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大力气也没有好收成,自己种的花生亩产仅100多斤。”近年来,汕尾陆丰的一些农户发现,自己种植的花生产量越来越低,这个传统花生产区的种植热情在衰减。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获悉后迅速组织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花生团队组建农技“轻骑兵”队伍,深入当地调查研究,细致查找花生减产原因,并及时向农户派发最新的“粤油”系列良种,亩产可以恢复到四五百斤,重新点燃了他们的种植热情。
在广东,专家组团下乡派良种、提方案,为种植户解难题已是工作常态。农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省农业农村厅牢牢把握“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的总要求,组织广东农技“轻骑兵”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农技服务乡村行,推动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组织深入一线。
据统计,围绕产业技术需求,全省各地有针对性地开展农技“轻骑兵”乡村行专题活动超1000场次,服务范围遍布全省21个地市。
人才聚起来
激发农技推广人才活力
去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要稳定队伍、提升素质、回归主业,强化公益性服务功能。同时,要鼓励发展各类社会化农业科技服务组织,创新市场化农技推广模式,打通科技进村入户“最后一公里”。
如何稳定队伍,如何汇聚社会化农业科技服务组织的力量?
全省各地统筹组织高校科研院所专家、农技推广人员、以乡土专家为主的社会化农技服务力量3支队伍,吸纳在校相关专业大学生,根据各地技术和产业发展需求,组建广东农技“轻骑兵”,以小分队形式深入生产一线,开展全产业链、全方位的服务,着力推进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高效打通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和农产品上行“最先一公里”。
广东建立起全省统一的农技服务数据资源库,打造农技需求精准对接平台,对“轻骑兵”乡村行实施数字化管理。据统计,截至今年5月,“轻骑兵”人才云库包括1万多条乡土专家资料、51个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以及各地市农技人才队伍,全省入库9030个机构单位,包括科研院所科技专家、农技推广机构农技人员以及社会化服务组织的乡土专家、农村科技特派员等农技“轻骑兵”专家22279名,全省21个地市的111个县(市、区)已明确“轻骑兵”统筹管理单位及联络人,进一步强化组织运营主体建设。
服务沉下去
建设百个“轻骑兵”工作站
“辣椒叶片枯萎了怎么解决?”“如何预防苦瓜炭疽病?”……在韶关市翁源县各村的农技需求对接群中,农户的需求很快得到农技专家的线上解答,当地的乡土专家还能及时到田间地头进行实地指导。
人才聚起来了,如何用好人才?服务生产一线,全省多支“轻骑兵”队伍深入农业产业园区、乡镇村组和田间地头进行技术指导,对农民进行田头手把手指导,把专家的技术转化到田地中去。
广东农技“轻骑兵”以扎实的调查研究破解农业发展难题。“把技术论文‘写在大地上’,是每一位农技人员的日常与责任。”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相关负责人说,广东农技“轻骑兵”日常分布在基层第一线,确保农作物在生产过程中遇到技术问题能够得到快速发现、有效解决。
农技推广服务驿站是广东农技“轻骑兵”发挥线下服务作用,激发农技人员活力、提升农技服务效能的新举措。据省农技推广中心“轻骑兵”工作组成员王莹介绍,目前全省共建设了1个省级农技驿站、100个县级农技驿站,并以优秀社会化服务组织为主体遴选建设了100个“轻骑兵”镇村工作站等农技推广服务平台。
服务跟上去
服务遍布全省21个地市
农业科技进步厚植丰收根基。经过细致调查研究,广东农技“轻骑兵”发现,基层群众对于农技知识和农技服务的需求很大,但传统线下服务模式难以有效满足群众诉求。
广东充分发挥数字农技方面的优势,创新组建“数字+轻骑兵”,从需求和供给两端发力,进一步放大农技服务效果,发布各类技术短视频1000多个,举办“数字+田头课”41期,线上观看人次超1200万人次。
“农户生产有问题、产业有技术需求,在‘粤农技’需求服务平台发布,平台系统会自动定位农户或相关产业位置,发出订单。系统精准匹配附近相应的产业‘轻骑兵’,来解决各类技术问题。”王莹表示,农技需求平台打通了自下而上的农技需求服务通道,极大提高了服务效率和质量。
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成效检验主题教育成果。广东农技“轻骑兵”通过开展农技服务乡村行,推动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组织深入一线,围绕产业技术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各项农技服务乡村行专题活动超1000场次,服务范围遍布全省21个地市,创新“数字+”服务模式,“一站式”农技服务助力广东农业高质量发展。
“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要切实做到以学促干。我们将继续将主题教育激发出来的学习、工作热情进一步转化为攻坚克难、干事创业的强大动力。”省农技推广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广东农技“轻骑兵”将聚焦打造力量充足、梯次完备、结构合理的高素质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坚持引育并重,深化产才融合,为贯彻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夯实人才和技术支撑。
南方日报记者 黄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