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经济,是当前首要的议题;企业,是湾区创新的主体。
企业强,则大湾区强;经济兴,则大湾区兴。基于企业,关注城市;基于经济,纵论湾区。
企业有兴替,一年一议题。2024年,大湾区企业的年度热点为“出海”。
1月6日起,南方城市智库将首次以“发布周”为形式,一天一主题,在南方+客户端陆续发布《出海——珠三角高质量发展报告》系列成果,并于10日正式集纳出版主题特刊,敬请垂注。
湾区是一个临海向洋的地理概念。因为具有连接海洋和内陆的特点,从大航海时代开始,湾区逐渐成为全球世界贸易和生产的战略支点。1776年,亚当·斯密在《国富论》里指出:水运开拓的市场,比陆运开拓的市场要广得多。各种产业的分工改良都自然而然从沿海、沿河一带开始。
其后200多年,工业革命和全球化进程风起云涌,一些世界级的湾区城市应运而生。2024年,牛津经济研究院评选出的世界十大城市中,有8座是海洋城市。全球资产管理公司施罗德发布的《全球城市指数报告》评出的全球30个最佳城市,大多分布在湾区。世界级的湾区已成为全球经济增长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引擎。
2024年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印发五周年。5年来,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快速崛起。作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5年来,粤港澳大湾区带着开放基因“加速跑”,朝着建成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目标前进。
向新求质
制造业增加值在四大湾区遥遥领先
2018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突破100万辆,其中比亚迪的新能源汽车销量为24.78万辆。王传福日后坦言,当年还在为新能源车的生存苦苦支撑。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年产量首次突破1000万辆,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占比逾三成。加上广汽埃安、小鹏等新能源车,全国每4辆新能源汽车就有1辆是“广东造”。
2024年,广州两家自动驾驶企业文远知行和小马智行在纳斯达克挂牌,广州发力冲刺“智驾之城”。《纽约时报》称: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出口国。中国在汽车制造上掌握如此大的优势,在未来许多年内产业上的统治地位不太可能被撼动。
2024年11月27日晚,总部位于广州南沙的国内自动驾驶头部企业小马智行正式在纳斯达克挂牌上市。
新能源车产业和智能驾驶技术令人炫目的发展速度,正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实施这五年来,大湾区在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方面的生动案例。
据广东省社科院发布的数据:2023年,大湾区的GDP总量达1.99万亿美元,5年增加了近4600亿美元,GDP增量相当于5年再造了一个西雅图。经济总量超越纽约湾区和旧金山湾区,已和东京湾区并驾齐驱。
2018年,大湾区人口8338万,人均GDP为19601美元。五年间,大湾区人口增长了300多万,人均GDP达2.3万美元,比世界银行高收入国家的标准高出1万美元,已经迈过了发达经济体的门槛。
制造业始终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美国的一项权威研究显示:美国国内制造业增加值乘数效应为3.6。国内制造业增加值每增加一美元,经济其他领域的增加值就会增加3.6美元。美国制造业为最终需求生产产品的每一个全职工作,会在非制造业中创造3.4个全职同等岗位。
大湾区以制造业起家,近年来,大湾区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世界工厂已经升级为先进制造高地。当前,广东已形成新一代电子信息、绿色石化、智能家电、汽车等8个超万亿元级产业集群,还有3个5000亿级、7个千亿级和2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广东产5G手机、空调、冰箱、微波炉等产品产量居全球第一,这其中绝大多数份额来自珠三角的工厂。
如今,广东通过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等10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以及未来电子信息、未来生命健康等未来产业集群,已初步构建起新质生产力产业体系。
2023年,大湾区制造业增加值超5200亿美元,在四大湾区遥遥领先。根据世界银行统计,大湾区的制造业增加值超过了印度、韩国和墨西哥等国家,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体可列世界第5位。
世界级的产业集群,催生了一批世界级的企业。2023年,大湾区22家企业上榜《财富》世界500强,在2023年营收总额约1.39万亿美元。500强企业数量在四大湾区中超过了旧金山湾区(16家),与纽约湾区非常接近(23家)。华为、腾讯、比亚迪、联想等品牌已经成为行销世界的中国名片。
500强代表着当今成熟的巨头,独角兽代表着未来变革的力量。2018年,大湾区共有独角兽企业24家,2023年,大湾区独角兽企业增至70家,相当于印度全国的上榜量。其中深圳和广州分别入选34家和24家,排名全球第六和第九,彰显了大湾区出色的孵化成果和强大的创业生态,对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形成了强大的支撑。
厚积薄发
争当第四次产业革命引领者
产业的厚度,来自科技的高度。世界级的湾区,必然是全球科技创新枢纽。
科技创新中心需要优秀的科技创新生态。一流创新生态都是由基础研究、应用技术和金融支持“三驾马车”组成的闭环结构。
202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乔纳森·格鲁伯和西蒙·约翰逊在《美国创新简史》中写道:只有当政府强有力地支持基础和应用科学,并为由此产生的创新转为量产提供保障时,企业的效率才会更高。在1940—1964年,美国联邦政府的研发资金增长了20倍。这种投入为美国二战后成为超级大国奠定了基础。作者认为,美国具有强烈创新精神的竞争对手通过这种方法,正在不断增强实力,创造影响未来的技术。
深圳人形机器人在一线生产线。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确立了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目标,这五年来大湾区的全社会研发投入不断增加,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充足的燃料。2023年,大湾区的R&D经费支出近5000亿元,比2018年增加了2100多亿元,平均年增速超过了30%,充分说明了大湾区对科技创新的重视。2023年,研发投入强度超过3%的地市共6个,其中深圳的研发投入强度达6.46%,超过了世界最高的以色列(6.3%);广州为3.44%,达到了美国的强度;珠海为4.06%、东莞为3.91%、超过了日本(3.65%)。
一流的湾区离不开一流的基础研究机构。硅谷崛起的基础,是斯坦福的工业园区和加州伯克利大学的辐射实验室。纽约湾区1925年成立的贝尔实验室先后诞生了11位诺贝尔科学奖得主,实验室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只锗晶体管、第一个激光器和第一颗人造通信卫星,极大推进了世界科技的发展。
以往,大湾区存在“重技术应用,轻基础研究”的问题。《广东省科技创新条例》明确提出,省级财政科技专项资金投入基础研究的比例不低于三分之一。中国散裂中子源、江门中微子实验、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等大科学装置纷纷落地,广州实验室、鹏城实验室、季华实验室、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一批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实验室沿着广深港澳科创走廊分布,大湾区的基础研究水平进入了一个新的层次,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动能。
广州实验室。
发达的制造业集群,让应用技术成为大湾区的强项。2024年,广东省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8年居全国首位,“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连续5年居全球创新指数第二位。
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之一的英伟达CEO黄仁勋在谈到大湾区时指出:大湾区是全球唯一同时汇聚了机电一体化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地区,远远领先德国和日本这两个大型机电一体化产业地区,发展机器人,大湾区条件得天独厚。
除了机器人和人工智能,大湾区在大数据、云计算、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一代通信技术、生物医药等方面都有较强的竞争力。英国经济学人杂志报道称:中国正在制定世界的技术规则,为从6G到量子计算的一切设定标准。
每一次工业革命,都会催生新的世界级湾区。如今,以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已经拉开了帷幕。这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将深刻改变世界发展格局,也为粤港澳大湾区提供了一次成为世界级科创枢纽的机会。因为历史的原因,大湾区错过了前三次工业革命。但是这一次,大湾区已经做好了准备,将登上世界舞台。
开放赋能
以制度型开放推动大湾区发展
作为全球贸易网络和科创网络的国际枢纽,世界级湾区占据着全球价值链、供应链和创新链的制高点,影响着全球人才、资本、技术和数据的走向。没有开放的环境,吸纳全球高端要素就无从谈起。
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开放水平最高、经济最具活力的区域之一。2023年,大湾区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超7000万标准箱、机场客运量达1.74亿人次,都在四大湾区中位列第一。
GaWC(全球化与世界级城市研究小组与网络)每年发布的《世界级城市名册》是全球最权威的城市研究报告之一,报告衡量主要城市的全球连通性以及在全球化经济中的融入度,也是对城市开放度的检验。5年来,大湾区核心城市在全球城市名册上的显示度不断提升。香港的排名仍然稳居全球第三。广州的排名从27位上升到22位,深圳的排名从55位大幅跃居到30位。双双跻身世界一线城市行列。
与世界其他湾区相比,大湾区在一般制造业领域已基本实现了全面对外开放,但在要素流动、金融、服务贸易、大宗商品全球配置、高端人才等领域的开放还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
吸引全球高端要素是系统性开放的重要目标。硅谷聚集了全球最多的独角兽公司和科技精英人才,30%以上的人口是在美国以外出生的。纽约作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金融中心,是全球人才和资本的首选地之一。
在与其他湾区的竞争中,大湾区亟需引进高层次的人才,特别是符合产业发展急需的“高精尖缺”人才,形成高端人才汇聚的“强磁场”。在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还需要进一步开放对外资准入限制,为大湾区吸引耐心资本和风险投资。数据跨境流动已成为全球化新动力,大湾区需要制定统一的数据标准和跨境数据流动规则,为数字经济的发展奠定基础。这一切要靠高水平的开放来实现。
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高水平对外开放是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制度型开放是大湾区打破内部壁垒、实现要素自由流动、构建统一大市场的重要手段,也是大湾区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面对“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的特点,大湾区首先要实现推进湾区的融合,才能化制度之异为制度之利。
这五年,湾区的融合发展快速推进。基础设施“硬联通”成效显著,随着2024年深中通道和黄茅海跨海通道的通车。大湾区已经有6条跨江跨海通道通车,另外还有狮子洋通道在加紧建设、莲花山通道和伶仃洋通道在规划中。其他湾区没有这么多的超级工程项目。
深中通道。
规则机制“软联通”加速推进。从教育、医疗、社保等民生领域到跨境金融、合作查验等专业领域,从人才跨境往来、车辆跨境通行、数据跨境流通到政务服务跨境合作……粤港澳三地持续扩大规则衔接、机制对接覆盖面,逐步打通大湾区居民关切的难点堵点。
横琴、前海、南沙、河套四大合作平台的建立,使大湾区在市场准入、投资便利化、金融创新等方面逐步形成一套与国际规则对接且适应本地发展特色的制度环境。新的开放互通、中西共融的创新要素集聚区正在加速形成。
湾区自带开放的基因。大湾区因开放而起,因改革而兴。站在新的关口,大湾区有条件、有能力、有责任成为制度型开放先行地,在引领全国高水平对外开放、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宏伟事业中贡献广东力量。
策划:林焕辉 何山
内容统筹:何山 叶洁纯 黎詠芝 周欢
融媒统筹:黎詠芝 罗莎
撰文:何山
设计:招凤仪
视频脚本:李志颖
旁白:吴冠霖
视频剪辑:崔格僖
出品:南方日报珠三角新闻部 南方城市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