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1984年,国务院批准设立了首批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从北到南,形成对外开放的主线。40年后的今天,国家经开区由14家到229家,遍布31个省(区、市),而在其中广州开发区已经连续多年综合实力稳居全国前三。
从最初的9.6平方千米到如今的480余平方千米,从蕉林滩涂蜕变为现代化新城,从昔日广州的“西伯利亚”发展成当前广州实体经济主战场、科技创新主引擎、改革开放主阵地,广州开发区“四十不惑”,一如初心。40年来,一代代广州开发区人凭着一股股闯劲、韧劲、干劲,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惊人的发展奇迹。
一个人、一间厂、一座城……谋改革创新、造产业集群、求对外开放、为企业壮大,广州开发区的40年高举着发展大旗,奏响了时代强音。
航拍中国,从渤海湾的深邃到南海的碧蓝,犹如一串镶在版图上的宝石。这片沿海城市带,是中国地理的浪头,亦是经济的浪头。1984年,全国第一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依海而立,广州开发区嵌在其中。
浪头往往汹涌,和经开区高速发展的势头一样。作为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后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要决策,经开区建设可以说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项创举。正是如此,自建设伊始,改革与创新便是时代赋予经开区的底色,也是其实现高速发展的第一动力。
今年,是广州开发区建区40周年,要如何去形容属于她的40年改革创新?
是敢试敢干。开全国之先河,颁布中国首部关于经济功能区的地方立法,“依法治区,立法先行”的发展理念至今影响着广州开发区。
是打破藩篱。创造性地实行“四区合一”型管理体制,正式统一以“广州开发区”的名义合署办公,在广州东部,一片腾飞之地开始了跨越式发展。
是求索不停。以亲商务实为准绳全面革新招商体制,形成“小政府,大社会”的新型运行机制,一举成为单位土地面积生产总值最高的国家级经开区之一。
是以质求变。打造“三城一岛”战略发展平台,深挖“湾顶明珠”的区位优势,大力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以“二次创业”的姿态奋进新征程。
40年,广州开发区的故事历久弥新。此间因改革而生、因创新而兴的林林总总,不只是一座城的蝶变记,更是一代又一代广州开发区人的奋斗史。
1984年12月28日,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式奠基。(资料图片)
出台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条例,为改革创新定调
尽管40年已过,但如今来到黄埔港,历史的痕迹并不难找寻,有船驶过、有风吹过,繁忙如是。黄埔因水而生、临港而兴,旧时如此,一个新的黄埔也将由此开启。只不过,当时在横窖河边划出的9.6平方千米,没有人能想象出未来这里将会发生什么。
因为一面是珠江,一面是东江,一面是横滘河,这块划出的地彼时被称为“金三角”。对内,天然的自然隔绝令其易于监管;对外,现成的黄埔港则令其便于交通运输。这份地利的加持,令开发区在筹建之初就颇有种放手一搏之感。
事实也确实如此。敢试敢干的创业风气,从广州开发区管委会最初的机构设置便可见一斑。“‘一个机构、多块招牌’在那时是开发区很有特色的机制,也算是一道‘风景’。”广州开发区老领导朱秉衡曾表示,即便发展至今,不管机构怎么增减,“精兵、简政、统筹”一直是管委会不变的施政方针和管理理念。
在朱秉衡看来,为广州开发区改革创新大方向定调的关键之举,是1987年2月《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条例》的颁布实施。
中国政法大学毕业的李东云,时任广州开发区条法处处长,他统筹编写了包括开发区条例在内的一整套规章、规范。“有一套规范的东西,是开发区得以顺利起步的重要条件。”从此,“依法治区”的科学理念被一笔一划地镌入开发区的发展史。
广州开发区西区原貌。(资料图片)
有了法条遵循,开发区上下放开拳脚招商引资,引进了一批投资少、效益好、收效快的项目,并逐步转向吸引更多的技术档次较高、规模较大的项目。随着基础设施条件逐步完备,一批项目建成并产出效益,广州开发区初步实现了既定的功能目标。
20世纪9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又一轮高潮带来全新的发展机遇。广州开发区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同时,结合区域开发建设需要,广州开发区对基础建设、经济管理、政府管理以及国有企业管理等多个方面再次进行改革,完善了制度,加强了管理,确保了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实现“四区合一”合署办公,经济迈向新台阶
1993年11月,永和经济区奠基,这里同时成为广州台商投资区。该片区所采取的广州开发区与增城永和镇合作开发的模式,成为开发区又一标志性的创新举措,打破了开发区跨行政区合作开发的先例。
1995年,广东省政府正式批准永和经济区由广州开发区统一开发和管理。1998年,以广州科学城为核心园区的广州高新区与广州开发区合署办公。2000年,广州出口加工区管委会与前两者合署办公。2002年,广州保税区管委会并入,同时挂开发区、高新区、出口加工区、保税区4块牌子。至此,四区正式统称为“广州开发区”,由广州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对这四区实行统一管理。
打破藩篱合署办公,这场横跨7年的管理机构调整,可以视作广州开发区第二个十年最重要的改革创新。科学高效的机构设置带来了很直观的变化,资料显示,在此期间,该区实现了相对快速的跨越式发展,年度发展增速一度超过30%。
在这一阶段,广州开发区致力于实现由经济开发向技术开发转变,通过发展科学技术,改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扩大产出规模。同时,着力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并加大科技产业基地和各类科技园区的建设力度,引进了一批国内外高新科技项目,全区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迈上了新台阶。
广州开发区“开拓者”雕塑。李剑锋 摄
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家对外开放政策日益走向普惠制。乘上时代的春风,广州开发区在前十几年发展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新城区,争当排头兵”的目标,紧抓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入世所带来的外商对华投资和产业转移热潮,营造了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良好环境和平台。
不断涌入的全球产业资源,令广州开发区看到了扩区的机遇,于是加大力度整合周边土地资源,并于2003年顺利获得了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在20年的关键发展节点上,广州开发区站上了全新的起点,实现了资金大投入、土地大开发、环境大变化、效益大提高、经济大发展。
顺利扩区改革持续深入,保持年均20%增速
2005年4月,为加快实施广州城市发展“东进”战略,发挥开发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国务院批准广州市在广州开发区的基础上设立新的行政区——萝岗区。辖内面积近400平方千米的萝岗区,成为广州开发区实现更大发展的全新舞台。
原有的经济优势加上扩区之后的资源优势,为广州开发区带来了“1+1>2”的发展动力。新的萝岗区坚持外向和内源带动“两条腿走路”,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
面对迅速扩大的基本盘,如何保持住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势头?广州开发区给出的答案是:唯有改革,唯有创新,求索不停步。一方面持续深入开展招商体制改革,全力推动招商市场化进程;另一方面建立健全亲商务实的市场化运行机制,形成市场经济条件下“小政府,大社会”的新型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数据显示,2007年,广州开发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近94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超过20%,较全市增长速度高出5.68个百分点。
“20%”,这个数字在广州开发区30年发展中是有一定象征意义的。据统计,自1984年起到2014年,广州开发区在地区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财政收入三方面每年的增长速度均在20%左右。有人计算,在当时广州开发区每出让1平方米工业用地,能创造工业总产值超1.6万元、工业增加值超0.4万元。可谓名副其实的“开发区效益”。
在2014年12月举行的广州开发区建区30周年座谈会上,有媒体报道:“广州开发区走出了一条改革开放的新路子,成为全国发展最快、最好的国家级开发区之一,单位土地面积生产总值最高的国家级开发区之一。”
广州开发区科技企业加速器园区内,一块巨石镌刻着“中小企业能办大事”八个大字。李剑锋 摄
广州开发区进入第三个10年,另一大标志性的改革,则是中新广州知识城的并入。2012年9月,已建设两年的中新广州知识城,其管委会与广州开发区管委会合署办公。从“四区合一”到“五区合一”,不止是字面意义的变化,而是行政资源、政策资源、规划建设资源、招商资源的进一步全面整合。
彼时的广州开发区,林立的园区工厂生产线忙碌不停,新建的摩天大楼里高新技术加紧攻关,萝岗香雪“十里梅林”让无数人流连忘返……城在景中,景在城里,可以说在探索“产城融合”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上,广州开发区再迈一大步。
改革创新四十年如一日,新时代肩负新使命
在刚刚跨入第四个10年之际,广州开发区迎来了又一件改革大事。2014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广州市原黄埔区、萝岗区,设立新的黄埔区。次年9月,新黄埔区正式挂牌。到2017年9月,广州开发区与黄埔区实现深度融合。
融合带来了优势互补——新黄埔区的经济总量跃居广州市第二,税收收入居广州市各区第一。
“家底”更厚了,改革的底气更足了,创新的能力和水平也从过去三十多年积累的“量变”向“质变”突破。大刀阔斧的改革首先体现在深度的政府机构重组,合并职能局,彻底解决区划调整后“两张皮”的问题。还考虑营商环境改革的独特需求,新设和调整了数个职能局,包括在北上广深四个特大城市中最先设立营商环境改革局,在原企业建设局基础上优化设立民营经济和企业服务局,将黄埔区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广州开发区行政审批局)实行一个机构、两块牌子等。
随之而来的是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包括“金镶玉”政策体系,一门受理、限时办结、公平透明的政策兑现系统,以及“生物医药10条”“新基建10条”“金融10条”“纳米10条”“区块链10条”等产业政策为发展赋能,为企业加速。
“工业一哥”“产业强区”“制造业大区”……外界赋予广州开发区、黄埔区的评价与赞誉越来越多。开发区也愈发有信心,在全省乃至全国做改革的先锋军。
广州穗港智造合作区。李剑锋 摄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广州开发区视察,同加速器园区中小民营企业负责人亲切交谈时,提出了“中小企业能办大事”的殷殷嘱托。此后,该区获批创建全国首个“中小企业能办大事”创新示范区。
“十四五”时期,广州开发区改革进入深水区,重磅提出了打造“三城一岛”战略发展平台,即中新广州知识城、广州科学城、广州海丝城、广州国际生物岛。2024年初,该区提出,要高标准把“三城一岛”加快建设为广州产业发展的增长极。
今年,《广州东部中心总体规划》编制完成,广州开发区、黄埔区被委以“打造广州东部中心”之重任。时代在变、使命在变,但“改革与创新”始终是开发区40年如一日的“主旋律”和“关键词”。当前“二次创业”再出发的开发区更是如此,加速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回到1984年,那一年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广州最早入冬的一年。很多老开发区人也都记得,奠基典礼那天北风呼呼,很冷。但当第一抔土铲下,广州开发区真的在目光与期待中落成,跨过这个冬天,一艘装载着改革与创新的巨轮便朝着春天开去。
南方网、粤学习记者 何敏辉
通讯员 孙旭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