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中央红军长征首站入境广东

红军秋毫无犯 百姓箪食壶浆

2021-10-23 07:26 来源:南方日报 祁雷

10月22日,“重走长征路·奋进再出发”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5周年主题活动在仁化县城口镇举行。邱其聪 摄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开始了著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广东是中央红军长征经过的第一个省份。1934年10月25日至11月14日,短短21天时间里,中央红军途经南雄、仁化、乐昌等地,突破国民党军在赣粤、湘粤边境设置的3道封锁线后入境湖南继续长征。

  如今,驱车在粤北群山密林之中寻访红军足迹,仍觉道阻且长。当年,红军凭着一双铁脚板,突破国民党军层层封锁,堪称人间奇迹。

  浴血奋战▶▷

  突破国民党军层层封锁

  韶关南雄乌迳镇新田村,浈江绕村而过。村里的千年榕树下,老人们时常向孩子们讲起红军当年的战斗故事。

  1934年10月25日至26日,红一军团经江西直插南雄界址、乌迳一带。10月27日黎明,红军侦察连发现约200名国民党军,正在新田附近的山坡上挖战壕,遂果断对其发起进攻。此战红军歼敌20余人,缴获枪支弹药一批。

  “新田之仗是红军入粤第一战,成功打开了通向广东的大门。”广东省委党校中共党史和党的建设教研部副教授魏法谱介绍,新田之仗的胜利为红军顺利通过南雄提供了坚实保障。

  得知红军突破重围,国民党军迅速在汝城、仁化摆开第二道封锁线。

  仁化县城口镇位于湘粤边境的古道咽喉,是第二道封锁线南段的重要据点。仁化县史志办公室编著的《红军与仁化》记载,聂荣臻曾对担任主攻任务的红一军团二师六团一营营长曾宝棠嘱托:“城口是红军突出去的唯一口子,几万红军的生命就托付给你们营了。要不惜一切代价拿下城口。”

  1934年11月2日,曾宝棠率部乘夜潜伏到离水东桥头百米处的草棚边伺机过河。曾宝棠部署两个连对付两侧碉堡,并安排十几名水性好的战士泅水过河,自己则亲率侦察排强行过桥。之后,红军入城包围敌军连部及民团、保安驻所,占据五里山战壕,并最终成功占领城口镇。

  与此同时,该师六团另一部以牺牲100余人的代价,在铜鼓岭成功阻击从广州前来增援城口的国民党军。魏法谱介绍,红军奇袭城口和铜鼓岭阻击战的胜利,保证了红军成功突破敌人第二道封锁线,并赢得了在城口休整的宝贵时间。

  80多年过去,如今城口镇仍保留有当年红军战斗过的遗址,如水东桥、五里山战壕遗址、铜鼓岭阻击战遗址等。在铜鼓岭106国道旁,一座10米高的“红军烈士纪念碑”赫然而立,向后人无声地诉说这场阻击战的壮烈。

  突破第二道封锁线后,红军经过短暂休整进入乐昌。前进路上,激战依旧不止。红军经过数日浴血奋战,最终胜利突破了第三道封锁线。至11月14日,红军长征部队全部离开乐昌境内,向湖南挺进。湘江战役中未能渡过湘江的部分红军部队还曾迂回连县一带,坚持斗争。

  中央红军北上长征后,项英、陈毅率部来到粤赣边境的北山、梅岭、油山等地,坚持了艰苦卓绝的南方三年游击战争。在南雄梅岭一带开展游击战期间,陈毅写下著名的《梅岭三章》,其曰:“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鱼水情深▶▷

  不扰百姓赢得民心

  “鱼儿离水活也活不成,咱离开老百姓就不能打胜仗。老百姓爱护咱如同爱儿郎,咱爱护老百姓就像爱爹娘……”这首歌谣讲述了红军跟老百姓的鱼水情深。

  位于城口镇墟的正龙街宽度不足5米,是红军当年露营地之一。当地老人回忆,红军为了不惊扰百姓,坚持在街道上席地而睡。老百姓们不忍心,遂将家里木门板拆下来,铺上稻草给伤病员睡。过后,红军将门板安回原处,把街道打扫得干干净净。如今,这条街被人们亲切地叫作“红军街”。

  新田村是李氏村落,村内大小宗祠星罗棋布。当年,红军打完仗后便是在这些宗祠中住宿的。村里老人还记得,当时大人拿出红薯、花生等食物给红军吃,但都被一一谢绝。再看红军干粮袋里,从江西带过来的米饭早已经馊了。

  “红军虽然生活异常艰苦但纪律严明,吃了群众的粮菜,烧了群众的柴草,用了群众的物品,都以高于当时物价的价格付钱,有时主人不在,就把欠款放在主人的菜地上、稻草堆或屋里。”魏法谱说。

  红军所过之处秋毫无犯,赢得了民心。受国民党反共宣传躲进山里“走共产”“走红军”的老百姓纷纷跑回来,并积极帮助和支援红军。

  红军在连县瑶区活动期间,有23名瑶族人给红军带过路、送过信。在当地老百姓帮助下,红军在难辨方向的深山老林中如鱼得水,与敌人巧妙周旋。

  连州市瑶安瑶族乡田心村,是一个瑶族村寨。近5年来,每到农历五月九日,田心村村民们都会举办隆重的“红军节”。

  时钟拨回1935年1月。当时红军在田心村牵牛岭与敌激战,毙敌10余人。战斗结束后,村民找到6名红军战士遗体,并将其合葬。2017年农历5月9日,田心村组长李六旺发动村民筹钱、出工对烈士墓进行修整,并将这天定为“红军节”。此后每年,村民党员们都会在这天前往烈士墓扫墓、献花圈,重温入党誓词。

  在仁化县史志办公室珍藏有一只传承5代人的碗。这只碗是当年在老乡家养伤的红军留下的。红军感恩村民悉心救治,但又身无长物,唯有以碗相赠。

  在红军过境广东和三年游击战争中,粤北人民给红军当向导、做翻译,提供粮食、食盐、布匹、草鞋等物资,冒险安置、护理伤病员,收容失散红军等。如今,红军与群众鱼水情深的故事仍在代代流传。

  救亡图存▶▷

  传播北上抗日救国宗旨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路上,红军战士打土豪、分田地,讲政策、刷标语,以自身严格的纪律把革命真理传播到沿途各地,激起了广大群众的革命热情。过境广东时,红军也是如此。

  走进城口镇“红色村”恩村,村道干净整洁、河水清澈见底。红军长征过境城口时,恩村是重要通道和补给地。红军在此留下了诸多“红色印记”。

  1932年4月27日,红三军团第二师一部经过恩村,广泛宣传我党我军的方针政策和主张,在恩村门楼内墙壁上刷写了10条红“五月”标语,掀起打土豪、斗恶霸的斗争高潮,协助整顿和巩固地方党组织。长征期间,红一军团等主力部队在城口镇休整期间,红军在恩村等村没收大地主、土豪的米谷、食盐、煤油等物品分给当地农民,受到了村民的热烈欢迎,一些青年主动加入红军队伍。期间,有两名红军战士在恩村牺牲,村民自发组织为他们修建墓地。

  在城口休整期间,红军做了大量群众工作,如访问、开会、演讲、写标语等,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宣传红军北上抗日救国的宗旨。在粤北的21天时间里,红军每到一处都会利用各种形式向群众宣传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抗日主张和政策,至今粤北很多地方仍保留有红军当年留下的宣传标语。

  时光荏苒,粤北人民牢记红军长征精神,始终坚定永远跟党走的信念。如在恩村,当地通过“铭记红色历史,祭扫红军烈士”、学习红军标语等宣讲红色文化,让一代代后人铭记红军精神;村党员干部通过“一线双联”“民情夜访”等群众活动,解决卫生整治、古村落保护和红色村建设等群众关心问题,营造“听党话,跟党走”的浓厚氛围,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

  “红军长征在广东的时间虽然不很长,但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它不仅揭开了红军继续胜利进军的序幕,而且传播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政策和政治主张,加深了广东人民对红军的正确认识,坚定了广东人民的革命斗志,推动了广东革命斗争和农民运动的持续开展。”魏法谱说。

  ●南方日报记者 祁雷

编辑:何柏梅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