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潮涌动处,改革正当时。3月25日下午,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召开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研究全省2025年重点改革工作安排,讨论以改革促进“百千万工程”和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等事项。
会议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我们更好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全省上下要强化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使命感紧迫感,围绕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全链条强化政策供给,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努力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
在这场关乎未来竞争力的布局中,广东的新质生产力究竟蕴藏何处?南方网记者通过解析10万条企业注册与专利数据,解码出这份科技含量十足的“发展藏宝图”。
透视创新浓度:珠三角领跑新质新赛道
结合广东2024年人工智能新增注册企业分布热力图和各地区人工智能专利分布图来看,珠三角仍是新质生产力的主要发展阵地。
工商数据显示,2024年广东人工智能领域新增注册企业达71707家,形成以深圳(24827家)、广州(24635家)为双核的超级引擎,两市合计占全省新增总量的68.9%。
在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连续9年保持两位数增长,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20年、国内专利授权量连续6年居全国城市首位。
在广州,“梦想”号大洋钻探船建成入列获习近平总书记贺信,人体蛋白质组导航计划顺利验收,广州数控打破重载工业机器人国外垄断,里工实业2025年初即签下超千台具身智能机器人订单,文远知行、小马智行成为全球自动驾驶和Robotaxi第一股。
东莞、佛山、珠海等制造业重镇新增注册人工智能企业数量依次达到5865家、4205家、2113家。惠州、中山也展现出强劲动能,新增注册人工智能企业数量分别为2102家、1912家。
专利申请版图同样印证创新高地所在——截至3月21日,全省人工智能专利达33520项,仅深圳南山区(8262项)和福田区(7016项)就贡献了近半壁江山。
潜力版图崛起:全域创新矩阵初现峥嵘
当视线投向粤西、粤东、粤北,大数据捕捉到令人惊喜的“未来之星”——
在广东西部,湛江市2024年新增注册人工智能企业770家,数量位居全省第8位,其中,截至3月21日,湛江市麻章区拥有人工智能专利27件;茂名市新增注册人工智能企业584家,位居全省第11位。
在广东东部,梅州市、汕头市也有一席之地,梅州市2024年新增注册人工智能企业672家,汕头新增469家;截至3月21日,汕头市金平区、汕头市濠江区、汕头市龙湖区、梅州市梅江区分别拥有近10件人工智能相关专利。
在广东北部,韶关市2024年新增人工智能企业370家;截至3月21日,韶关市浈江区、韶关市武江区分别有近10件人工智能相关专利。
解码发展密码:新质生产力的中国诠释
什么是新质生产力?新在何处?
202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系统全面阐释其内涵:“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
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它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质变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核心标志。
与传统生产力相比,新质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等诸多优势,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发展新质生产力,就要进一步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和数据等生产要素活力,而激发活力的关键,就是创新。
如何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都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题中之义。
回看这幅用数据勾勒的“广东新质生产力藏宝图”,它不仅标注着广东新质生产力的现实坐标,更指引着未来发展的战略方向。
从珠江口的世界级产业集群到粤东西北的“隐形冠军”培育,从专利森林的持续繁茂到创新种子的全域萌发,广东正以“再造一个新广东”的雄心,在培育新质生产力这场时代大考中奋力书写先行示范的答卷。这里埋藏的不是金银财宝,而是打开高质量发展之门的密钥,是引领中国式现代化广东实践的创新密码。
统 筹:李 琳
监 制:朱 景
策 划:赵佐燕
设 计:杨晨悦
校 对:赖玉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