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广州 深圳 珠海 汕头 佛山 韶关 河源 梅州 惠州 汕尾 东莞 中山 江门 阳江 湛江 茂名 肇庆 清远 潮州 揭阳 云浮

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高分子化学家王佛松:在科学大道上不断飞奔

2019-07-27 06:57 来源:南方网 林亚茗 吴珂

  人物简介

  王佛松,1933年出生于广东兴宁县。1955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系,1956年被选派到苏联科学院列宁格勒高分子化合物研究所学习,1960年获苏联化学科学副博士学位。

  1960年起在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工作,1985年任该所所长。1988年至1994年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0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当他步履潇洒地行走在大街上,当他背诵和引用一首首古诗,当他用俄语唱起《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就像一个爱好广泛的文艺型中年人——他是年过八旬的王佛松院士。作为我国著名高分子化学家,王佛松在我国合成橡胶、无机纳米复合和光电高分子材料等方面的基础研究及应用研究,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采访过程中,王佛松说得最多的是青少年时代的艰难求学路。正是这种对知识刻骨铭心的渴望,令他后来在新中国为人才为科学铺就的康庄大道上飞奔。

  背万支毛笔走上艰难求学路

  1933年,王佛松出生在广东兴宁一个小山村的农家。他本来有11个哥哥姐姐,却因贫病交加夭折了8个。年近半百的父母,请人给这个最小也是唯一的儿子起名为“佛松”,就是希望佛祖保佑他长命。

  他的父母虽然都是文盲,但坚信知识可以改变命运,无论如何都要他读好书。王佛松回忆说:“我记得,每晚睡前躺在床上,父亲讲薛仁贵征东、罗通扫北、《三国演义》及《水浒》等小说故事,给我展现出一个瑰丽的古代历史和人物世界。而母亲则每晚都在油灯下陪着我看书背诗。”

  由于家境贫困,他多次遇到辍学困境,高中最后一个学期是靠借款、亲戚帮助及在村里小学兼课,才得以完成学业。高中毕业后,他想去广州参加高考,可家里哪里有这个钱?

  当时,村里有人要外出做生意,他就想到靠做小生意赚钱来圆大学梦。父亲借贷买了一万支兴宁特产的毛笔,作为儿子做小生意的本钱。于是,这位17岁的青年告别了年过花甲的父母,背着毛笔上路。他半走路半坐船,去了数百里远的惠阳。

  除了每天上街摆地摊卖日用品外,他还得为人做家务活,以求得在鸡窝旁边一席栖身之地。在这样的条件下,他熟读了随身携带的《范氏大代数》《朱吴两氏化学》两本书。

  1951年,王佛松揣着赚到的一点钱以及亲友的资助,踏上了到广州参加高考的路。他报考了当时招生的各类学院及干部学校。

  到等待结果的8月中旬,他几乎身无分文。所幸当时由叶剑英任校长的革命干部学校——南方大学首先录取了他。于是,他进入该校国际贸易系学习,还当上班长,王佛松觉得自己转运了。

  当年8月底,中南区各高等学校录取新生的名单也发布了,他考取了第一志愿武汉大学化学系。在南方大学指导员的理解下,王佛松最终走进武汉大学。

  提前7个月研究生毕业

  尽管国家当时还很困难,但对教育的支持力度极大。武汉大学学生学杂费及伙食费全免,饭菜比农村过年的还好。对于一个来自农村的穷小子来说,这一切就像是天堂!

  王佛松说:“我非常珍惜这种从未有过的幸福时光。因此,从入学开始就刻苦学习,半年后就入了团,还当了班干部。毕业前一年,我更是双喜临门:一是认识相伴一生的妻子廖玉珍,二是经过层层选拔与考试,入选国家公派的留苏研究生。”

  1956年,王佛松告别新婚妻子,前往苏联科学院列宁格勒高分子化合物研究所,师从高分子化学家和合成橡胶专家——波·亚·多尔哥普罗斯克院士。在三年多的时间里,他学会了怎么做科学研究,包括查文献、做实验和写论文,还参加了全苏第九届门捷列夫化学大会,在大会上作了报告。

  当时高分子化学还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其研究范畴包括合成的橡胶、纤维和塑料等,与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密切相关,无论基础研究,还是应用研究都有大量工作要做。“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我下定决心以此为终生的研究方向。”王佛松说。

  那几年,王佛松一次也没有探过亲。他非常想念祖国和家人,更重要的是当时国内正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他希望早日回来为祖国服务。王佛松回忆道,当时他每天早上7时起床翌日凌晨1时多睡下,抓紧时间地学习,像海绵吸水一样吸收知识。在苏联科学院列宁格的中国留学研究生中,他第一个提前7个月毕业,获得苏联化学科学副博士学位。

  为新中国开拓化学科研新领域

  1960年,王佛松回到阔别三年的祖国,来到妻子工作的吉林,成为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的科研人员。

  东北的严寒天气和艰苦的生活条件,对这两个广东人来说是严峻的考验,但他俩还是坚持下来了。

  新中国建设的迅速发展,给知识分子提供了发挥才干的机遇。1961年底,国家准备研发顺丁橡胶,这对科研人员来说是全新的课题。王佛松感到这是学以报国的机会,就结合在苏联学习的知识和经验,与合成、物理、加工等各个研发团队一起,逐个解决了凝胶、加工、分子量分布的问题,共同提出了多种新的催化体系。

  1965年5月,这些技术通过中科院组织的鉴定,王佛松研发的催化体系被推荐为首选推广体系,由他负责在锦州石油六厂进行推广扩大试验。那年,他32岁。

  就这样,经过近7年努力,全国多个部门通力协作、自力更生,终于成功生产出国产第一个合成高分子材料——顺丁橡胶,解决了国民经济建设之急需。

  1970年,王佛松负责的寻找合成顺式聚异戊二烯橡胶新催化剂的研究工作有了突破。从结构上看,所得的橡胶,是世界上继钛胶和锂胶之后的又一合成异戊二烯橡胶新品种,即稀土异戊橡胶。而后经原石油部和燃料工业部组织鉴定认为,稀土异戊橡胶合成催化剂是具有我国特色的催化剂,其合成工艺简单先进,可以进行产业化。

  改革开放后,王佛松迎来了攀登事业高峰的新机遇。1979年,他以客座教授的身份,赴意大利工作了一年多。

  上世纪70年代末,导电高分子才被发现。王佛松1981年回国后,率先在国内开展导电高分子的研究。有人说:“你都快50岁了,还搞新的东西干什么?”他回答说:“我要坚守旧阵地,开拓新领域。这些研究有远大的前景。”由他开创的有关光、电高分子研究课题,至今还是长春应化所重要的研究方向。

  同时,他和同事们在聚苯胺导电材料防腐性能研究方面,不仅发表了高水平论文,且成功研制出高性能防腐涂料。该涂料得到推广和批量生产,在长沙机场高速收费站的改建等工程中也得到应用。

  对话

  大河有水小河才不会干 愿为乡梓发展尽绵薄之力

  南方日报:据资料显示,您曾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三等奖多次,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及日本高分子学会国际奖等。您对此作何评价?

  王佛松:是得过一些奖。但每当我想起这些,内心就深感不安。因为这些工作都是和我一块工作的同志一起完成的,我只是其中一员。在这里我要向与我共同工作的同志们表示我诚挚的谢意与敬意。

  南方日报:您如何概括个人梦想和中国梦的关系?

  王佛松:我从自己的人生中深深体会到:大河有水,小河才不会干。我个人梦想,就是在国家梦想前提下才实现的。而且,在实现个人梦想的路上,除了自己努力外,还要有伯乐的赏识和同志们的帮助与支持,没有这些是万万不能成事的。

  我年轻时曾得到很多人的帮助与支持,否则不会有今天。所以我在科学院主管教育工作之时,有感当时人才断层、青黄不接,因此与教育局的同志共同提出吸引国外人才回国。前几批回国的人才,不少当选院士或成为学术带头人和学术机构的领导,此乃实可告慰之事。

  南方日报:您是广东院士联合会的发起人之一,利用这个平台为广东发展作出了贡献。

  王佛松:广东这些年十分重视人才和创新,院士联合会是一个聚集人才、产学研合作的平台,这令我很欣慰。我愿意带头和鼓励学生把科研项目成果,带到广东落地,为乡梓之发展尽绵薄之力。

  南方网全媒体记者 林亚茗 吴珂 通讯员 袁仕联

  统筹:林亚茗

编辑:林涛
回到首页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