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沿着海岸看中国”系列融媒体报道首站广东开启线上直播,多路记者走进广州、深圳、汕头、东莞、湛江、揭阳,生动展现耕海牧渔、向海图强的广东画卷,也为广东经略海洋、挺进深蓝,加快打造“海上新广东”加油鼓劲。
我国是海洋大国,地理区位优势明显,海洋资源丰富。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海洋工作,就发展海洋经济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稳步推进海洋强国建设。《2024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显示,去年我国海洋经济总量达到105438亿元,比上年增长5.9%,拉动国民经济增长0.4个百分点,海洋经济“引擎”作用进一步凸显。
广东拥有全国最长的海岸线和广阔海域,建设海洋牧场、发展海洋经济潜力无限。202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时强调,要加强陆海统筹、山海互济,强化港产城整体布局,加强海洋生态保护,全面建设海洋强省,为广东推进更高水平的海洋强省建设注入强劲动力。从把“全面推进海洋强省建设,在打造海上新广东上取得新突破”作为省委“1310”具体部署中的“十大新突破”之一,到出台全面建设海洋强省意见、现代化海洋牧场发展总体规划等,广东立足自身海洋资源禀赋,持续提升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能力,大力拓展海洋经济纵深,海洋经济呈现出较明显的高质量发展态势。2024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突破2万亿元,连续30年居全国首位,海洋生产总值约占全国的1/5。
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做大做强现代海洋产业,是加快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内在要求和重要内容。近年来,全省各地紧紧抓住机遇,找准突破口,以海洋科技为引领,不断培育壮大海洋牧场、海洋装备、临港工业、滨海旅游等产业,亮点纷呈、成效明显。比如,珠海、阳江渔港经济区纳入国家试点,超大型风渔融合网箱平台“伏羲一号”在汕尾建成投运,潮州创建省级首个花鲈良种场,惠州建设黄唇鱼种源保护与技术研究中心暨南海大黄鱼种业创新基地,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珠海)启动首批海上试验,等等。整体而言,全省海洋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涉海企业梯度培育体系不断完善,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加速提升,为加快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提供了重要支撑。
当前,广东正由海洋大省向海洋强省加速迈进。面对资源环境约束、关键共性技术不足、供给要素老化等问题,必须整合利用海岸、海岛、港口等资源,科学布局交通设施、风电核电、临港工业、滨海旅游等项目;推进海域立体分层设权,促进形成点上开发、适度集聚、优近拓远的海洋空间格局;加快渔港经济区建设,布局更多现代化海洋牧场示范项目,打造“蓝色粮仓”;提升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和海洋船舶工业,支持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等新兴产业发展,提高海洋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和综合利用水平;支持广州海洋实验室、南方海洋实验室、湛江湾实验室建设,推动海洋科技创新发展,更好把海洋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动能、发展活力。
保护好海洋生态环境关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像对待生命一样关爱海洋。随着开发与保护的一体推进,广东不断加强海岸线保护利用,加快建设万亩级红树林示范区,持续深化海域海岛精细化管理,谱写了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新篇章。进一步筑牢海洋生态安全屏障,必须深入实施海洋生态保护修复“五大工程”,推进珠江口邻近海域综合治理攻坚,加强海岛分类保护利用,完成大陆自然岸线保有率管控和红树林营造修复硬任务,全力守护好碧海银滩。
沿海地区向来引领风气之先,勇立时代潮头。全省各地各部门要以“走在前列”的奋进姿态,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不断健全海洋资源高效利用机制,完善促进海洋产业发展政策体系,完善海洋治理和保护机制,全力推进海洋强省建设,努力为建设海洋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