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澳区全国人大代表、澳门科学技术协进会会长崔世平接受南都记者专访时表示,伴随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横琴方案”),通过合作区内更优惠的税务政策及弹性的人员流动方式,将加快促进科创产业的落地、科研人员的交流,对此,期待澳门的创新科技应用和成果转化,在合作区中大有可为。
“横琴方案”提升澳门科技引领作用和成果转化功能
南都:在科创方面,澳门主要在哪几个领域基础优势明显?
崔世平:澳门科创成果主要体现在四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前沿科研实力。在中医药科技领域,由国际中医药学会主办、澳门大学负责编辑出版的学术期刊《中华医药学报(Chinese Medicine)》于2006年正式创刊,是全世界首本以英文出版、具有世界一流专家学者评审的网上免费开放阅览的中医药学术综合性期刊。经过多年的发展,成为少数被国际上最权威的期刊文献检索工具SCI-E(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收录的中医药期刊,在药学、传统医学领域备受国际学术界重视。后来,国家首个中医药领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在2011年初正式获国家科技部批准,并由澳门大学、澳门科技大学联合建设。
在微电子科技领域,澳门大学的仿真与混合信号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攻电源管理和微流控芯片研究,先后承担多个国家级及澳门的科研项目。在有固态半导体行业的“芯片奥林匹克”之称的ISSCC会议上,近年发表的论文数量对比内地和香港高校的产量均位于前列,数量可媲美INTEL、三星、联发科等行业佼佼者,科研成果突出。
在太空科学领域,澳门科技大学月球与行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与中国航天基金会等国内外多家机构联合开展研制及相关科学研究,将于今年择机发射澳门首颗科学卫星“澳科一号”。该卫星是世界上第一颗也是迄今为止唯一利用近赤道轨道监测赤道附近南大西洋异常区(SAA)地磁场与空间环境的科学探测卫星。
在物联网科技领域,澳门大学智慧城市物联网国家重点实验室积极参与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港珠澳大桥智能化运维技术集成应用”和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课题“重大跨海交通集群工程智能安全监测与应急管控”,为港珠澳大桥智能化运维出力,实现以技术创新服务国家及澳门。
南都:从科技创新角度来看,您认为这次合作区的方案,会给粤澳两地在科创合作方面带来哪些实际性的变化?
崔世平:“横琴方案”的公布,切实地改善了澳门在空间资源缺乏及人力资源不足的先天限制条件。位于横琴岛的深度合作区面积有106平方公里,并由广东省和澳门特区两地政府共商共建共管共享的崭新模式开发,对于急需实现经济适度多元发展需要的澳门而言,是十分重要及坚实的支撑。“一线放开、二线管住”的概念将为澳门居民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和发展机遇,有效拓宽澳门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渠道,为澳门特色“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再创新章!
在科技创新方面,“横琴方案”提出要以高标准建设澳门大学、澳门科技大学等院校的产学研示范基地,构建技术创新与转化中心,推动合作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支点。
尤其要大力发展集成电路、电子元器件、新材料、新能源、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生物医药等,都是澳门现时发展较有共识的主要科研发展领域。可见国家非常了解澳门高端科技创新的潜力,并希望充分发挥在澳门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科技引领作用和成果转化功能。
在合作区内更优惠税务政策及弹性的人员流动方式,亦会大大促进科创产业的落地、科研人员的交流,对此,我们可以期待澳门的创新科技应用和成果转化,在深度合作区中大有可为。
粤澳致力搭建中医药产学研一体化平台
南都:“横琴方案”重点规划了四大产业以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发展科技研发和高端制造产业被摆在了首要位置。目前而言,澳门在上述产业的基础如何?该如何发力?
崔世平:自回归以来,澳门的科研发展进程有了质的飞跃,在针对性专业开始累积媲美国际的科研实力和优秀科研人才。
自2010年澳门首次获批建立国家重点实验室,至今已拥有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范畴涵盖中药质量、仿真与混合信号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智能城市物联网及月球与行星科学,使澳门本地高校科技教育成果的质和量都有了明显的提高,部分领域更在国际学术界领先前沿。
虽然澳门的科研成果转化仍处于萌芽阶段,但本地高等院校与高新科技企业深度合作,共同筹建联合实验室的校企合作模式,逐渐形成本澳产学研成果孵化的特有模式,包括:“澳门大学—华发联合实验室”及“澳门大学—澳门博维联合实验室”。
校企合作模式汇聚前沿学术知识及企业市场触觉,为澳门产业技术转型升级和科技成果转化增添驱动力。
澳门特区政府亦通过法制建设、基建投资、加大学术科研投入等,按部就班推动本澳科技产业发展。随着“横琴方案”的出台,澳门的科研创新产业正迈入前所未有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未来在推动产学研落地的过程中,应大力加强对市场需求的掌握,并将重心由学术研究转向市场所需,对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所需的核心技术精准发力。
南都:过往澳门和内地有什么产业或科技合作?
崔世平:特区政府自澳门回归初期,即积极推动澳门的科技发展。在国家的关顾下,早在2005年10月,科技部与澳门科技委员会签署《内地与澳门关于成立科技合作委员会的协议》,内地与澳门科技合作委员会始成立。
至今,两地在中医药、节能环保、电子信息、科学技术普及、海洋等重点领域开展有效合作,包括推进“澳门大气环境流动监测研究”“澳门海域生态环境调查及评估研究”等项目。
中国科协亦早在回归前已经一直关心及支持澳门科技发展,自2018年11月签署了《澳门特别行政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合作框架协议》后,更形成常态化的交流合作机制,推动内地与澳门科技交流合作深入开展。
中国科技峰会澳门论坛、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推广科学家精神之科普话剧演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及澳门特区回归20周年的大型科普展览等重量级活动先后落户澳门,均为培养澳门青年人的科学素养、科学精神、投身科技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此外,还有由粤澳两地政府共同组建、营运的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园区自2011年启动以来,致力搭建中医药产学研一体化平台,积极发挥澳门中葡平台作用。
除了政府层面外,澳门和内地科技合作的民间交流例子更是多不胜数。澳门科技社团与企业战略合作的模式可望成为推进澳门与内地合作科技创新的切入点。
如澳门科学技术协进会于2020年12月与格力集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书》,计划共建珠澳产业型科技馆项目,打造包含科技产品展销、科普教育体验等功能板块的“科技产品全产业链条服务平台”,探索科普产业化道路。
未来进一步提升金融、科技人才培养等工作
南都:在您看来,在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最有可能先把哪一个产业发展起来?
崔世平:去年习近平主席在第四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前,给袁隆平、钟南山等25位科技工作者代表回信中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是战胜困难的有力武器。”在“横琴方案”中,科技研发和高端制造产业亦放在四大新产业的首位,这是国家给予澳门以科技产业引领经济适度多元的冀望,亦是予澳门为推动国家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目标的重要任务。
综合上述,期许澳门夯实回归21年来所累积的科技实力,乘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之东风,为具澳门特色“一国两制”成功实践展开新篇章!
南都:结合“横琴方案”,你认为未来是否还需要出台细则,更好地推进科创协同工作?
崔世平:“横琴方案”是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重要举措,更是推动澳门未来发展产业多元的有力支撑,完全有利于确保澳门特区行稳致远、丰富“一国两制”实践的关键文本,为“做好珠澳合作开发横琴这篇文章”订定了明确核心指引。深度合作区是两个不同法律体系、两个不同政府混合办公,在全世界、全中国均没有先例可循,接下来仍有大量的对接工作有待落实。
在推进科创合作、发展科技产业化的路途上,澳门自身仍存在一些较大的短板。包括,澳门的科技金融建设与其他科技环节对比相对空白、领军性专业人才不足、科技创新产品类别不多、科研成果转化量不大、科研产业统计数据不全、融资法制尚待完善等现实问题,仍需急起直追。相信在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正式挂牌后,粤澳共管机构会在有关方面推出更具体的科技发展政策。
南都记者 陈培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