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华师教授卢晓中:扎根大湾区教育,做“顶天立地”的研究

2024-09-25 22:01 来源:南方+

  今年是我国正式设立教师节的第40个年头,卢晓中也完整地度过了他的40个教师节。

  40年过去,卢晓中如今是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发展高等研究院院长,倾注全部精力躬耕讲坛、潜心治学,不仅培养了大批优秀学子,还在教育科学领域作出了突出贡献。

  步入耳顺之年,卢晓中仍胸怀国家教育发展大局,步履不停、踏实奋斗。尤其扎根粤港澳大湾区,他带领团队坚持在教育领域深耕细作,不断研究真问题、产出真成果,为推动教育改革和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深耕湾区教育

  作为国家重大战略,粤港澳大湾区已成为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

  2019年2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对教育发展多有着墨。仅4个月后,华南师范大学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发展高等研究院揭牌,成为广东首个大湾区教育类重点研究平台,卢晓中任院长。

  响应如此迅速,令不少高校、教育界学者颇为惊讶。

  事实上,早在30年前,卢晓中就开始关注港澳地区的教育发展战略问题,并做了不少相关研究。

  “粤港澳大湾区这一概念的提出,其实可以追溯到2015年。”新概念兴起之初,卢晓中便敏锐地捕捉到,粤港澳大湾区是个区域概念,与此前的长三角、京津冀等不同,具有其特殊性和不可替代性。

  于是,卢晓中带领团队,启动对大湾区在教育领域方面的研究,探索教育如何更好助力大湾区建设、服务大湾区发展。

  2018年底,卢晓中发起成立了广东教育学会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协同发展专业委员会——这是最早的大湾区教育领域学术社团。

  在此基础上,华南师范大学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发展高等研究院成立,以研究项目为纽带,组织并形成了跨学科、跨机构的专兼职结合的研究队伍,更集中、深入地开展研究。

  高瞻远瞩,扎实领跑。该研究院先后获评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入选“中国智库索引(CTTI)来源智库”,2022年、2023年连续两年入选中国教育智库榜单。

  尤受关注的是,2020年,卢晓中带领团队,申请并成功拿下了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重点招标课题“粤港澳大湾区教育一体化发展的问题与制度创新研究”。这是目前为止,大湾区教育研究领域的最高层次项目,创新聚焦粤港澳三地体制机制差异,为教育合作发展探索新方案。今年1月,该项目从众多结项课题中脱颖而出,获评优秀。

  “做研究,就要研究真问题。真问题从哪里来?从实践中来。”这是卢晓中常挂在嘴边的话。

  在卢晓中看来,作为学人,既要做出有高度的理论、提出有深度的思想,还要以实践问题为导向,产出科学的研究成果和能落地的解决方案。

  当前,卢晓中正带领团队,聚焦如何促进高等教育与科技创新、经济发展更好结合的问题,发力新的研究方向——这也是他当前主持的一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如何破解教育改革与现实需求之间的“代沟”难题,是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步。“尤其是体制机制改革,目前仍存在很多难点痛点,我们正加大力度探讨与研究。”卢晓中说。

  近日,在卢晓中的推动下,2024广州·长江教育论坛顺利举办,云集全国多位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聚焦“促进教育与科技创新、经济发展更好结合”主题,碰撞出不少妙言实策。

  做“顶天立地”的研究,始终是卢晓中坚定的治学方向。未来,他将继续扎根大湾区,发挥专业优势,为教育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做“不过时”的成果

  思想敏锐、观点前瞻,是很多教育同行对卢晓中的评价——数十年来,卢晓中提出的不少学术思想至今仍未过时,甚至颇有超前之势。

  1991年,卢晓中提出了“教育发展一体化”的概念,并发表文章《教育发展一体化趋势简论》。他认为,由于教育受制并服务于社会、经济及科技的发展,前者应推进多样化和一体化发展,以与后者正呈高度分化和综合化的发展趋势相适应。

  彼时,尽管该研究成果在学术界引发了一波关注热度,并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但还没有确切的转化落地途径。

  数十年过去后,“一体化发展”如今已成为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研讨热词,也是当前粤港澳大湾区推动教育发展的重点内容,成为不少政策文件、研究文章的高频词。

  与此同时,卢晓中把眼光辐射到更广的区域。2020年底,他发起粤港澳大湾区与深圳先行示范区、海南自由贸易港的教育合作,成立“三区教育联动发展高端智库联盟”,整合三地教育智库研究力量,推动有组织科研。

  基于“一体化发展”,卢晓中的研究视角也在不断更新。

  近年来,他针对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发展的制度框架开展研究,提出了“区域约束力”的概念,围绕粤港澳三地高等教育合作中的制度统筹、机制衔接、自主特色等问题,为一体化发展政策提供参考。

  “虽然我花了很多精力去研究,但并不意味着它马上能够对政策制定产生多么显著的影响。”卢晓中说,做有用之学不等于做功利学问,当自己所做的研究能够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新的视角、为未来的研究产生启发,那便是值得的。

  常有同行打趣卢晓中:“你已经做了那么多成果,也不需要评职称了,还一直做研究、写论文,忙得像陀螺,太卷了!”

  步履不停,但乐在其中。对于卢晓中而言,思考、输出是兴趣所在,也是一种独特享受。更重要的是,“对国家和社会发展有贡献,是作为学人应尽的首要责任”。

  在整理过去的论文集时,重温自己多年前提出的、经受住时间考验的思想观点,更让他感到获得感满满。“这就是学术的魅力!”卢晓中笑着说。

  治学育人传薪火

  走过40年教师生涯,卢晓中总是很“念旧”,常跟学生、同好提起自己的老师——潘懋元先生。“潘先生是实至名归的大先生、教育家,永远是我们当老师的标杆。”卢晓中说。

  潘懋元我国著名教育家,是首届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毕生投入教育事业,桃李遍及天下。

  “潘先生极具仁爱之心,乐教爱生,从来不端架子。”卢晓中回忆道,他与潘懋元相处,总是乐于向他求教,也愿意与他分享心里话,“这是一种信赖,也是期待能够获得先生的关爱、引导和支持”。

  这正是卢晓中心目中理想的师生关系,是似父子而非父子、似朋友而非朋友,被师生之间特有的育人情怀所滋养。

  不久前,在华南师范大学新教工入职仪式上,卢晓中作为教师代表发言并带领新教工进行入职宣誓。他说:“要做好教书育人工作,除了要有育人情怀,还要有育人的智慧。”

  卢晓中认为,拥有对教育改革发展的思考研究和独到眼光,是谓“育人智慧”。这样的想法同样来自潘懋元对卢晓中的影响。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界的学术泰斗,潘懋元是中国高等教育学学科开拓者与奠基人。他提出“大学必须要有自己的教育理论”,并创立了“高等教育学”这门学科。

  “创立一门新学科绝非易事,而潘先生60多岁也不安于颐养天年,坚持为开创高等教育学科而奔走呼吁。”卢晓中说,这种精进拓新的精神,成为自己的心向往之、行之所至,鼓舞着自己要潜心治学育人。

  数十年来,卢晓中不断刷新成绩:获国家(教育部)及省级科研奖励10多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省教学成果一及二等奖多项,主编教材入选“全国高等学校重点规划系列教材”,其指导的学生在多家重要学术期刊成功发表论文、获得全国“挑战杯”一等奖、全国高等教育学优秀博士论文等。

  不过,卢晓中一直谦虚地自称为“教育学人”。如今,他也迎来了自己的耳顺之年,依然坚持求索,紧锣密鼓地推进新研究、筹备新课程,计划为教育学科改革发展做出更多新成果、新贡献。

  师者为师亦为范。卢晓中的“念旧”,念的是昔日师恩,更是一种言传身教、薪火传承,也将激励更多学子奋进成长。

  【对话】

  “教育帮扶是教育学人的应尽责任”

  南方+:目前,您是阳江市阳东区聘请的“百千万工程”指导专家,今年暑期还到当地调研。您是何时开始着手教育帮扶工作的?

  卢晓中:作为教育学人,教育帮扶是我们应尽的一份社会责任。同时,一直以来,区域教育发展是我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恰好能够推动研究落地,是一件很实在、也十分有意义的事。

  借研究之机,我去过很多欠发达地区,主要开展教育规划方面的帮扶工作,包括汕尾市陆河县、肇庆市广宁县、揭阳普宁市等。

  南方+:您还带领团队前往贵州省黔东南州台江县,具体是什么情况?

  卢晓中:贵州台江是中央组织部组团式帮扶的县,也是曾经的国家级贫困县。过去,当地的教育帮扶方式主要依靠前来支教或挂职的教师、校长等,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要建立起能够自我持续发展的教育体系,还得变“输血”为“造血”。两年前,广东与台江签订了组团式教育帮扶协议,并把一个任务交予我们团队,也就是计划花三年时间帮扶,提炼出“台江教育发展模式”。目前,我们已为台江县量身打造了一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整体方案,将分阶段逐步落实,具体工作也正在有序推进当中。

  文字:南方+记者 姚昱旸

  摄影:南方+记者 张冠军

  剪辑:南方+记者 金镝

  设计:程子宜

编辑:朱文婷   责任编辑:杨格  

扫二维码分享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