。
拥有1600余年历史的潮州古城,是潮州代表团开放团组活动中的高频词。目前,潮州正通过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全面梳理古城现有文化遗产,并把申遗与增进民生福祉结合,构筑以古城旅游为龙头的多元文旅体系。下一步,潮州将秉持“以申遗促保护,以保护促申遗”理念,举全市之力推进古城的文化遗产申报工作。
磨刀山遗址是广东省确认年代最早的人类文化遗存,填补了广东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空白。目前,云浮已建成遗址广场、遗址展示馆等并投入使用,吸引周边县市区及两广游客前来“打卡”。下一步,云浮将一如既往持续推进磨刀山遗址专项工作,包括推动省政府公布实施磨刀山遗址保护规划,建设磨刀山考古遗址公园,编制出版磨刀山遗址考古发掘报告等。
广袤的岭南大地气候、地形多变,孕育出丰饶、独特的乡村物产。如何依托生态、气候、土地资源等优势,做好“土特产”文章,打造富民兴村大产业,成为多地市开放团组活动的热点话题。
韶关提出,将扎实推进农业品牌化建设,建好用好1个国家级和25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推进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国字号”“粤字号”农产品品牌化;同时,全力推进农业品牌营销推广,深入推进农产品“12221”市场营销体系建设,擦亮“善美韶农”区域公用品牌;另外,大力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农业由单一种植向种植、加工、销售全产业链延伸,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
“我们在加快建设近悦远来、流连忘返的鲜美湛江。”湛江提出,将深入挖掘湛江“鲜”的资源、“美”的禀赋,培育壮大文化产业,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大力发展“鲜美”文旅业态,做好“文旅+”文章,打造世界级滨海旅游目的地;此外,还将整合湛江与海南两地旅游资源,策划开发更多“一程多站”旅游线路产品,优势互补发展特色农海产业,打造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
推动“流量”成“留量”,让“网红”变“长红”,是当下广东不少城市发展中面临的共性课题。
“‘侨’是汕头最大的资源和优势,我们将继续积极引导广大有爱国心、报国志的华侨华人常回家看看、助力高质量发展。”汕头在开放团组活动上提出,将举办系列促消费活动,丰富长平路—时代广场、小公园“番客街”等特色商圈业态;同时,高水平建设临港经济区,大力推广“跨境电商+产业带”模式,推进海外仓建设,帮助企业开拓多元市场。
南方日报记者 龚春辉 邵一弘 尚黎阳 宾红霞 杜玮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