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南方网> 新闻 > 精品 > 专题推荐 2017上半年 >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专栏 > 宪法学习宣传公益宣传画

个人破产改革满四年,他们在深圳得以“从头再来”|南方深读

2025-03-31 07:50 来源:南方+

  在深圳的一隅,有这样一间狭小的屋子,一张双层床、一张写字桌,便是刘淑婷全部家当。

  刘淑婷,一个被债务重压过的单亲妈妈,曾经,她的生活几乎陷入绝境:网贷的压力、孩子的病情、自己的疾病。在最痛苦的时刻,她甚至动过轻生的念头。

  所幸,深圳“试水”的个人破产制度给她提供了再来一次的机会。

  2021年3月,《深圳经济特区个人破产条例》(以下简称《深圳条例》)正式实施,如今已历时四年。

  在深圳搭建起的“破产重生试验室”,让上百名困在债务深渊“诚实而不幸”的普通人看见了重生的曙光,为高速运转的社会,预留了一个温柔的缓冲带。

  在深圳,可以试着申请个人破产 

  2020年,刘淑婷和丈夫离婚,成了独自带着两个孩子的单亲妈妈。

  每月只有微薄的收入,即使加上前夫给的抚养费,也不能撑起女儿读书、儿子看病的费用。无奈之下,刘淑婷开始借更多的钱,债务的雪球越滚越大。

  2022年4月,背负在刘淑婷身上的债务开始逾期,本金、利息、罚息不断叠加。

  “我不停地加班加点兼职,周末节假日也不敢休息。”但刘淑婷零星的收入,对于30多万的债务而言,无异于杯水车薪。

  走投无路的刘淑婷,在网上搜索“还不起网贷怎么办”。

  一个网友的建议,让她看到了一丝希望:“你在深圳,可以试着申请破产。”

刘淑婷的家。曾子航 摄

刘淑婷的家。曾子航 摄

  2023年8月15日,刘淑婷走进了深圳市破产事务管理署的大门。工作人员在抚慰了她的情绪后,帮她详细梳理了个人材料,安排她参加个人破产申请前辅导。

  2024年5月31日,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以下简称“深圳中院”)正式受理刘淑婷个人破产清算一案。

  2024年8月27日,深圳中院宣告债务人刘淑婷破产。在免责考察期内,她要按照《深圳条例》的规定限制消费行为,并接受破产管理人和破产事务管理署的监督,执行相关的破产方案。除扣除每月必要的支出外,剩下收入全部用于偿还债务。

  顺利通过考察期后,当深圳中院裁定案件执行完毕,依法免除刘淑婷的未清偿债务,她将重新成为一个“无债”的人。

  在收到通知的那一刻,刘淑婷明白,她的生活即将迎来“重启”机会:“这不仅是我个人的重生,也是两个孩子的希望。”

  在深圳获得“破产重生”机会的,不止刘淑婷一个人。

  2023年,37岁的下海创业工程师梁闻景,也搬走了压在头上的债务大山。3年内,他分期全额清偿了67万的债务本金,一家四口的生活重新步入正轨。

  2024年,43岁的单亲妈妈延妍,在一次性偿还了与前夫合伙创业的债务本金过后,成功卸下了51万的债务重担。

  ……

  改革试点走过4年,截至2025年3月,深圳市破产事务管理署已累计辅导4567人次,向法院发送辅导材料2715份,帮助了300余名自然人顺利进入个人破产程序。

  申请个人破产的群体,有哪些特征?

  深圳市破产事务管理署署长张洁波介绍,申请个人破产的债务人大部分年龄位于31岁至45岁之间,已婚状态或有过婚姻经历的较多,债务规模为200万元以下的占据了主体,普遍具有相对稳定的职业,但月收入难以支撑清偿债务需要。

  “申请人的自述破产原因较为综合,通常涉及生活消费、生产经营等多重因素,并且大部分愿意选择重整程序,积极偿还债务。”张洁波说。

  生活中,谁都可能成为失败者 

  在探路个人破产制度的过程中,深圳市破产事务管理署发现了一道“隐形难题”——债务人背负的巨大心理压力。

  “欠债还钱,天经地义。在传统观念中,破产不是一件光彩的事情。”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北京市破产法学会会长徐阳光指出,债务问题不仅给个人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还常常与其他困难联系在一起,包括失业、压力和心理健康问题。公众对个人破产制度还存在误解,债务人申请和进入个人破产程序,往往要承受较大的心理压力。

  “电话不敢不接,但接了之后也不知道怎么办。”梁闻景回忆起被催债的经历,仍心有余悸。他从12家金融机构借了钱,每隔两三天就得还钱,电话和短信接连不断,每次看到屏幕亮起,他心里都会咯噔一下。

  “我不害怕债务人在我面前哭,就怕他们一声不吭。”王利海来自首批进入深圳个人破产管理人名册的律所,他参与了包括刘淑婷案件在内的多起个人破产案件。

  “对企业老总而言,30万元或许不算什么。但对刘淑婷来说,这就是她难以跨越的大山。长期生活在负面情绪和追债压力下,不仅幸福指数会极大地降低,自尊心也会受到蹂躏。这种状态也会波及孩子。”王利海说。

  在王利海看来,债务人申请个人破产,需经过多轮辅导和债务调查,每次与工作人员、管理人谈论个人债务、生活问题,就像一次次揭开伤疤,是一场艰难的心理抗争。“谁都不愿意把自己失败的经历说出来。讲述的过程对自己也是一种打击。要是工作人员言辞稍微严厉点,债务人就可能会被吓住或被激怒。”

  作为与债务人接触最紧密的破产管理人,王利海认为最需要掌握的便是心理学知识。“不能光听到他怎么讲,一定要理解债务人的心理活动,才不会被负面情绪所影响。”

深圳破产事务管理署的心理咨询室。受访者供图

深圳破产事务管理署的心理咨询室。受访者供图

  如何减轻“破产耻感”?

  去年8月,深圳市破产事务管理署通过开通个人破产心理咨询服务热线、成立工作室的方式,引入心理咨询师为债务人和相关群体提供公益性心理咨询服务。截至目前,累计提供近100人次的心理咨询服务。

  热线电话为心灵开了一扇窗,在促进“诚实而不幸”债务人“经济再生”的同时,也给了他们重回正常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深圳同时整合各方资源,引导符合条件的破产申请人申请最低生活保障、提供临时救助,或申请残疾鉴定等措施。

  而在王利海看来,关注债务人的心理健康,有着更深远的意义。

  “市场经济有成功者,当然也会有失败者。成熟的法治经济环境,不仅需要有‘进口’,还得有正常、合法的退出机制。”王利海说。

  创业不易,最大限度解除后顾之忧 

  4年来,深圳设立独立运作的破产事务管理署、出台个人破产管理人名册管理办法、建立个人破产申请前辅导机制等多项创新举措被国家发改委、司法部等作为典型经验予以全国推广。

  为什么个人破产制度改革能受到如此多的关注和肯定?张洁波认为,这与国家鼓励民营经济发展密不可分。

  2025年开年以来,民营经济发展受到广泛关注。从不久前的民营企业座谈会,到民营经济促进法草案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二审,再到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对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进一步部署,民营经济发展迎来更多利好,更突显个人破产制度对创新创业的呵护与支持。

  市场竞争的优胜劣汰决定了市场准入与市场退出、企业破产与个人破产必须形成完整链条。民营企业中,存在着大量的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它们构成了企业“雨林生态”中的重要一环。“市场上看得见、发展壮大的企业,只是其中的小部分,还有大量前仆后继的创业者作为市场繁荣稳定的基石。”

  “要为这些创业者提供保护,为‘诚实而不幸’的创业者提供债务豁免路径,最大限度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激发创业热情,鼓励创新,宽容失败,让创业创新持续成为深圳经济发展最根本的推动力,个人破产制度在深圳正在发挥重要作用。”张洁波说。

  与此同时,办理破产还是世界银行评价营商环境的指标之一。良法善治,不仅能化解个体危机,更能激发市场活力,塑造更具韧性的经济社会生态。

  张洁波指出,深圳的实践说明,通过建立个人破产制度,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和效益,保护企业家创新创造精神,厚植经营风险可控制、诚信者经营失败可宽容的市场经济氛围,都有利于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助推高质量发展。

工作人员开展申请前辅导。受访者供图

工作人员开展申请前辅导。受访者供图

  王利海处理过很多企业破产案件。看到过不少企业主前半生积累的财富一夜间化为乌有,还背负巨额债务,每天东躲西藏、痛苦不堪。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还机械地要求他们偿还所有债务,一来可能危及当事人的基本生存,有违人道原则;二来对明显无法执行到位的债务长期纠缠,对执行法官、债权人都是一种沉重负担。

  “鼓励创业、宽容失败。个人破产制度不是对债务人的纵容,而是对诚实而不幸者的救赎。它既体现了法律的人文关怀,也有助于维护社会公平,防止因过度负债导致的社会矛盾激化。只有将这种不特定的矛盾剔除掉以后,社会才会进入良性的发展。”王利海感慨道。

  “虽然破产是市场经济的常态现象,但经济发展面临的压力越大,化解债务危机、破除担保链条、公平清理债权债务、有效进行困境拯救的现实需求也就越大,制定和实施个人破产制度的意义也就更加突出。”徐阳光说。

  在深圳的出租屋里,刘淑婷仔细检查挂在门后的塑料袋,里面装着孩子的药。在这间10平方米的小屋里,摆在置物架上的挂钟印着笑脸,嘀嗒嘀嗒地走着,见证着这个家庭的改变。

  真正有生命力的制度,往往生长在人性关怀的土壤之上。

  当债务阴霾笼罩下的个体,不再因走投无路而坠入绝境,有机会借助个人破产制度卸下债务包袱、重新开始生活,深圳的“破产重生验室”,便完成了对每个陷入绝境者的温柔托举。

  (梁闻景、延妍均为化名)

编辑:陈榕   责任编辑:李婷  

扫二维码分享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