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0年“港澳药械通”政策启动以来,国内医疗机构引进国际先进药械的进程显著提速。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王景峰教授表示,在这一政策的推动下,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已经成功引入了11种心血管新产品,尤其在心律失常、心衰管理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
据悉,“港澳药械通”政策的核心目标是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的医疗协同发展,缩短我国与欧美发达国家在新技术、新器械、新药品、新耗材应用上的时间差,为患者带来更大的福祉。截至目前,该政策已指定45家医疗机构,实现了大湾区内地9个地市的全覆盖。
作为第二批获批的医疗机构之一,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迅速抓住政策机遇,成功引入了11种心血管新产品。这些产品涵盖了心律失常、心衰管理等多个领域。例如,抗菌封套技术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已用于超过100位心脏器械植入患者,显著降低了感染发生率;血管外ICD投入使用,与美国上市时间相差不到一年,已有多位患者受益。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心血管内科周淑娴教授已成为我国第一位具有血管外除颤器EV-ICD带教资格的专家。
周淑娴教授分享了她在新设备上的应用体会。例如,抗菌封套技术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已经为超过100名心脏器械植入患者提供了服务,显著降低了感染发生率。血管外除颤器EV-ICD的应用也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中国内地共植入15例,其中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植入13例,技术应用处于领先地位。
周淑娴教授进一步解释,血管外除颤器EV-ICD在内地的应用与美国上市时间相差不到一年,为患者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福音。她还回应了患者关心的医保报销问题,表示广东省医保局对“港澳药械通”政策给予了特殊支持,大部分药械已纳入医保,这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展望未来,王景峰教授表示,“港澳药械通”政策预计在2025年将新增3-5种创新药械。同时,他强调了新设备的应用技术推广的重要性,计划通过多中心临床研究和真实世界数据积累,推动国内技术应用标准化。
文 许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