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南方网 > 新闻 > 广东精选

10位粤商与省长面对面协商座谈,为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献上哪些“金点子”?

2024-12-09 23:07 来源:南方+

  12月9日,在省政协机关三楼常委会议厅,粤商·省长面对面协商座谈会召开。10名粤商代表与省长面对面,围绕“加快推进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协商座谈。

  近年来,广东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构建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机制,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成为广东推进产业科技创新的厚实家底和强大底气。

  当前,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还面临哪些主要困难?如何攻坚克难实现高质量发展?会上,粤商代表展开了热议,提出推动更多专精特新企业融入龙头企业产业链供应链、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享受知识产权优先审查、打造耐心资本等建议。

  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达2.7万家

  协商座谈会前,省政协组织跨专委会、跨界别、跨领域的联合调研组,分赴省内外调研考察,实地走访企业、召开座谈会,掌握大量一手材料。同时,召开“主席·委员专家深聊会”,在“数字政协”平台广泛征集政协委员意见建议、集思广益,形成专题调研报告。

  报告显示,截至今年11月底,全省共有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7万家,累计培育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89家。

  根据报告,2023年,广东专精特新企业总营收超2.6万亿元,资产总值4.05万亿元,利润合计736.3亿元,专精特新企业以0.4%的数量占比,贡献了约20%的中小企业营收总额,提供就业岗位约230万个。约85%的专精特新企业处于战略性产业集群。

  报告也指出,目前广东专精特新企业表现出极强的成长韧性,但还存在有效市场需求收缩、信贷供需仍不匹配、技术人才招引困难、知识产权侵权频发、政策措施欠精准等问题。

  对此,报告提出,从抓落实、促优化、谋创新等3个层面,加快推动广东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如,在“抓落实”方面,落实政府采购倾斜扶持政策、落实政府项目倾斜扶持政策、落实专属融资支持政策、落实人才综合保障政策等。

  建议整合高校等资源展开联合科研攻关

  当前,广东专精特新企业总量形成规模、发展势头良好、培育成效明显,但也存在一定短板。如何找准薄弱点,优化改进各项政策措施?

  报告建议,要更新专精特新培育总量目标,完善专精特新企业服务体系,深化专精特新企业培育与“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衔接,充分发挥国有资本的战略引领作用,深入推进大中小企业供需对接、融通创新,强化知识产权服务保障力度。

  上述建议受到多位粤商代表的响应。

  省政协常委、佳都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联席董事长兼执行总裁陈娇建议,发挥好链主龙头企业、产业孵化园区的带动和培育作用,构建产业链协同创新的生态体系,广泛开展大中小企业融通对接活动,开展大企业“发榜”中小企业“揭榜”工作,推广“龙头企业出题、中小企业答题”模式,依托链主企业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链的引领作用,打造有创新示范效应的大项目,推动更多专精特新企业融入龙头企业产业链供应链,做大做强产业生态集群。

  省政协委员、金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平绪建议,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享受知识产权优先审查,开展专精特新企业知识产权维护援助专项行动,推动建立健全知识产权海外维护互助机制。

  人才、融资、平台,亦是粤商代表发言的高频词。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曾庆洪建议,积极引导协调省市区域地方产投、银行及金融机构等,打造耐心资本、常青基金,鼓励和引导对专精特新企业进行长期稳定投资。

  省人大代表、汕头市政协委员、广东正超电气有限公司总经理吴厚烽建议,整合高校和相关研究机构资源、集合产业优秀人才,展开联合科研攻关,研发成果归参与企业、揭榜方共同所有。

  针对与会粤商代表的建议,相关部门纷纷作出回应。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党组书记、厅长涂高坤介绍,去年第五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公布,广东累计培育总数全国第一;今年全省新认定“小巨人”561家,累计培育总数排名全国第二。广东高度重视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当前正组织龙头企业一起攻关项目。

  “广东出台‘科金15条’,就是要加大创投的支持力度,希望大家共同努力把它落地好。”省科技厅党组书记龚国平说,科技创新要与产业基金形成良好互动,科技创新始于科技、成于金融,没有金融的支持,很难变成重要的现实生产力。同时,企业要加强产学研合作,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可以和广东高校、全国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合作,一起协作、共同解决难题。

  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林如鹏说,广东在产教融合试点、校企协同育人、现代产业园建设等方面已开展有益探索。下一步,省教育厅将继续指导相关高校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所需,加快推进相关专业学科调整,同时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等方面开展适应性改革,更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南方+记者 马立敏

  通讯员 张萍 邓超彬

编辑:陈榕   责任编辑:杨格  

扫二维码分享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