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来自省政协文化和文史资料委员会的10名委员,在数字政协平台“委员会客室”栏目里,围绕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加强人才培养等热点话题,与网友广泛交流、宣传政策、普及知识,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为助推更高水平文化强省建设凝智聚力。一个个见解独到的观点,一句句“冒热气”的即时交流……会客话题吸引了网友浏览近3万人次。
传承与创新并重
焕发优秀传统文化新生机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提出,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完善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机制”。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发展,是增强文化自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会客首日,省政协常委、农工党广州中医药大学基层委员会主委、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杨忠奇就如何弘扬中医药文化,助力健康中国建设,为中国式现代化筑牢健康根基与网友深入交流。
“人才培养是弘扬中医药文化的重要一环,请问如何加强中医药教育,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中医药人才,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可持续发展?”面对网友提问,杨忠奇认为,中医药人才培养是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关键,应坚持规范院校教育与中医师承教育相结合,坚持中医思维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重视解决临床问题、产业问题、科学问题的能力,培养一支高素质专业人才队伍。
近年来,广东通过政策引导、技艺融合、数字化展示以及跨界合作等多种方式,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成效显著。谈及如何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广东非遗保护传承体系,省政协委员,潮州市政协党组书记、主席王文森表示,要建立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双轮驱动的良好机制,通过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的有效结合,激发文化产业的创新活力与经济效益。
“如何通过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创新等手段,提高学生对岭南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参与度?”一条网友的提问引起了省政协委员、民盟暨南大学委员会主委、暨南大学文学院古籍所教授叶农的关注。在叶农看来,广州是岭南文化中心地,通过师生培训、社团活动、主题展览等形式,将岭南本土文化资源融入青少年的教育教学,甚至作为日常教学体制的组成部分,对于弘扬岭南文化,促进传承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追求技术创新的同时,全媒体影像如何保持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省政协委员、省电视艺术家协会专职副主席邢瑛瑛表示,关键在于加强监管、制定技术安全法规,积极推广人文教育,并通过丰富的文化传播来维护人文关怀。
献策文化发展
共筑强省建设新篇章
“科技创新强省和人才强省建设,离不开职业教育培养的技术技能型‘大国工匠’与‘能工巧匠’。”省政协委员、九三学社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支社主委、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大学艺术设计学院院长桂元龙在会客中谈到,职业教育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和“三教”改革要按照职业教育的办学规律,服务于政府的战略部署,紧密对接产业发展和岗位技能需求,实现深度融合。要增强自身的适应性与吸引力,将数字技术融入人才培养的过程,对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重构与持续改进,才能更好地适应科技创新强省和人才强省的需求。
关于加强广东方志研究,助力文化强省建设的主题讨论开始不久,网友们便向会客值班委员抛出一个接一个的问题。省政协委员、民建省委会理论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周永卫表示,广东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深入研究和利用好方志资源,不仅能够丰富和深化大众对广东历史、文化、地理等方面的认识,还能在文化强省建设中发挥独特作用。各级地方志工作机构应强化服务意识,致力资政研究,充分发挥地方志 “存史、资政、育人”功能,高标准、严要求、明指向地收集有着鲜明时代特色、地域特色的资料,使其更好地服务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人民群众。
省政协委员、中职信会计师事务所管理合伙人熊伟多年来从事审计及与资本市场相关的专业服务工作。他指出,要将诚信顶层设计作为推动广东省注册会计师行业诚信建设的总抓手,将自律监管作为推动行业诚信建设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好行业鉴证、增信、增值的职能,助推广东省经济高质量发展。
聚焦公共文化服务
助推“百千万工程”走深走实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提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健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机制。本期会客中,多位省政协委员就相关话题与网友在线探讨。
近年来,广东积极创新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模式,有效促进优质公共文化资源下沉,推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焕发新彩。省政协常委、文化和文史资料委员会主任黄斌认为,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要切实摸清找准人民群众需求,科学合理有效配置文化服务供给;以开展县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和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评估定级为抓手,督促地方以建设新馆(站)、改扩建、空间优化等形式,建大建强县域公共文化服务阵地;利用地方名人和历史文化资源,创作话剧、现代粤剧或者影视文学作品等,加强相关文化品牌和地方形象的宣传推广。
有网友提出,面对城市空间资源有限的情况,如何高效利用现有资源打造公共文化新空间?省政协常委、文化和文史资料委员会副主任,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赵红表示,公共文化新空间建设要突破传统,因地制宜。如通过建设街区自助公共文化空间,借助相关设备及技术,实现无人值守自助开放;建设嵌入式复合文化空间,借助原业态空间,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实现一举多赢;升级改造旧公共文化空间,活化原有的古建筑或祠堂空间,使其焕发新活力。
当前,广东正在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如何进一步发挥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作用,以“新力建功”,助推“百千万工程”走深走实?省政协委员、省新阶联副秘书长吴卫南表示,主要通过六个方面重点发力:一是在产业方面,通过搭建产业平台,优化资源配置,为“三农”行业主体提供资源对接、战略咨询等服务,推动农村电商产业等转型升级;二是在人才方面,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并以进驻定点培训等方式培训乡村本土人才;三是在文化方面,引导新文艺组织和新文艺群体参与农村文化产品供给,开展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利用;四是在民生方面,引导新阶联公益慈善资源向基层、农村倾斜,针对性开展助医、助教、助老、就业创业帮扶等;五是在乡村宜居方面,发动社会资源参与乡村规划建设、人居环境改善、农房建设管理、乡村风貌提升、数字乡村建设等;六是在基层治理方面,深入县域乡村开展村民法律咨询、村企合规管理、村规修订完善等公益服务活动,助力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南方网、粤学习记者 吴明宇
通讯员 李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