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落户南沙。图为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核心共建单位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取得成功。资料图片
壮阔珠江口,磅礴入海潮。
在大湾区地理几何中心,精彩不断上演:仰望太空,南沙企业参与研制的我国最大固体运载火箭“力箭一号”成功发射;俯瞰大洋,南沙研制的天然气水合物钻采船力图探寻可燃冰的巨大能量;聚焦精微,南沙在国内率先布局宽禁带半导体全产业链;着眼广大,全国首批自动驾驶营运出租车在南沙交通大动脉上奔驰……
星辰大海的征途仍在续写。《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下称《南沙方案》)提出,南沙要建设科技创新产业合作基地。
应时而动,南沙加快布局建设“芯晨大海”产业集群——力争到2025年,芯片和集成电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先进制造业、海洋经济等领域的总规模达2万亿元。
问道星辰自在高,徜徉大海需致远。2022年广州国际投资年会南沙平行分会于8月30日举行,现场举行“芯、晨、大、海”重大产业项目签约,发布“探天九条”专项政策。广州南沙,正以面向世界之名,赴星辰大海之约。
产业“驱动力”▶▷
重塑地区经济新格局
在方寸晶圆上镂刻“山川沟壑”,传递亿万信息流,并在百舸争流的国际竞争中胜出,首先要攻克集成电路的“材料关”。在广州南砂晶圆半导体技术有限公司总裁王垚浩看来,这项技术活并不好做,但南沙助力企业“超额”完成了目标任务。
“在南沙落户,相比项目计划书2018年的产能落实时间,提前了一年。今年四季度扩产设备进驻,相比原计划的2023年底又提前一年!”在施工中的南砂晶圆办公大楼内,王垚浩介绍,公司15万片的碳化硅晶圆片年产值已跃然如见。
以南砂晶圆为代表的芯片产业,是南沙产业大格局中的重要一环。南沙提出,以加快发展“芯”片和集成电路研发制造为核心,以创新发展承载“晨”光和希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引领,以强化发展高端装备、智能制造、汽车等“大”智造为根本,以聚力发展“海”洋经济、进一步对外开放为导向,形成“芯晨大海”产业集群。
——完善生态,发力湾区之“芯”。高标准建设约1.97平方公里的集成电路产业园,引进培育了芯粤能、芯聚能等一批龙头企业,初步形成了覆盖宽禁带半导体全产业链完整生态。
——创新发展,凝聚“晨”光力量。南沙集聚近800家人工智能和生物科技企业;云从科技成为科创板“AI平台第一股”,小马智行成为全球第一家企业获得北京T3级别路测许可。
——提质增效,夯实“大”智造。南沙汽车制造业产值连续多年破千亿、2021年超1500亿元;北京精雕、联东U谷等项目助力智能装备及智能设备新增长点汇聚成势。
——勇立潮头,向“海”图强。作为大湾区“面向世界”的开放门户,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交汇点之一,南沙奋力从浅蓝挺进深蓝,在交流融合、跨境贸易、海洋科技等方面融通内外。
成功者先计于始。一个地区的竞争力,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制造业水平上;一个地区的发展潜力,则需要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成色来证明。南沙此番规划,立足现有基础、结合未来趋势、遵循政策指引,将带动制造体系逐渐完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地区竞争力与日俱增。
区域“进化论”▶▷
集群互促实现新发展
从“芯芯”向荣,到“新兴”向荣,南沙切换得从容自如。
目前,以广汽丰田、合创、威马汽车为龙头的新千亿级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正在南沙探索行业跨界融合创新。
《南沙方案》发布后,南沙迎来的首个签约落地重大项目,便是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促进局与融捷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签署项目投资协议。后者将在南沙重点布局先进制造、新能源、柔性显示等高新技术产业。
在融捷集团副总裁谢晔根看来,“芯晨”不可能孤立存在,必须依赖高端制造业。“一类产业需求往往影响另一类产业进化。”谢晔根说,“把‘芯晨’放在‘大’字前,说明南沙希望依托制造业基础助力新兴产业快速崛起,同时也将借助新兴产业推动传统制造转型升级。这样,南沙既能形成产业集群间的有机结合,又能实现先进引领。”
位于南沙的华南地区最大的综合舰船造修企业广船国际有限公司,从制造端“上溯”至创新链。广东广船国际海洋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天夫谈到,团队致力解决海洋高端船舶研发和关键技术问题,消除海洋科技创新成果的“孤岛”“肠梗阻”现象。
“我们将充分发挥船企的龙头辐射作用,以绿色智能海洋及应用装备、极地及深海养殖加工装备、海洋信息化技术、新材料及新能源、综合性设计为切入点,推动高端海洋装备核心配套自主可控,助力南沙打造的‘芯晨大海’产业集群。”刘天夫表示。
星辰轻盈,直上重霄;大海厚重,波澜不惊。一重一轻之间,不仅有产业互促的辩证法,还有区域发展的进化论。
联瑞生物医药创新基地落子南沙,就肩负着“轻重”两重使命。作为一品红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研制车间,一方面,该基地需要在其他地区车间产能饱和的当下,承接部分新产品,为公司未来发展预留空间;另一方面,该基地正打造智慧工厂,提升传统产线自动化水平。
“‘联瑞’的品牌早已有之,但直到2018年在南沙拿地后才成为实体单位。”联瑞生物医药创新基地负责人黄翔表示,联瑞项目一期工程处于收尾阶段,日后满产将实现百亿元年产值。
未来“潜力股”▶▷
营商环境激发新动能
“芯晨大海”发轫于南沙,既对地区产业提出了“升级版”目标定位,也对本地营商环境抱有更高期待。
“融捷集团的客户分为两批。一批为国内头部新能源企业,它们大部分集中在大湾区,如比亚迪;另一批为海外巨头企业,例如亚马逊集团。南沙既给了我们大湾区‘一小时交通圈’,又让我们获得了走出国门的优质跳板。”谢晔根谈到。
当前,南沙区海运通关全链条无纸化改革加快实现,涉及海关、港口、船代、拖车等业务环节“线上办理”。2021年12月南沙海关整体通关时间进口较2017年12月压缩75.11%;出口较2017年压缩了96.8%。“国际竞争形势瞬息万变,进驻南沙后,我们将得到更便利的海关服务,同时从国际采购原材料也更快捷。”谢晔根说。
联瑞生物医药创新基地则是被南沙释放的人才利好吸引而来。为贯彻落实《南沙方案》,加快打造现代产业新高地,近期南沙推出了国家级新区首个“四链”融合政策体系,未来五年将投入超200亿元分层次、全周期地精准支持企业和人才发展。
“生物医药产业,最珍贵的资源就是人才,尤其是国际顶尖人才。”黄翔提到,南沙区不仅有科研院所“国家队”,还能通过政策优势吸引海外人才进驻,这为企业迈向精尖提供了契机。
迈入新的发展阶段,南沙牢牢把握营商环境这条“生命线”。近年来,南沙针对“芯晨大海”产业集群“量身定制”了优惠政策——
设立规模21亿元的广东省半导体与集成电路风险子基金;出台“独角兽黄金牧场九条”“元宇宙九条”等特色专项政策;在全国率先开展跨境贸易投资高水平开放外汇管理改革试点……
凯风自南、聚沙成塔,南沙正成为吸引全球最强大脑、高端产业、优质项目的“梧桐树”。
“接下来,我们将充分借用各相关行业产业集群优势,促进大湾区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集群发展。”刘天夫对未来信心满满。谢晔根同样期待,通过与南沙不同产业链“互通有无、鸡犬相闻”,创造更多合作机会,助力企业做出更精准的决策。王垚浩则表示,“芯晨大海”产业格局是南沙抢占未来科技、产业发展制高点的应时之举,这将促进南沙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
鼓声阵阵中,布局落子间,南沙整装待发,面向广阔世界,奔赴星辰大海!
中科空天产业基地完全建成后将成为国内首个全产业链商业航天产业基地,可实现年产运载火箭30发。资料图片
■对话
中科宇航(广州)装备工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胡小伟:
“共奔星辰之约,在南沙不孤单”
今年7月,由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抓总研制的“力箭一号”(ZK-1A)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该火箭是我国当前最大的固体运载火箭,在运载能力、入轨精度、设计可靠性、性价比等方面迈入世界固体运载火箭领域先进行列。
参与研制的中科宇航公司是广州首家商业航天独角兽企业,今年6月中科宇航总部正式迁入南沙区。中科宇航(广州)装备工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胡小伟接受访谈时表示,公司实现首飞后将在南沙继续扩大规模,商业航天的产业化发展有赖本地区规划和科技人才的持续助力。
问:“力箭一号”(ZK-1A)运载火箭发射时您在现场,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答:发射前人员要离场,中科宇航作为参与研制单位,我们既紧张又恋恋不舍。首飞成功,特别激动,大家互相拥抱庆祝。这是国内最大的固体运载火箭,各方难度都非常大,为我们研制队伍付出和成绩感到骄傲。
在科学院指导下,这个项目全程强调创新。火箭有六大关键技术和十三项创新点,都是国内第一次应用。比如全箭模态试验我们摒弃了传统的垂直试验方法,第一次采用大吨位箭体水平模态试验方法;一级发动机是国内最大推力的固体发动机,效率更高;采用了新型低成本箭体结构,制造周期更快等等。
总的来说,与现有国内固体运载火箭相比,“力箭一号”(ZK-1A)运载火箭运载能力更大,5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SSO)最大运载能力达到1.5吨。运载系数高,成本更低。
问:中科宇航研制“力箭一号”用了多久?
答:这种规模的火箭,如果是按照以前的经验,至少要研发超过五年时间。但我们只用了三年半时间。首先,在设计环节一改原来“总体到分系统”层层传递的串联体系,我们搭建统一设计平台,各模块并联研发,缩短了设计周期。其次,试验环节我们创新方法。比如将垂直模态试验改为水平模态试验;搭设可拆卸的移动厂房以便于组装等等,生产过程环节快速迭代,大大缩短了研制周期。
问:商业航天产业和中科宇航公司的未来发展趋势如何?
答:商业航天的黄金期预计在2023年至2025年到来。火箭是运载系统,需要满足卫星发射需求。现在,卫星的发展处在爆发前期,对火箭的需求也在增多。我们秉承先进性、创新性和经济性原则,研制具备商业价值的火箭。
我们采取“固液并行”策略,固体火箭简单可靠,生产和发射周期短;液体火箭在可回收和运载能力方面有优势。固体火箭首飞成功同时,液体火箭研制进展顺利,明年初将迎来我们的亚轨道液体火箭首飞。
问:中科宇航是否会在南沙及周边地区布局航天产业链?
答:火箭是一个大系统,产品配套多,配套单位遍布全国。如果能实现本地化配套,能大大降低物流成本。南沙主要是负责火箭的生产、总装测试以及发射服务等功能。后续我们会逐步把产业链上的相关企业、要素引入带到南沙周边,比如结构加工、电子产品、软件设计等。
问:南沙发展商业航天产业有何优势?
答:南沙区的科技产业力量强大。比如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等学校,拥有很强的人才储备。我们可以与大学和研究机构合作开展火箭技术研发,比如液体火箭可回收技术。未来,我们还计划和大湾区本地的高校联合培养人才,比如在学校设立航天专业,我们作为实习基地或就业目标。
如今南沙正在打造“芯晨大海”产业集群,我的第一反应是:不孤单。火箭等航空航天产业不是单一的产业,我们希望通过中科宇航在南沙落地,吸引更多上下游企业一起来落地,比如卫星产业等。我们虽然发展势头还不错,但毕竟处于起步阶段。南沙提出“芯晨大海”产业布局,一是有利于推进企业间的资源共享和协同创新,实现创新链产业链的融合发展,从而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集聚发展;二是通过产业集群的培育,能够加快吸纳人才、引进人才的速度,汇聚创新要素。
■相关
星辰大海 无限想象
“芯晨大海”产业集群引发业界热议
“这是一个给人无限想象的布局与规划。”“‘芯晨’二字不可能孤立存在,把‘芯晨’置于‘大海’之前,既能形成有机结合,又能体现先进引领。一石激起千层浪,近日,南沙提出“芯晨大海”产业集群布局,引发各方热议。大家纷纷表示:站在更高起点的南沙,有底气、有信心、有能力构建面向世界的现代化产业集群。
“南沙布局‘芯晨大海’产业集群,发展空间令人遐想无限。”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广东亚太创新经济研究院理事长李志坚连日来持续关注“芯晨大海”南方五论系列述评,他表示,“芯晨大海”都属于高新技术产业且具备较高的技术门槛,是非常合适对接粤港澳三地产业创新要素的产业领域。
在李志坚看来,芯片和集成电路研发具备较强的政策红利与国产市场替代空间,也是广州一直以来渴望补充的产业短板,兼备战略与市场意义。而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导向范围较广,此举意在依托南沙搭建一个全面对接港澳乃至国际未来技术产业化转化枢纽,属于为地区产业升级发展预留空间的一个方向。高端装备、智能制造、汽车等“大”制造产业是广州立足自身制造业原有优势进行产业链升级,真正实现制造业立市的主要方向。“海”洋经济则是依托南沙临海以及港口条件发展的产业方向,也是当前国家大力发展的战略方向,涵盖的细分产业门类众多。
聚焦上游制造碳化硅单晶衬底的广州南砂晶圆半导体技术有限公司,是入驻南沙万顷沙集成电路产业园的首批“芯”力量。公司董事长王垚浩认为,布局“芯晨大海”现代化产业集群,是南沙结合自身区位条件和产业基础,抢占未来科技、产业发展制高点的应时之举。“这里是粤港澳合作前沿阵地,拥有通达各地的交通,还具备一线城市中少有的可大规模开发建设的土地空间,产业承载能力巨大。这些高规格、大规模的产业对于基础设施、人才需求及生活配套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将促进南沙经济社会更高质量的发展。”
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不仅仅是局限在特定地理空间范围内,更强调龙头企业带动、上下游相关企业的有效集聚、分工合作、协同创新,由此形成具有竞争优势及带动作用的产业集聚。
联瑞生物医药生产中心负责人黄翔对企业的发展信心十足。“‘芯晨大海’,是一个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构思,体现了南沙对产业发展路径的科学谋划,也为我们企业指引了一个未来发展的方向。”黄翔表示,公司作为“以创新发展承载‘晨’光和希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其中的一员,将坚持创新、恪守品质,驱动企业高质量发展,为南沙科技创新提供新动能和强支撑。如今,联瑞生物医药创新基地位于南沙重点打造战略新型产业带“三谷一园一城”(即生物谷、数字谷、健康谷与智能制造园、海洋科技城)的核心区,他们期待借助南沙区位优势和人才政策,吸纳更多港澳优质医疗资源和人才,并与国际生物医药界深入合作,持续扩大全球医药创新生态圈。
在融捷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谢晔根看来,“芯晨大海”产业集群的打造,让南沙更有信心走出去。谢晔根表示,企业在当前的竞争环境中,若要发展壮大需要对其产能产值提出更高要求,有足够大的体量才能抗风险。这也是“大”字的另一层意涵。“海”除了海洋科技外,还可引申为“出海参与国际化竞争”,这是企业的优势也是南沙的优势。南沙的政策降低了交易成本,极大节省了人工成本、时间成本,这对于本地企业参与国际化竞争非常有帮助。
广东广船国际海洋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天夫希望,助力南沙打造“芯晨大海”产业集群,同时辐射带动广东省内能源、材料、机电、通信、环保、基建、金融、旅游等相关产业发展。
“依托广船国际的品牌优势及核心技术优势,研究院内联外合,搭建产业联动平台,致力于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科技领域一流的新型研发机构,解决海洋高端船舶研发和关键技术卡脖子问题,推动高端海洋装备核心配套自主可控,实现国产化替代,紧紧围绕国际海洋装备及应用产业发展趋势及需求,推动珠江西岸装备制造业优化升级,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助力大湾区海洋经济与科技发展。”刘天夫说。
“但要发展好这个产业集群,需要突破几个难点,一是需要从机制、平台以及各类环境要素上,全面对接港澳以及国际未来技术的产业化转化,这要求南沙具备类似港澳的对接国际先进技术创新研发合作以及产业转化的发展环境;二是需要制定合理的产业空间规划以及与广州乃至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产业对接机制。这个产业集群范围很广,南沙在这一产业集群中应该突出未来技术产业转化枢纽平台与示范性产业集聚功能区的功能,通过合理的空间规划提高地区的用地产出效率,并通过跨地区产业对接与协同,实现有效的产业链辐射带动效应。”李志坚期待,南沙能够通过“芯晨大海”产业集群,奔向星辰大海。
撰文:柳时强 李鹏程 王一晴 余妍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