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南方网 > 新闻 > 广东精选

科技赋能守护黄金海岸线 解密深圳全域美丽海湾建设

2025-03-28 07:56 来源:南方日报

  春日的深圳较场尾海滩上,15名身着“志愿红”的暨南大学学生清理着海洋垃圾。随着数十斤垃圾被回收处理,学生们又在贝壳上勾勒“山海有约,守护有责”的生态宣言。

  这场净滩行动恰是深圳美丽海湾建设的缩影。在美丽广东建设推进会上,深圳分享了美丽海湾建设的思路。随着今年大亚湾入选全国美丽海湾,深圳已累计创建两个国家级美丽海湾案例。这座坐拥260.5公里的黄金海岸线、51座岛屿的城市立下目标:到2030年实现全域美丽海湾建设。

  从科技赋能环境监测、蓝色碳汇交易产生绿色效益到全民环保培育海洋生态文明意识,深圳的实践独具一格。当红树林在海风中舒展枝叶、珊瑚群落在海底悄然生长、海藻场为海洋生物筑起家园,这座滨海城市正通过“政府主导+高校赋能+民间参与”的多元共治模式,构筑起海湾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屏障。

  一网统管▶▷

  “黑科技”助力“水清滩净”

  大鹏湾海面上,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朗诚科技布设的56个智能浮标与3套海底观测站组成AI监测网,其水质分析系统5分钟可输出16项指标;安华海洋研发的水体表观光谱无人机观测系统,则可实时生成20余项水质参数电子报告,以无污染监测实现“踏浪无痕”的精准作业。

  良好的水生态环境是美丽海湾建设的基础。

  在大鹏新区,无人机、无人船、走航车以及卫星遥感等科技手段正助力大数据采集分析、违法风险监测预警等,逐步构建起生态环境“一网统管”体系。依托“固定路线巡航+指点飞行详察”的无人机24小时调度机制,当地实时监控海域环境变化,对海滩垃圾、海面油污等问题实施快速响应。

  科技赋能的背后,是深圳创新构建的陆海统筹治理体系。在制度设计层面,深圳成立市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工作组,组建市海洋发展局,出台《深圳市海洋发展规划(2023—2035年)》《关于勇当海洋强国尖兵 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实施方案(2020-2025年)》等政策,其中更是“一湾一策”推进重点海湾综合治理,建立深港海洋环保合作机制,协同推进美丽海湾与美丽湾区建设。

  在此基础上,深圳从源头入手,将入海污染控制在最低限度。西部海域25座水质净化厂实施总氮提标改造,茅洲河、深圳河湾开展水质提升攻坚行动,入海排污口进行全链条监督……经多措并举和不懈努力,深圳东部海域水质长期保持Ⅰ类,西部海域入海河流总氮浓度在“十四五”规划期间下降41.3%。

  更具探索、示范意义的是,深圳创新海湾绿色发展模式。其中大鹏新区创新减污降碳工作指引,编制全国首个《海洋碳汇核算指南》并作为深圳地方标准正式发布,印发国内首个区县级《减污降碳协同指数》,为系统推进减污降碳工作提供参考。

  生命跃动▶▷

  构建“鱼鸥翔集”生态系统

  近期,深圳海域接连上演生态奇景:深汕特别合作区红海湾百余头海豚结群畅游,深圳东部海域海底10万株珊瑚正构筑“海洋热带雨林”,荣膺全国百大最美古树群的坝光银叶树群迎来成群鸟类。这些跃动的生命图景,是深圳构建“鱼鸥翔集”海洋生态系统的最美注脚。

  深圳通过严格海洋生态空间保护制度与修复机制,系统性推进岸带生态治理。针对红树林、珊瑚礁等典型生态系统实施年度修复计划,创新搭建“政府—企业—社会”三方共建的美丽海湾平台,并设立大鹏半岛生态基金,培育环保组织及志愿者队伍,形成多元共治格局。

  来自“潜爱”“海底农民”的力量越发显现。作为中国首个民间珊瑚保育公益组织,“潜爱”已汇聚超5000名志愿者,通过设立珊瑚保育站、开展“潜爱课堂”等,帮助恢复大鹏半岛的珊瑚生态。

  “当珊瑚卵从珊瑚里迸发出来,整个画面就像‘海底星空’,充满希望。”深圳本土海洋保护组织——蓝蹼生态海洋保护机构负责人林小慧表示,团队通过影像记录和科普活动,让公众了解海洋,自发保护海洋。

  随着“海洋公民科学家计划”的发起,蓝蹼生态将于今年推出珊瑚产卵记录、海底生物多样性记录、珊瑚白化观察等活动,深化公众对近海生态的认知与守护行动。目前已有30多名志愿者获得“海洋公民科学家”资格,并陆续参与到海洋生态观察中。

  此外,深圳还积极发挥高校力量参与海洋生态保护。例如大鹏新区联合广东海洋大学共建深圳首家高等海洋教育科研机构和国内首个珊瑚保育中心,打造海洋科技产学研一体化创新平台,并且依托该平台开办2023年中国珊瑚普查广东站,指导开展深圳市首例珊瑚替代性修复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例,推动海洋科研成果推广转化。

  诗与远方▶▷

  打造“人海和谐”亲海空间

  夜幕降临,南澳西涌海滩上,天文爱好者们架起望远镜观测星河。作为全国首个国际暗夜社区,西涌正为大湾区市民解锁亲海新场景、打造大湾区1小时星空银河圈。

  位于葵涌的坝光海滩则变为搭帐篷露营的“打卡点”,东西涌穿越线成为自然教育课堂,推门见海的民宿让市民游客寻得“诗与远方”……在美丽海湾建设过程中,深圳也精心雕琢更多样的亲海空间。

  深圳高标准建设滨海休闲带,目前通过海岸线整治和亲海景观建设,建成深圳湾16.2公里滨海休闲带、大鹏湾10.6公里生态海堤,贯通50公里滨海骑行道、19.5公里盐田海滨栈道,东西涌海岸线入选中国最美十大海岸线。沿着深圳海岸线行走,不仅能发现东西涌穿越线、新大禾塘湿地园粉黛乱子草野趣栈道、桔钓沙“果冻海”“玻璃海”等代表性景点,还能领略自然教育的独特魅力。

  同时,多样化的海上运动也正吸引更多人开启健康、美好的亲海生活方式。中国杯帆船赛上,来自全球的帆船队竞逐大亚湾;粤港澳大湾区海上龙舟赛上,来自湾区的龙舟队上演“猛龙过海”;在广阔美丽的海域上,游客还能体验潜水、冲浪、皮划艇、摩托艇等海上运动……2024年深圳海洋经济集群增加值增长9.5%,大鹏湾、大亚湾(深圳)接待游客突破38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超310亿元。

  如今,集生态旅游、科普、教育于一体的美丽海湾正成为深圳的生态名片。

  南方日报记者 郑伊灵 蔡敏玲 张子俊

编辑:朱文婷   责任编辑:林涛  

扫二维码分享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