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广州 深圳 珠海 汕头 佛山 韶关 河源 梅州 惠州 汕尾 东莞 中山 江门 阳江 湛江 茂名 肇庆 清远 潮州 揭阳 云浮

广东籍院士曾毅逝世,曾分离出中国第一株艾滋病病毒

2020-07-13 19:02 来源:南方网 赵晓娜

  据中国科学院消息,中国科学院院士,原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院长,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研究员,北京工业大学教授曾毅,因病医治无效,于2020年7月13日7时02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

  曾毅院士逝世,享年92岁。

  曾毅为广东揭西人,出生于1929年3月。1952年毕业于上海医学院(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记者曾在去年6月通过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联系曾毅院士,其助手称,曾院士虽然在协和住院,但身体尚可,还可接受探视。

  曾就读广东名校梅县东山中学

  1929年3月8日,曾毅出生在广东省揭西县五经富乡。多篇访谈文章显示,曾毅从小非常喜欢读书,又十分用功,成绩一直很优秀。他5岁开始上小学,1941年入经富中学读书。1943年1月,曾毅考入广东省名校梅县东山中学就读高中。

  梅县东山中学,以上乘的教学质量闻名,叶剑英元帅也曾在此就读。由于梅县离五经富路途相对较远,每学期开学时,他要步行三天才能赶到学校。不过,艰苦的环境并未阻止曾毅求学的步伐。1947年夏天,曾毅考入上海医学院,如愿成为一名医学生。

  新中国成立不久,由于卫生条件较差,伤寒、霍乱、小儿麻痹症等传染病流行,不少人因此丧命或致残,这些场景震撼了年轻的曾毅。1956年,曾毅被调至北京中央卫生研究院病毒系,从此开始了他的病毒研究工作。

  曾毅一生与各种危险病毒打交道。他曾说:“一个科学研究工作者,一定要忠于自己的职责。我研究病毒,越严重、越危险的,更要好好研究。”

  建立鼻咽癌早期诊断方法

  60多年来,曾毅一直在与病毒作战。曾毅早期曾研究多类病毒,尤其是在EB病毒与鼻咽癌的关系研究中成绩突出。

  EB病毒,又称人类疱疹病毒IV型,它是1964年爱泼斯坦等从非洲儿童淋巴瘤的瘤细胞株中发现的,后来以其发现者爱泼斯坦和巴尔两人的名字命名,简称EB病毒。1966年美国学者欧德等应用免疫扩散试验,首次发现EB病毒与鼻咽癌存在着血清学关系。

  鼻咽癌是发生于人鼻咽腔顶部和侧壁的恶性肿瘤,患者90%以上是30岁以上的青壮年人,男性居多。而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80%的鼻咽癌患者在中国。两广、福建尤为高发,在广东地区,世界年龄标化发病率可达20/10万左右,因此鼻咽癌还被称为“广东癌”。

  与很多肿瘤相似,鼻咽癌的病因不明,而且早期难以发现,晚期难以治疗,病死率很高,但如果能早发现、早治疗,生存率则大大提高。因此,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鼻咽癌患者尤为重要。

  从1973年起,曾毅开始研究EB病毒与鼻咽癌的关系,并建立了一系列鼻咽癌的血清学诊断方法,已在国内广泛应用,使鼻咽癌的早期诊断率从20%~30%提高到80%~90%。

  1976年,曾毅从国外引进了检测EB病毒免疫球蛋白A抗体(IgA)的免疫荧光法。这种方法由于必须使用昂贵的荧光显微镜等设备,因此没有得到大量推广。经过一年多的实验,曾毅带领团队建立了一种新的检测方法——免疫酶法。该方法通过检测人血清中EB病毒壳抗原的IgA抗体,能够达到和免疫荧光法近似的灵敏度和准确度。

  与免疫荧光法相比,免疫酶法用普通光学显微镜即可,大大节约了成本。曾毅团队又相继建立了能检测特异性更高的EB病毒早期抗原IgA抗体(IgA/EA)及其他抗原IgA和IgG抗体的方法,提高了阳性检出率。

  此后,曾毅还在国际上首次证明在促癌物TPA和丁酸的协同作用下,EB病毒感染的人胎鼻咽部黏膜组织在裸鼠能诱发鼻咽癌,这是EB病毒诱发人鼻咽癌的直接证据。

  这些成果,就连第一个发现鼻咽癌细胞中有EB病毒DNA的德国科学家汉斯·沃尔夫也连连称赞:该研究的设计及其最终结果的评价均是举世无双的,这已成为该领域所有科学家研究工作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参考。

  “这项研究属于最高级别的科学成果,应得到最高的赞誉。”沃尔夫表示。

  分离出我国第一株艾滋病病毒

  1981年,大洋彼岸的美国报道了一种新的传染病——艾滋病。曾毅判断,这种疾病极有可能和病毒有关,才会有如此严重的传播情况,并预测这种疾病一定会威胁到我国。

  1984年,曾毅投入了艾滋病毒(HIV)和艾滋病(AIDS)的研究,并证明HIV当年已传入我国。1986年,一名美国患者在中国因艾滋病死亡。得到消息后,曾毅立即赶赴昆明,采来血样,并着手分离病毒。

  这本来应该在P3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三级实验室)中进行,但由于当时并没有这种实验室,曾毅就在北京一间简陋的实验室内,在普通的接种柜里面,戴上手套分离病毒,并成功分离出了我国第一株艾滋病病毒HIV—1AC株,确认了早期我国艾滋病病毒属于B型。

  随后,曾毅又迅速用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做出了快速诊断试剂,并经卫生部批准,使得我国在早期就拥有了自己的诊断试剂。

  不仅如此,曾毅还深入河南等地调查艾滋病通过卖血途径传播的问题,多次上书中央提出艾滋病防治对策,致力于抗艾药品和疫苗的研制,并敢于揭示艾滋病传播的真实情况。

  2012年,在国际病毒研究学界享有盛誉的马里兰大学人类病毒研究所授予曾毅“公共卫生终身成就奖”。该奖旨在表彰为科学研究和公共卫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这是该奖项首次颁给美国国外的科学家,曾毅也是首位获得该奖项的中国科学家。

  南方日报记者 赵晓娜

编辑:陈雨昀
回到首页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