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大湾区科学论坛上,诺贝尔奖得主等大咖探讨科技创新前沿话题

人工智能将成为跨越式发展关键变量

2024-11-18 07:43 来源:南方日报

11月17日上午,2024大湾区科学论坛开幕。南方日报记者 许舒智 摄

11月17日上午,2024大湾区科学论坛开幕。南方日报记者 许舒智 摄

  11月17日,2024大湾区科学论坛在广州南沙举行。开幕式和主论坛上,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巴里·马歇尔,菲尔兹奖获奖者、南方科技大学讲席教授埃菲·杰曼诺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校长薛其坤等科技“大咖”发言,围绕人工智能、基础科学、高等教育以及国际科技合作等话题展开探讨。

  注重发展人工智能行业大模型

  人工智能延续了往年的火热,依然是今年论坛的焦点话题。

  “在参会前,我曾让chatGPT拟一份发言提纲,它给了我很好的建议。”当前,人工智能技术正实实在在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香港科技大学校董会主席、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沈向洋对此深有体会,在他看来,人工智能将成为人类社会又一次跨越式发展的关键变量。

  沈向洋建议,除了通用大模型,国内人工智能还应注重发展行业大模型。“就像今天各行各业的企业都在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一样,未来每个行业,甚至是每个企业都会做自己特有的大模型,从而提高效率和产品性能。”据他预测,未来通用大模型将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行业大模型以及个人大模型。

  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深圳)协理副主任黄哲学认为,目前大湾区呈现出数字经济驱动经济发展的趋势,因此在发展人工智能产业方面,大湾区有着极大优势。

  “这里有大型的IT企业,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无论是算力和数据资源,还是产业政策、科研支持都非常充足,所以说大湾区人工智能产业没有理由不取得突破。”黄哲学表示。

  聚焦人工智能领域研究,黄哲学认为应当差异性发展,“要避免对深度学习、大模型、元宇宙等热门话题一拥而上,否则很难做出有特色的科研成果。”黄哲学建议,“要静下心来找准自己的方向,争取突破原创性的更大成果。”

  广东应聚力打造顶尖大学

  高等教育如何在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粤港澳大湾区需要怎样的大学?

  杰曼诺夫曾在国外任教30余年,2022年全职加入南方科技大学,担任讲席教授。在他看来,广东是大省,有很优秀的学校和教育体系,同时拥有很多技术领先的企业,当务之急是打造一所与本省的经济和技术地位相匹配的顶尖大学。

  他还强调,大学和大学生要有国际视野。他介绍,南方科技大学数学系是学校国际化程度最高的院系之一,30%的老师都来自国外,并且几乎每个月都会有国际学术会议或交流活动。

  “科学是一项国际事业,如果我们的学生可以有更开阔的视野,掌握更多的语言,就更容易开展国际合作。”杰曼诺夫说。

  澳门大学校长宋永华同样关注高等教育,他指出,大学要找准自身定位,“同质化发展是没有出路的”。

  今年,澳门大学启动建设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新校区,预计将于2028年投入运作,可容纳学生8000余人。

  “我们根据横琴的定位和特点,计划在新校区布局医学院、信息学院、设计学院、工学院和横琴澳大高等研究院,涵盖临床医学、人工智能、机器人与智能制造、金融科技与数字商学等专业。”宋永华说。

  “粤港澳三地在科技产业创新方面合作空间巨大。”他说,澳门大学已经在中药现代化创新、微电子领域成果转化、智慧城市建设、先进智能计算等领域与大湾区高校、企业进行联合攻关。“后续,我们还将继续发挥科研优势,面向全球吸引优质的教育和科研资源,同时与更多科研、企业机构建立紧密联系,协同创新、深化产学研合作。”

  用好区位优势加强国际合作

  今年大湾区科学论坛的主题是“开放科学 勇立潮头”。在开幕式和主论坛环节,多位嘉宾也在发言中呼吁大湾区用好区位优势,加强国际合作,推动跨境交流。

  “粤港澳大湾区现在不仅是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也是科技创新要素高度集聚,研发和成果转化能力突出,高等教育资源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校长薛其坤说。薛其坤认为,高校是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的桥头堡,要充分利用大湾区的区位优势和开放格局,进一步推动跨学科、跨领域、跨境的科研协作与人才培养,为大湾区的科技创新发展提供高效强有力的支持。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北京)理事长贺福初在主旨演讲环节介绍的人类蛋白质组导航计划,是科技创新开放合作的生动例证。

  根据该计划,团队将对人体中的所有蛋白质进行全息、精确的测量,揭示人体的基本构造和原理,进而帮助人们读懂基因组这部“天书”。

  这个总部设于广州黄埔的大科学计划,已形成强大的国际合作力量——超过20个国家的逾80支团队参与,一批国际顶级的院士专家前来“组队”。

  贺福初介绍,该计划在黄埔科学城已经实现自主化、标准化、智能化的蛋白质组分析系统,可以进行中试放大和规模化生产。“所有来参加计划的国内外团队,都可以采购我们的成套设备。”贺福初说,这充分说明大湾区在此领域已经走在世界前列。

  南方日报记者 卞德龙 钟哲 任燚 陈子阳 吴雅楠

编辑:吴潜之   责任编辑:李婷  

扫二维码分享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