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连续八年“霸榜” 广东为什么能?

全国各地创新“尖子生”PK,我省再拔头筹

2024-11-03 09:13 来源:南方日报

  11月2日,《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4》(下称《报告》)在北京发布,广东再夺第一,实现“八连冠”。《报告》直言:具有明显的领先优势。

  在全国各地的创新“尖子生”中,广东缘何连续8年“霸榜”?《报告》认为,近年来,广东深入落实创新驱动发展,积极构建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强化企业的主体地位,在高水平创新型省份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这份肯定,既“意料之中”,又“来之不易”。

  做强主体

  广东的企业创新指标连续8年居首

  广东创新最强的“长板”无疑在企业。

  从数量看,广东有高新技术企业超7.6万家,数量连续8年居全国第一;从质量看,华为、美的、比亚迪等一批科技领军企业在全球范围内作出了示范领先。

  《报告》显示,在评价区域创新能力的5个一级指标中,广东的企业创新指标排名全国第一,连续8年居首,领跑优势明显。

  再细看,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研发活动经费内部支出总额、发明专利申请数、拥有有效发明专利数等都居全国首位,且与第二名差距明显。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是推动创新创造的主力军,无疑也是广东实现“八连冠”的有力支撑。

  另一个被广东牢牢占据榜首的是创新绩效指标,高技术产业的结构和国际竞争力都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在这里,可以读出广东对科技产业互促双强的强力支持。

  聚焦高技术产业,广东密集出台新政——10月9日,《关于进一步推动广东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发布,提出花3年时间把广东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集群规模做到万亿元级别;10月14日,《广东省推动商业航天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8年)》公开,力争到2026年全省商业航天及关联产业规模达到3000亿元。

  2020年,广东提出要培育发展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如今雏形已现。当下和未来,它们既是持续创新的主阵地,也是动能无限的新引擎。

  以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集群为例,先进药械的面世离不开企业的研发投入。自主研发治疗抑郁症的中药创新药参郁宁神片、汉诺医疗体外膜肺氧合治疗仪……数据显示,广东全省约90%的科研机构、90%的科研人员、90%的研发经费、90%的发明专利申请都来源于企业。

  夯实基础

  力争5年将研发投入占GDP比重提至4%左右

  在知识创造指标中,广东稳居全国第二,与第一名北京的差距正在缩小。

  这一指标能反映出基础研究的能力水平。过去,这一度成为广东的“弱项”,如今,国际科技竞争和我国发展阶段的变化倒逼广东加快转型。

  10月中旬,“国之重器”江门中微子实验的探测器主体装置基本建成,项目建设进入收官阶段。江门中微子实验的设计全球领先,运行取数后有望取得重大原始创新成果,将成为广东基础科学研究的又一“利器”。

  基础研究常被形容为“冷板凳”,那么“甘坐十年冷”的底气从何而来?

  稳定的投入很关键。最新数据显示,广东全省研发经费投入为4802.6亿元,研发投入强度为3.54%,研发人员数量为135万(约占全国1/7)。

  10月1日起,《广东省科技创新条例》(下称《条例》)正式施行,提出多项突破性、首创性规定,其中就明确要强化基础研究“硬投入”——省级财政科技专项资金投入基础研究的比例不低于三分之一,并明确对基础研究优势突出的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给予长期、稳定支持。

  在10月17日举行的全省科技大会现场,中国科学院院士、佛山仙湖实验室理事长张清杰对此高度评价:“写入法规是非常大的支持,将对科技创新强省建设带来深刻影响。”

  今年8月发布的《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构建全过程创新链的意见》则明确,力争经过5年左右,广东区域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进一步提升,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4%左右,基础研究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重达10%。

  “去年广东省研发投入占比3.54%,现在又提出未来5年增加到4%,十分难得。”中国工程院院士、广东腐蚀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院长韩恩厚说。

  近年来,广东高度重视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工作,以大魄力、大投入补齐短板,在“从0到1”的重大原创突破上不断丰富“广东实践”,基础研究整体水平处于跃升期,并迈入国内第一方阵。

  另一份榜单同样反映出广东的努力。根据《中国基础研究竞争力报告2023》,广东基础研究竞争力指数连续2年排名全国第二。

  优化土壤

  广东的创新环境指标超越北京居全国第一

  在创新环境指标方面,广东这次实现了对北京的超越,来到全国第一。

  翻阅《报告》可以看到,创新环境指标包括创新基础设施、市场环境、金融环境等二级指标。实现超越的背后,是广东打造科技体制改革示范地的决心。

  《报告》对此有评价:广东一体推进教育强省、科技创新强省、人才强省建设,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释放强大动能;以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为牵引,加快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链。

  职务科技成果管理改革试点深入推进,也被《报告》“划重点”。

  《条例》以地方性法规为科技创新“松绑”“赋能”,包括强化在职务科技成果转化中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等,简政放权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掣肘。

  暨南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广东省科学院3家单位参与了科技部牵头的职务成果赋权改革试点和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的职务成果单列管理改革工作。2021年至2023年,3家试点单位共完成716项成果的转移转化,转化合同金额6.63亿元。

  暨南大学尹芝南教授团队衍生科研成果“用于控制生物体内热量产生的组合物、方法及用途”,作价1000万元转让给广东暨安特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10月18日,《广东省深化职务科技成果管理改革实施方案(2024—2027年)》等两份文件发布,让科技成果转化有了更具体的抓手和可操作细则。

  制度“松绑”带来更多活力,让广东的创新环境更加宽松,创新土壤愈加肥沃。

  南方日报记者 钟哲

编辑:吴潜之   责任编辑:卢绍聪  

扫二维码分享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