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南方网 > 新闻 > 广东精选

中大中文系主任解析广东高考作文:聚焦特殊年代背景下家国情怀的表达

2025-06-07 12:27 来源:南方网

  6月7日中午,随着高考首场考试落幕,语文作文题正式发布。其中,广东用的是全国一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他想要给孩子们唱上一段,可是心里直翻腾,开不了口。

——老舍《鼓书艺人》(见全国一卷阅读II)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艾青《我爱这土地》

  我要以带血的手和你们一一拥抱,

  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穆旦《赞美》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面对今年高考作文命题,考生该如何精准立意?怎样拓宽写作思路,写出兼具广度与深度的优秀答卷?为此,南方网、粤学习记者专访中山大学中文系主任、《中山大学学报》主编彭玉平教授,为考生提供多维度的写作指引。

  彭玉平表示,今年的作文题目相比往年稍微偏难一些,它直接关联到学生的阅读范围和阅读体会。题目主要考察了学生对老舍、艾青和穆旦三部作品创作背景的了解,以及在理解材料本意基础上进行深入发挥的能力。主题主要是家国情怀,特别强调的是特殊年代的家国情怀,如穆旦跟艾青写的抗战时期,家国破碎,民族多难,遭受外部侵略。诗人的歌唱饱含着对这个国家、这个民族以及人民的炽热的感情。所谓嘶哑的歌唱,那是因为歌唱已久,所谓带血的拥抱,那是因为从战争和灾难中走来。这种历史感也可以贯穿到现实。与现今国际形势相联系,展现中国青年对国家命运、民族困境和百姓命运的深刻关注。

  “如果我来作答,思路是基于当前社会情感被切割的现状,强调大情感、大情怀就是国家命运、家国情怀和民族发展,这是可以往高处、大处和远处拓展的主题。”彭玉平认为,如果考生有较好的阅读基础,能够精准分析材料出处及其背景,并将之与从抗日战争到现在世界秩序的变化相结合,探讨在人工智能社会中对这些核心意义的坚守,这样的思路可能会更容易获得高分。

  南方网、粤学习记者 王子瑜 李润芳

编辑:朱文婷   责任编辑:李婷   校对:赖玉清

扫二维码分享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