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南粤巾帼十杰丨黄晖:多次填补珊瑚礁研究空白,种出一片“海底森林”

2022-03-29 15:44 来源:南方网

  黄晖,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站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长期扎根一线基础科研、坚持开展野外珊瑚礁生态科考,足迹遍布我国珊瑚礁分布的主要海域。重新厘定并确定了中国造礁石珊瑚的类群,已较为清晰地掌握了我国珊瑚礁生态状况。取得了诸多重要科研成果并填补了造礁石珊瑚有性繁殖和无性培殖空白。注重团队建设和人才培养,推动国际合作与学术交流,连续举办海峡两岸珊瑚礁论坛,参加亚太和世界珊瑚礁大会和争取亚太珊瑚礁论坛举办权等。积极谏言谏策参与《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调整,并配合公安、边防和口岸部门鉴定走私石珊瑚和红珊瑚,推进我国珊瑚保护工作。发表学术论文76篇,其中英文SCI论文59篇,出版专著11部(第一作者9部),授权国家专利10项,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NS环境变化专项模范集体个人奖章等,荣获省部级等荣誉10项。  

  热爱自然 走上珊瑚研究道路

  1996年,黄晖即将从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硕士毕业时,一直未找到合适的工作。“有一天,我在研究所院子里闲逛,遇到了研究所工会主席,她拉着我去参加工会活动,一来二去聊到我还没找到工作,她说老所长邹仁林老先生的一个学生出国后不愿意回来,问我有没有想法。”黄晖回忆道。

  邹仁林,我国珊瑚研究领域的奠基人。经过一番了解,他发现黄晖热爱海洋生态保护,于是非常高兴地接收了她。成为邹仁林学生的那几年,为以后黄晖进行珊瑚研究提供了大量的知识储备。

  1998年,黄晖借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工作半年。其间,她接触到许多海洋科学领域顶尖科学家。他们潜心海洋科研的专注治学态度深深地触动了她,让她下定决心攻读博士学位,专门学习珊瑚礁生态研究。

  1999年,黄晖考上中山大学博士。读完博士后,黄晖选择从邹仁林手中接过接力棒,成为一名珊瑚研究学者。“我向往自由,喜欢跟大自然打交道,喜欢在野外工作,研究珊瑚与我而言,再合适不过了。”黄晖说。

  克服困难 足迹遍布我国南海沿岸  

  “现在闭上眼睛,我都能想起那一幕,水是透明的,珊瑚几乎是100%的覆盖率,密密麻麻。”黄晖至今记得第一次潜入海底的场景,那种五彩斑斓的海底“热带雨林”让她一直念念不忘。

  然而,近年来,我国的珊瑚礁状况堪忧。开展珊瑚礁研究的第一道关卡是要摸清我国珊瑚礁的生态状况、退化程度等基本情况。

  2005年,黄晖独立带队的第一个课题就是进行我国近海海洋环境调查,足迹遍布我国南海沿岸等地,掌握了我国珊瑚礁的分布现状与变化趋势的第一手资料,为后续深入开展珊瑚生物生态学研究奠定了基础。潜水并不是个轻松活,要背着四五十斤重的设备,通常一待就是1-2个小时,赶科研任务的时候一天下潜4次。在海底如果不小心碰到海胆被扎到,手会发炎肿胀,钻心地疼。冬天潜水更受罪,出水的时候冷到“刺骨”,全身都会发抖,加上长时间负重在海底作业的劳累,身体会透支。

  在水下,黄晖和团队成员是性命相依的。每次潜水,小艇跟人不能分开。一名队员要在艇上观察和呼应,以免发生危险。团队成员在水下严格实行潜伴制度,2个人一组,互相照应。“但实际上,有时候你在水下作业过于精力集中,就会忘了同伴在哪里。”黄晖笑着说。  

  开展修复 推动珊瑚礁保护工作

  结合多年一线调研的成果,围绕全球气候变化与环境压力对我国珊瑚礁的影响及其响应模式,黄晖及团队提出了我国沿海及海南岛沿岸珊瑚覆盖率在近30年下降了80%以上和我国人类活动对珊瑚礁的影响远大于气候变化的结论,成果得到了国际同行的高度认可。

  黄晖也先后获得“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NS环境变化专项模范集体个人奖章”“国家生态环境保护专业技术领军人才”等10余项荣誉。

  2007年,黄晖任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教授。2010年起任中国科学院海南热带海洋生物实验站站长。黄晖和团队围绕“全球气候变化与环境压力对我国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其响应模式”这一国际前沿的关键科学问题开展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工作,同时结合国际珊瑚礁前沿开展相关研究,取得了显著成绩。

  十多年来,黄晖和团队提出人工修复受损珊瑚礁的宏大构想并摸索出适合不同类型珊瑚礁恢复的技术方法,掌握了我国海域20多种常见造礁石珊瑚有性繁殖过程,并在国内首次实现了人工幼体培育,为珊瑚礁人工修复打下了坚实基础。在西沙群岛和南海南部,黄晖和团队共建立300亩修复示范区和可培育珊瑚断枝40000株的苗圃,已初具规模化和成效化。示范区的成功建立意味着我们已经掌握了珊瑚修复的技术和方法,而苗圃的成功建立意味着我们已经自己培育珊瑚苗种,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对修复地点附近珊瑚的采集。

  在黄晖心里,三亚是她倾注感情最多的地方。

  “我从硕士毕业就到三亚采样,每年基本上都会来,时间或长或短,都是在三亚研究站工作。”未来,她希望通过团队的努力,能在三亚实实在在地修复出几块非常好的珊瑚礁。

  在科研积累基础上,黄晖和团队积极建言献策、开展公益活动,让科研成果更加“接地气”。他们积极推动徐闻珊瑚礁自然保护区建立和晋升国家级、三亚国家级珊瑚礁保护区和福建东山珊瑚礁省级自然保护区的科学调整;参与国家和地方相关珊瑚礁保护与管理的法律法规的制定,大力推动了《海南省珊瑚礁和砗磲保护规定》的制定和修订。作为我国濒危水生野生动植物种科学委员会委员,黄晖长期为边防、海关、公安、渔政等部门进行保护类珊瑚的执法鉴定提供公益服务。

  珊瑚修复工作紧锣密鼓的同时,最近,黄晖还专门抽时间,走进社区为居民授课,讲授中国造礁石珊瑚资源与珊瑚保护状况。黄晖说,接下来,她和团队计划继续做一些免费的宣讲、培训,进社区、进渔村、进校园,地点包括三亚和广州。

  来源:微信公众号“南粤女声”

编辑:许萌萌   责任编辑:林涛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