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一头连着城市,一头连着乡村,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是区域经济的基本单元,是省域经济的坚实支撑,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落一子而满盘活。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县域经济发展,强调“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形成新的增长点”。作为全国经济第一大省,广东的县域面积占到全省的71.7%,但县域GDP仅占全省的12.5%,是全省实现现代化的突出短板。近年来,广东不断深化对做强做优县域经济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部署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培育一批农业强县、工业大县、旅游名县,推动全省县域经济呈现总量跃升、结构调整、动能转换、竞相发展的新态势。
产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支撑,培育壮大特色产业是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自实施“百千万工程”以来,广东突出抓住产业这个根本,以产业振兴引领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方面,打造一批产业强县,因地制宜、因县施策,统筹强县产业和富民产业、现有产业和“风口”产业,走好“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的特色化差异化发展之路。比如,肇庆封开县立足矿产资源丰富和西江黄金水道运输优势,发展绿色建材产业;潮州饶平县依托533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积和长达136公里的海岸线,聚力打造海洋牧场海水种业、网箱养殖等富民特色产业;等等。另一方面,部署推动产业有序转移,粤东粤西粤北各县与珠三角共绘一张产业图谱,不断拓展“总部+基地”“研发+生产”“服务+制造”等产业共建模式。数据显示,粤东粤西粤北12个产业转移合作园区加快布局建设,孵化器、园中园等多种形式的“反向飞地”超110个,15个产业转移主平台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1443亿元,承接国内特别是珠三角产业转移项目579个,总投资约2056亿元。
当前,广东县域经济发展呈现出勃勃生机,县镇村高质量发展迈向更高水平。在县域层面,全国百强区数量稳居全国第一,且前10席中广东占8位,惠州博罗县、肇庆四会市上榜全国百强县;在乡镇层面,124个建制镇入围全国千强镇、26个镇入围全国百强镇、3个镇入围全国十强镇,其中不乏像佛山狮山镇、北滘镇这样的千亿镇;在乡村层面,农村产业发展活力持续迸发,集体收入10万元以下的薄弱村基本清零……同时也要看到,对标现代化建设目标,对比先进兄弟省份,广东县域经济还存在资源要素流出、产业特色不突出、增长后劲不足、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为此,必须进一步深挖县域潜力,培育内生动力,做优做强县域经济,使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在大局下行动,于关键处发力。省委十三届六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2025年经济工作时强调,“持续壮大富民兴村产业,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为发展县域经济指明了前进方向。各地各部门要狠抓工作落实,抓住关键、系统推进、全面突破,持续用力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百千万工程”结出丰硕成果。具体讲,要坚持集聚发展增势能,聚力做大做强产业园区主引擎,推动产业成链成群发展;坚持特色发展塑优势,深入实施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培育行动,抓住“种养、加工、科技、融合、服务”关键环节协同发力,加快打造更多千亿元级百亿元级农业产业集群;坚持融合发展增效益,树立“全产业链”理念,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扎实推进环南昆山—罗浮山县镇村高质量发展引领区建设,努力打造产业兴旺、城乡繁荣的现代化建设样板。
县域经济是广东高质量发展的突出短板,同时也是巨大的潜力板。新征程上,全省上下要进一步凝聚力量、资源、要素,认清差距、直面问题,补足短板、奋勇争先,持续发展壮大县域特色产业,写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这篇大文章,以一县一市之力为全省全局增光添彩,为广东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提供坚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