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南沙区榄核镇湴楣村是疍家人世代生活的地方,或许“疍家人”听起来有些许陌生,但冼星海这个名字你一定耳熟能详,被誉为“人民音乐家”的他也是疍家人的一员。
俗话说“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疍家人为了减缓渔网损坏,发现用薯莨汁浸染渔网则更加坚固耐用,并逐步运用到衣物上,这是香云纱染整技艺的雏形。
全国首家香云纱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产业园(简称“香云纱产业园”)就位于广州市南沙区榄核镇的湴湄村,就像人们口口传唱的《黄河大合唱》,香云纱也广为人知。“香云纱整染技艺至今已有约600年历史,以其独特的染整工艺和卓越的品质,成为了湴湄村传统文化的象征。”在香云纱产业园的香云纱非遗博物馆内,讲解员详细介绍香云纱的“前世今生”。
香云纱如何制作?用一句话来说那便是“三蒸九煮十八晒”。从二经绞罗织线成布到用薯莨汁反复浸泡、在骄阳下曝晒、用珠江口特有的河泥涂抹等独特步骤,每一步都“因天而异、因地而异、因场而异、因人而异”,所以每一匹香云纱都称得上“独一无二”。
在浸染场,师傅们会凭借丰富的经验控制莨水的浓度与拍打坯布力度的大小,以便最大程度优化香云纱的染色效果。在晒莨场,游客们可以看到一片片布料在阳光下沐浴,展现出自然赋予的独特色彩与光泽。在“过泥”体验区,你可以亲眼见证河泥中的高价铁离子以及其他成分与薯莨汁中的单宁发生化学反应,织物涂上河泥的一面悄然发黑,最终形成面黑里黄、越穿越软的香云纱。
作为广东特有的技艺,2008年香云纱染整技艺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香云纱产业园先后获评“广州市社会科学普及教育基地”“广州市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等,今年2月被评为“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
湴湄村以香云纱为主题的“非遗游”吸引了一批批学生了解香云纱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里,学生可以体验香云纱“过乌”“薯莨擦染”等技艺,在手绢上作画,在生产工作坊观看丝绸坯布成为香云纱的流程。
这是“香云纱”故事的续写,却是湴湄村乡村产业发展的开篇,以文化赋能乡村,引入人流、资金流,撬动整村的全面发展,带动村民增收致富。以香云纱产业园为基地,积极打造集生产、染整、加工、展销、私人定制、品牌孵化为一体的香云纱全产业链,助力香云纱重新成为时尚界的新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