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亚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游景玉,她的名字兴许不被太多人熟知。但翻开她的人生履历,每一笔都是大写的传奇:她是改革开放后第一批海归,在珠海创立高科技企业;1992年,她与邓小平同志握手的照片被制成邮票;同年,珠海“百万元重奖科技人才”,她是获奖得主之一;她历经磨砺勇攀高峰,带领我国仿真技术走向世界前列……
扎根珠海31年,游景玉的人生故事与特区成长密不可分。游景玉说:“珠海发展到今天,是无数人的努力,真的很不容易,我对她的未来满怀信心。”
“白手起家”南下特区创业
1988年初,游景玉得知,国家要支持珠海特区建设,把高科技技术带到“年仅8岁”的珠海特区,像她这样的留学归国人才正是国家所需。
“那时候,什么叫公司?什么是仿真技术的产业化、商品化、国际化?我还不是很清楚。”游景玉说,“我只知道,我把技术学会了,国家需要我,不管会不会我也要做。”次年9月,游景玉带领技术团队南下珠海,正式开启创业之路。
初到珠海,厂房审批成为一大难题。“我拿着图纸去贷款买地建厂房,银行反问:‘就一张纸让我给你贷款?’”后来,游景玉多次往返北京珠海,从原单位借来了有价证券,请外国专家证明“游景玉能做出价值630万元的仿真机”等。
审批通过后,生产终于顺利步入轨道。两年间,游景玉创办的亚洲仿真控制系统工程有限公司生产了4台仿真机,价值2000多万元。
回忆当初“白手起家”的创业历程,游景玉感慨:“最有意义的是,我实践了在中国用自己的知识产权技术,滚动发展一家企业的过程。”
“春天的对话”载入史册
1992年,又是一个春天。
“小平同志第一句话就问我,你认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站得住脚吗?我马上回答,我认为站得住脚,我是用实践来回答这个问题。”这是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在亚仿公司与游景玉的对话,尽管时隔多年,游景玉依然清晰记得。
1月25日,邓小平视察亚仿公司,时任珠海市委书记梁广大介绍:这就是从国外回来的游景玉,搞高科技的。游景玉随即汇报说,亚仿的目标就是让仿真技术实现国际化、产业化、商品化。
游景玉回忆,和邓小平同志对话的40分钟里,有一点让她印象特别深。当她向邓小平汇报企业人均产值20万元时,邓小平说:“更重要的是水平!”游景玉至今仍牢记着这句话,从那以后,亚仿一直坚持,所有项目要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1995年,游景玉带着团队研制出中国第一台核电站全范围仿真机。而后,她不断回应社会发展对仿真技术的呼唤,将仿真技术与通讯技术、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结合,推广到核电、航空、智能制造等更广阔的应用领域。
特区精神就是“拼命干”
来到珠海之后,游景玉就再没离开。
她记得,自己一来就被这里热火朝天的建设氛围吸引。“当时珠海市政府白天黑夜都在上班,恨不得企业快点发展起来,任何时候有问题都能想办法解决。这种氛围太棒了!”
特区从无到有,没条件就创造条件,在游景玉看来,这股“拼命干”的劲儿正是“特区精神”的最好体现。如今,81岁高龄的她依然奋战在仿真技术开发的第一线,“只要有一个小时就可以攻一点事情,越是时间不多,越要与时间赛跑。”
她记得,自己一来就被这里热火朝天的建设氛围吸引。“当时珠海市政府白天黑夜都在上班,恨不得企业快点发展起来,任何时候有问题都能想办法解决。这种氛围太棒了!”
与特区共成长,在游景玉眼中,珠海这几十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一脉相承。“改革开放至今,特区规划一直把保护生态放在第一位,由此积累了独特的生态优势。”
珠海特区的人才观也让游景玉赞不绝口:“从一开始就重视高科技发展,并集聚了大量高科技人才。”游景玉说,“1992年百万元重奖科技人才”,就是珠海的创举之一,这在当年可谓石破天惊。“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它的意义绝不止在当时。”
游景玉期盼,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在珠澳合作的格局中,两地合办研究院,培养出更多高端人才,适应大湾区的发展需求。
■对话
掌握核心技术才不会受制于人
南方日报:1982年和1985年,您先后两次出国考察仿真技术,当时有什么感受?
游景玉:第一次出发之前,我们做了好长时间功课,列了200多个问题,中英文两个版本都有。我们想告诉对方,中国代表团是有技术基础的,是来学习的。
在美国考察时,我们就意识到,国家要把技术核心掌握住,才能不受制于人。如果仿真技术都是外国的,源程序也不给你,你怎么用?关键技术买不来要不来,所以一定要靠自己。
第二次我们在美国待了两年多,因为是代表国家出去,每个人身上的担子都很重,学习也很刻苦。当时我们学习的技术生成系统还要100多万美元,但我们国家拿不出这么多钱。我就告诉美国专家,我自己做出来,就抵了这100多万美元。最终,我们团队做出来了。
南方日报:81岁还在一线,支撑您的是什么?
游景玉:支撑我一直在一线工作的,只有一个信念,就是我要把民族高科技搞起来,在国际上占得一席之地,这是终生的一个追求。每次团队取得突破,就会有国外公司想来收购,都会被我拒绝。因为我们要发展民族高科技,你买走了,就没自主权了。
南方日报记者 梁涵 刘艳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