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种群数量世界第二!它们为何把家安在雷州湾?

2024-03-25 07:55 来源:南方日报

  编者按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广东代表团举行开放团组活动,邀请大家多到广东走一走、看一看,其中特别提到,到湛江滨海旅游,观赏栖息在这里的中华白海豚生态奇观。

  中华白海豚是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被誉为“海上大熊猫”,全球数量仅约6000头。近20年间,生活在雷州湾海域的中华白海豚种群,不仅数量为世界第二,且种群稳定壮大,经常聚集成数十头甚至近百头的集合群体。遗憾的是,大部分公众并不知晓有这样的生态奇观存在。

  近日,南方日报记者深入雷州湾海域,揭秘中华白海豚“出圈”的原因所在。希望全社会关注中华白海豚的生存现状以及保护,重视海洋生态环境保护。

  “看,它们在前面!”近日,记者乘坐渔民船只来到雷州湾海域,先后看到约40头中华白海豚在海面嬉戏,“成群中华白海豚畅游雷州湾”的消息,很快广为传播。

  “好消息!”当记者拨通电话,今年已91岁的中国权威鲸豚研究专家、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周开亚难掩喜悦:“看到相关新闻报道,就一直激动不已。”

  2005年,周开亚对雷州湾中华白海豚的种群数量、分布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进行了初步考察,首次确定雷州湾是中国沿岸中华白海豚十分重要的栖息地。2007年,湛江建立雷州湾中华白海豚市级自然保护区。从周开亚带队考察至今,近20年间种群稳定壮大。

  偶然与必然

  “豚”丁兴旺背后的保护接力

  “亲眼看和看照片是两回事,在宽阔的大海上,当看到中华白海豚跳跃,你才能感受到生命的律动,感悟保护的价值,才知道所有发展,都不能伤害到它们”

  “嗤嗤……”近日,当记者一行为见到中华白海豚而欢欣时,几头白海豚正露出水面换气,呼吸声清晰可闻。随后,白海豚不时跃出海面,激起一层层浪花。

  “亲眼看和看照片是两回事,在宽阔的大海上,当看到中华白海豚跳跃,你才能感受到生命的律动,感悟保护的价值,才知道所有发展,都不能伤害到它们。”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学院海洋渔业系主任王学锋感叹,中华白海豚生态奇观的本质,是大自然的美,生物多样性的美。

  对这一生态奇观,湛江市自然资源局高级工程师杨锋也有独到的理解。

  “这是很高的评价。”听到中华白海豚“出圈”的消息,杨锋很感动,“如果不是在全国两会上推,好多人可能还不知道。”

  3月16日,杨锋再次带队出海,此行的任务,是在合适的地方安装摄像头,争取让大家可通过直播看中华白海豚,“我早就想做这事了,想让大家知道,全世界可见的中华白海豚,保护的希望在湛江。”

  杨锋的中华白海豚情结,始于周开亚的考察。2005年,他陪同考察团队出海,看到中华白海豚的那一瞬,“当时感到有点心疼,因为白海豚太可爱了,但关心的人太少,觉得这辈子就应该保护它们。”

  杨锋深知,中华白海豚之所以能成生态奇观,看似偶然,实则必然。

  “真的能看到吗”“每次出海看到的几率高吗”……近年来,面对不少好友的提问,杨锋都给出了肯定的回答:“来湛江看中华白海豚,天气好时,一次看几十头,没问题。”

  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高级工程师徐信荣是周开亚的助手,从2005年起,就扎根雷州湾,观察中华白海豚。哪头是新出生的,哪头颜色发生变化,哪头有显著的体貌特征,他都如数家珍。根据他和团队的监测和推算,雷州湾中华白海豚有近千头,种群稳定壮大,以青壮年为主,年轻的白海豚不断出现,“豚”丁兴旺。“种群结构合理,雷州湾是中华白海豚的‘庇护所’。”徐信荣认为。

  杨锋认为,一头中华白海豚的生命周期约40岁,如果有青壮年群体出现,说明种群保持稳定。近年来,从中华白海豚分布的海域来看,大部分海域的种群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衰退情况,“雷州湾中华白海豚种群能保持稳定,本身就是一种生态奇观。”

  王学锋带团队对雷州湾中华白海豚进行了近6年的监测。截至目前,团队监测识别的中华白海豚达600多头。

  在王学锋看来,影响海洋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因素复杂,除了水质的优劣外,还与生物种类、数量密切相关,捕捞、养殖、污水处理等人类活动,也是重要因素。

  雷州湾中华白海豚数量能保持稳中有增,说明湛江的海洋生态保护完好,发展对环境没有产生不可逆的影响,“如果不好,它们早就跑了,而且是成群地跑。”

  种群与系统

  “它们好,说明生态系统好”

  中华白海豚生态奇观所呈现在公众视野中的,是这群“水中精灵”的美,折射的是整个海洋生态系统的有效修复和保护

  近年来,在广东沿海海域,中华白海豚的身影频现。

  杨锋认为,在整个海洋生态系统中,中华白海豚的重要性更特殊,“如果这个物种在这里没有了,那就很难再有了。它们好,说明生态系统好。”

  站在东海岛的高处远眺,雷州半岛,生态多样。腹部最大河流南渡河,全长88公里,流域面积1444平方公里,淡水河流的注入,为雷州湾带来大量海洋生物和养分。

  “首要的是渔业资源丰富,雷州湾是天然的渔场,白海豚有充足的食物。”王学锋认为,中华白海豚之所以能长期在雷州湾繁衍生息,既离不开当地的自然条件,也离不开渔业资源的保护,“尤其是禁渔期,通过跨区域管理等,防止渔船偷捕。”

  人类与中华白海豚和谐共处,是种群得以保护壮大的重要因素。

  “禁渔期,本地渔民肯定不出海。只要有鱼群,就容易找到白海豚。”吴华新、吴华雄和吴华许三兄弟是东海岛的渔民,常年在附近海域作业,待白海豚就像家人一样。“天气好的时候,海面能看到很多白海豚。”吴华雄说,中华白海豚很聪明,渔船拉网时,渔网附近有鱼吃,它们会紧跟着船,还会“护送”渔民返程,“最近时,触手就能摸到它们。”

  75岁的父亲吴庄付经常叮嘱三兄弟,村里祖辈一直传,白海豚是渔民的“保护神”,不能伤害它们。“它们从北往南游,说明天气好;从南往北游,预示天气可能要变。”吴庄付说,中华白海豚不仅是渔民的好朋友,还是“天气预报员”。

  研究表明,中华白海豚是近岸海洋生态系统的旗舰物种和指示物种,很少进入深度超过25米的海域,主要栖息地为红树林水道、海湾、热带河流三角洲或沿岸的咸水中。

  湛江三面环海,优越的海洋生态系统,为中华白海豚提供了理想的栖息场所。

  据统计,湛江全市辖近岸海域面积约1.5万平方公里,大陆海岸线长1243.7公里,占全省大陆海岸线的30.2%,拥有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床三大典型海洋生态系统,沿岸海域生物种类达2000多种。

  如今,湛江正以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为抓手,加快“红树林之城”建设。

  “红树林是最好的海洋生态之一,对一些受严重侵蚀的地方,我们要设法去试验,寻找合适的树种,让它活起来,改善海水水质,为与白海豚有关的海洋生态链提供坚实支撑。”杨锋说。

  2023年,湛江生态环境保护多项工作迈入全省第一方阵,近岸海域水质优良率95.8%,超额完成省下达的92%目标任务,创近年来历史最好水平。

  保护与发展

  频繁开船观赏会不会影响它们

  开发旅游景区,频繁开游船去看,会不会影响白海豚栖息?业内人士建议,不一定都要出海看,也可以在陆地上看直播

  新增的“中华白海豚IP”,让湛江再度进入公众视野,激发“生态+”效应的呼声渐涨。

  “这里的海洋生态好,乡村游、工业游、红色游、滨海游的体验很棒,以后有机会还要再来,带娃出海看白海豚。”近日,来自广州的李先生自驾带家人到湛江东海岛旅游。

  今年春节,东海岛、硇洲岛共接待游客超25万人次,同比增长20%以上。“中华白海豚名气大,不少人慕名来问,旅游发展迎来了好时机。”湛江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副局长温观寿认为。

  然而,一些担忧也随之而来——如何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

  “开发旅游景区,频繁开游船去看,会不会影响白海豚栖息,这些也要研究。”杨锋坦言,来湛江看白海豚,不一定都要出海看,也可以在陆地上看直播,吸引更多人来共建白海豚家园,既发展海洋旅游经济,也提升白海豚的保护水平。

  2007年,湛江正式建立雷州湾中华白海豚市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自然保护区”)。多位专家认为,尽管市级层面的保护力量还比较薄弱,但对保护雷州湾中华白海豚起到了关键的基础作用。

  近年来,不少爱豚人士呼吁提升自然保护区的层次。湛江民革建议建立南屏岛区和升级自然保护区为省级,“精准划区,定期监测,减少人类活动干预,让白海豚家族有更舒适的环境发展壮大。”

  “从科学研究的角度,将自然保护区升级为国家级保护区有其紧迫性和必要性。”周开亚和徐信荣均向记者重申了这个观点。

  徐信荣建议,湛江要注重城市发展与海洋保护的有机结合。如加强渔业资源管理,严格禁止非法渔具使用;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市民的认识;建设海洋公园,利用好“海上大熊猫”活名片,规划生态、科普、研学等多元业态,打造有序规范的生态旅游景点。

  “有人担心升级了保护区,会制约经济社会的发展,其实并非如此,两者可以相互促进。”杨锋认为,宝钢湛江钢铁、中科炼化、巴斯夫等发展的实践表明,东海岛和雷州湾已探索出实现生态发展的有效路径,红树林、中华白海豚、绿色工业和旅游发展等完全可以成为共赢的典范。

  “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王学锋建议,可以在现有自然保护区的基础上,经过详细论证,科学划定中华白海豚的繁殖、活动等保护区域,实施常规监测,动态保护。

  近年来,中华白海豚现身湛江钢铁、中科炼化附近海域,不时跃出水面,与“两厂”同框的瞬间被不少摄影爱好者记录下。

  “我曾和工业企业负责人出海,大家看到中华白海豚,都非常震撼,明确表示要以实际行动来保护好。”杨锋说。

  “中华白海豚保护得好,我们的收入也好。”吴华雄一家人的心愿很朴素,他们在常年的捕鱼作业中发现,“白海豚生存得好,意味着渔业资源丰富,租船出海看白海豚的机会多。”

  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副研究员林文治认为,下一步有两个方向可以考虑推进工作:一是雷州湾其他地区生态红线的设置和优化,争取能够保护好其他几个社群白海豚;二是可以考虑在科学引导下,组织当地渔民开展生态赏豚,让当地居民能够从生态保护中获益,从而让他们能够产生原生动力去保护自己的家园环境。

  对话

  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副研究员林文治:

  给中华白海豚搭建一个更有希望的未来

  南方日报:广东推介湛江滨海旅游,提到了“中华白海豚生态奇观”,您有何感想?

  林文治:作为科研人员,我很清楚湛江的中华白海豚的特点。与其他地区种群相比,湛江的白海豚集群倾向更高,社会结构更为稳定,空间分布更为规律。在集中觅食或者社交、育幼等时刻,白海豚在湛江海域经常聚集成数十头甚至近百头的集合群体,但大部分公众并不知晓自己身边还能见到这样的生态奇观。

  南方日报:您研究珠江口、广西、广东、海南附近白海豚多年,如何看待湛江中华白海豚被称为“生态奇观”?

  林文治:从物种保护的角度,任何一个中华白海豚种群都有其特点,对反映和稳定当地的海洋生态环境都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海洋哺乳动物研究团队自2013年开始关注湛江中华白海豚,并从2019年开始启动系统的种群生物学研究。

  据目前数据,它依然是这个物种的第二大种群。

  从客观条件来说,雷州半岛并没有珠江那么大的河流水系,但是雷州湾和湛江港形成两个半封闭的内湾,汇集了附近诸多小型河流,形成优质的庇护场所,为白海豚提供了面积可观的栖息地,容纳数量可观的中华白海豚。其次,由于湛江海域的岸线结构非常复杂,白海豚在适应和使用这片海域的时候形成异化的栖息地使用偏好,形成非常复杂的社会结构。

  目前我们在这个种群内部识别出4个社群,包括湛江港的1个专属社群,以及雷州湾的3个社群。而且我们发现湛江白海豚无论是社群内部还是社群之间的社会关系都非常稳定,可以维持数年甚至十余年之久。这可能是我们能够在某些区域稳定地看到大群白海豚出没的社会学基础。

  南方日报:您对加强雷州湾中华白海豚的保护工作有什么建议?保护区侧重点在哪里?

  林文治:白海豚选择在河口生活,不可避免地会承受人类发展的冲击。基本上我们在近海海域的所有经济活动均对白海豚造成系列负面影响,包括农业发展、航运、工业污水、生活废水等等。白海豚的保护并非简单划定一个保护区,严格控制保护区里面的人类活动就可以实现的。

  湛江雷州在2007年已经设立了市级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值得一提的是,大部分雷州湾海域都已经被纳入生态红线范围。雷州半岛大片陆地也属受保护的农业耕地,很大程度上保护了这一地区的现有生态景观,限制了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生态红线所起到的保护效益却远超我们在其他地区了解的情况。一个良好的海域和国土规划应该是根据实际情况在两者之间寻求一个最佳平衡点。湛江白海豚的现状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案例,说明生态红线设置的有效性。

  策划:陈戈

  统筹:汤凯锋 顾大炜 何雪峰

  南方日报记者 汤凯锋  吴思旻 刘稳  通讯员 邓安祺

编辑:陈海敏   责任编辑:李婷  

扫二维码分享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