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规划,加强长期稳定支持。日前,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天琴计划”首席科学家罗俊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时透露,他主持的中国自主空间引力波探测方案“天琴计划”,有了新进展。
“近期‘天琴一号’卫星获得全球重力场数据,这是我国首次使用国产自主卫星测得这一数据。”罗俊说,通过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强基础研究,才能真正解决“卡脖子”问题,突破关键核心技术。
“天琴二号”计划2026年发射
南方日报:“天琴计划”备受社会关注,目前有哪些新进展?
罗俊:近期,“天琴一号”卫星在轨获得全球重力场数据,这是我国首次使用国产自主卫星测得全球重力场数据。“天琴一号”使得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自主探测全球重力场的国家。
地球重力场反映了地球物质分布及其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地球重力场数据能服务于大地测量、地球物理、油气资源勘探、国防安全等领域,有助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防灾减灾等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是具有战略价值的基础数据。
需要说明的是,“天琴一号”此次重力场测量的精度不算高。这个结果更大的意义在于,走通了利用低轨卫星反演全球重力场的数据处理全流程技术,为我国后续的重力卫星计划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南方日报:“天琴计划”按照“0123”技术路线图分步实施,目前到哪个阶段了?
罗俊:“天琴计划”按照“0123”技术路线图来分步推动所需的核心关键技术走向成熟,“0123”的名字来源于各个步骤的项目中所需的卫星数量,主要包括:第“0”步,开展月球激光测距实验,为天琴卫星的高精度定轨提供技术支撑;第“1”步,开展单星项目,对高精度空间惯性基准技术进行在轨试验;第“2”步,利用双星项目,对星间激光干涉测量技术进行在轨试验;第“3”步,发射三星编队,构成“天琴”,进行引力波的空间探测。
在第“0”步,地月激光测距项目已精确测出月球表面五组反射镜的回波信号,使得我国成为全球第三个全面测得月球表面反射镜的国家。作为“1”的“天琴一号”,也超出预期完成科学任务。第“2”步,目前“天琴二号”已经立项,将对星间激光干涉测距的六大关键技术进行在轨验证,按照时间表计划在2026年发射。
“卡脖子”问题“卡”在基础研究
南方日报: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规划,加强长期稳定支持。加强基础研究有何重要意义?
罗俊: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如今,我们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碰到的很多高新技术“卡脖子”问题,表现在技术层面上,但根源是“卡”在基础研究功课做得不够。
我们要通过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强基础研究,才能真正解决“卡脖子”问题,突破关键核心技术。
基础研究“十年磨一剑”,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厚积薄发。对于“天琴计划”这类基础研究项目来说,实施起来可能需要10年、20年甚至是30年的时间,需要有一个稳定的平台,以及一支稳定的科研团队。
我建议,以全国重点实验室的形式支持“天琴计划”,让科研人员可以沉下心来、潜心科研。
南方日报:近年来,广东大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基础研究,您认为广东应如何推进?
罗俊:近年来,广东非常重视基础研究,在全省设立了若干个省实验室,还建立了一批省级重点实验室,对实现基础研究突破,带动技术发展,推动科技创新是非常有帮助的。
“十四五”期间,广东将实施“科技创新十大重点行动计划”,包括启动实施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十年“卓粤”计划,体现了广东对基础研究的重视。接下来,希望继续支持基础研究,加强体制机制创新,想办法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汇聚一批优秀科技创新人才,助力广东经济发展。
南方日报记者 汪祥波 李凤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