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惠州市惠东县,撂荒三十余年的盐碱耕地摇身一变成为“希望田”;在江门蓬江区,曾经猪粪满地的良溪村,如今成为网红打卡地;在广州市花都区,三甲医院全域覆盖,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医疗服务;在云浮市云城区南盛镇,“兵支书”黄文剑带领村民种植化橘红,走上乡村振兴之路······
实施“百千万工程”两年多来,广东各地通过集成式改革攻坚克难,策马扬鞭,激励干部群众投身“百千万工程”,向土地要效益,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为民生幸福“加码”,一幅幅生动的百县振兴、千镇蝶变、万村共富乡村振兴画卷在南粤大地铺开。
农村土地综合改革
向土地要效益,唤醒“沉睡”的资源
在广东惠东县铁涌镇沿海,海潮日复一日、不知疲倦地拍打着沙滩,不远处,曾经撂荒达三十余年的盐碱化耕地又完成了一次水稻收割。
近年来,随着“百千万工程”的加速推进,广东通过集成式改革解决农村土地利用问题,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释放土地资源活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蹚出了一条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广东道路。
惠州市惠东县通过集成式改革开展撂荒地复耕复种,在铁涌、平海、稔山等镇,通过技术手段改造盐碱地,选用耐盐水稻开展复耕复种,宝口镇佐坑村通过“合作社+农户+企业”的模式推动土地集中流转,高潭镇发挥镇属国企作用对耕地进行连片整合、代耕,破解不愿种、不想种的问题。2024年,惠东县完成撂荒耕地复耕复种约5101亩。阳江阳春市石望镇是阳春市主要粮食产区,当地通过落实点状供地政策,引进农产品深加工项目,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抗风险能力,赋能乡村产业振兴。深圳市宝安区、汕头市澄海区携手通过“反向飞地”帮扶模式建设宝安—澄海产业协同发展基地,充分发挥“玩具礼品之都”澄海的产业制造优势和“设计之都”深圳的人才资源和市场优势,实现跨区域协调发展。
农村土地综合改革的持续深化,唤醒了“沉睡”的乡村资源,激发了干部群众的创新精神和创业热情,土地效率不断提升,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农民收入不断增长,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点击链接查看详情
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重塑“造血”,让村民“钱袋子”鼓起来
2024年12月29日,530亩高标准农田耕种遴选活动在韶关南雄市邓坊镇马战村举行,正在轮候抽签的村民钟华金心里激动起来,他希望能承包130亩连片田的机械化种植任务。
为破解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困局,广东以集成式改革为关键抓手,解决“地从哪里来、钱从哪里筹、人往哪里聚”的核心问题,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重塑村庄“造血”功能。
韶关南雄市探索“EPC+O”模式建设高标准农田,引入社会运营主体进行企业化运作、市场化运营,进一步扩大农田的收益,2024年六个试点村增收超300万元。江门市蓬江区良溪村积极活用300多座保存完好的古建筑、900多年的青石板古驿道等历史文化资源,发展文旅经济,给村里带来人气之余增收致富。东莞市石排镇通过创新镇村合作模式,完成工业设施升级改造,以专精特新和潮玩企业为核心,重塑支柱产业,2024年村组两级总收入约6.82亿元,总资产64.9亿元,全面消除纯收入千万元以下村。“空心化”的惠州市博罗县柏塘镇小洞村开展“三变五合”改革,吸引了八家企业进驻,村集体收入从以前的3万元一跃提升到2023年的112万元,且2024年即将突破150万元。
从链入优质资源到推动农文旅融合,再到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以及推进合作社运营专业化,广东各地正以坚定的步伐,探索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路径。>>点击链接查看详情
民生领域改革
探索实践民生改革新路径,为幸福“加码”
临近过年,清远市清新区综合养老服务中心的助浴订单逐渐多了起来。接单后的护理员杨婕和丘桂梅拉着助浴机和一小提箱的专业设备,步行几百米,来到失能老人李阿姨家,为其完成全身的清洁。
“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广东各地聚焦“民生福祉”,念“民之所忧”、行“民之所盼”,用好集成式改革的“金钥匙”,发挥“县统筹、镇转化、村组织”作用,在基层医疗改革、居家社区养老、“美丽经济”等方面探索实践出了民生改革新路径,为幸福“加码”。
清远市清新区探索“公建民营”模式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模式,每年投入90万元购买专业养老机构服务,运营清新区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建立了覆盖各类养老需求的服务清单,让老人们在“15分钟生活圈”内就能获得养老服务。广州市花都区两家三甲医院牵头成立两家医疗集团,在基层医疗机构开设联合病房27个和名医工作室25个,形成辐射全区的“医联体”,让镇上的医疗力量有了三甲医院资源的加持,老百姓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
中山市港口镇从就业扶持、税收减免、雇佣双方权益保护等多个方面支持创设“妈妈岗”,目前全镇“妈妈岗”备案企业共41家,备案岗位1565个,一举多效破解母职困境、生育抚育障碍、企业阶段性招工难等多个问题,帮助企业与新就业群体实现“双向奔赴”。汕尾市红海湾经济开发区推动清退低效无序养殖,并解决转产就业的问题,盘活了21间废弃养殖场和闲置民居,提升了94栋沿街建筑风貌,发展美丽经济,2024年前11个月旅游总收入达50亿元,同比增长8%。
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从养老服务焕新,到基层医疗的全面升级,从家门口的就业,到城建改革推动家门口创业,每一项改革都为城乡居民带来实实在在的红利。>>点击链接查看详情
激励干部群众投身“百千万工程”
以“众人拾柴”干出“热火朝天”
南盛镇枧岭村位于云浮云城区的西南端。曾经,这个村子因砂糖橘产业衰退而陷入困境,如今在“百千万工程”的推动下,正逐步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广东各地聚焦制度改革创新,持续激励多元主体同向发力,党员干部、退役军人、社区居民以及学校、企业等多方力量深度参与,营造起“党员干部带头、广大群众参与”的生动局面,为推进“百千万工程”贡献智慧和力量。
云浮市云城区推动实施“红色头雁”工程,全区2418名退役军人党员被纳入基层党组织管理,118名能力过硬的优秀退役军人走进村落或社区“两委”班子,“兵支书”“兵委员”成为加强党对基层组织建设、基层工作领导的重要组成部分。珠海高新区采取“自主申报+揭榜挂帅”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构建“一村一品”项目清单责任制,让每个项目小组负责一个重点项目攻坚,工作实绩与干部选拔任用、评先评优、即时激励挂钩,充分激发年轻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梅州市梅县区全面实行岗位目录管理,统筹设置了综合管理、党的建设、经济发展、民生服务、平安法治等五大类109个岗位。各乡镇根据自身职能和“三定”规定,细化岗位职责,明确岗位名称、类别、职责等,确保职责全覆盖、不落空。
肇庆市端州区城西街道出头社区创新建立“1号”议事日、“3号”理财日和“人人献策日”制度,用制度促进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让居民群众由社区事务的“旁观者”变成“参与者”,营造了社区建设人人献策、人人出力的良好氛围。
如今,在“百千万工程”主战场上,全省党员干部、广大群众火热实践、勇当排头兵与生力军,用实干诠释责任担当,携手谱写出强镇兴村富民的斑斓画卷。>>点击链接查看详情
两年多来,广东以实施“百千万工程”为抓手,打好改革组合拳,形成了“典型引路、以点带面”“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群众参与、共建共享”等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汇聚起磅礴力量,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南方网、粤学习记者 何敏辉 蓝娟 黄慧诗 张菲菲 黄小殷 刘单燕 陈伟峰 王子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