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4月2日,美国宣布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主要贸易伙伴实施“对等关税”,其中,对中国输美商品加征34%关税。
与此同时,美国总统特朗普还签署了另一项行政命令,将于5月2日正式取消针对中国出口的价值800美元以下商品的“小额免税”政策。
美国“对等关税”政策将于美国东部时间4月9日0时1分生效,主要对与美国贸易逆差最大的国家和地区征收更高关税。这一政策以“贸易公平”为名,实则试图通过提高进口成本,迫使制造业回流美国。
广东作为中国的经济大省、外贸大省,在本轮关税冲击下,供应链也将面临挑战,广东企业则以前瞻性布局,降低贸易风险。
粤企多元规划海外工厂
根据白宫文件,亚洲主要出口国家面临征收的“对等关税”基本上都是25%以上。其中,中国将被加征34%关税,越南将被加征46%关税。其他被加征较高关税的国家还包括日本、韩国、印度、泰国、柬埔寨等。
相比其他国家,作为超大规模经济体,中国近年来积极构建多元化市场,对美出口占全部出口份额已从2018年的19.2%降至2024年的14.7%。再看广东省,2024年对美出口额达9488.1亿元,占出口比重已从2020年的16.99%降至2024年16.10%。但若加上广东经中国香港、东南亚转口出口美国隐性出口额,广东仍旧面临不小挑战。
熵基科技位于东莞塘厦,是一家专注于生物识别技术及其应用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目前在美国也有业务布局。熵基科技全球管理服务共享中心总经理崔少伟接受采访时表示:“46%的关税对在越南当地建厂的中国企业影响较大。”
以苹果手机为例,若关税成本由供应链承担,代工企业单台利润可能被压缩30%—50%。总部位于东莞的立讯精密是苹果供应链的重要成员,被外界誉为“果链一哥”。截至4月3日收盘,“果链”企业立讯精密、歌尔股份、蓝思科技股价相继跌停。
立讯精密九成以上收入来自海外市场。年初,立讯精密在越南中部义安省追加投资2.085亿美元。虽然股价遭遇轮番跌停,立讯精密受到的影响比外界认为的小。4月6日,立讯精密对外表示,“对等关税”对该公司影响有限,并给出三大理由——
首先,公司始终将风险控制前置到战略决策中,降低单一市场波动和地缘不确定性的影响;其次,在电子制造业供应链企业中,通常与客户商定采用“离岸价”,关税由进口商(客户)承担;第三,立讯精密在越南、印尼、马来西亚等国家与地区搭建产能基地与研发中心,就近服务客户。
但对于在越南组装产品出口美国的其他广东企业,接下来要面对美国对越南的差异化关税,叠加物流和合规成本后,综合成本优势基本消失。在这种关税压力下,若无提前布局,需要在东南亚、墨西哥等地建立备份产能,增加一定投入成本。
“其实关税、贸易逆差等都只是表面文章,更深层的目的是倒逼全球供应链脱钩。近年来,越南一直是中国出口重要基地,国内不少产品通过越南销往全球。美国重点打击越南,目的是逼迫中国企业转移,倒逼企业做供应链分离,去美国设厂。”一名在珠三角安防行业从事海外业务的工作人员表示。
在全球地缘政治风险日益加剧、国际贸易摩擦不断升级的背景下,不少广东企业未雨绸缪,以多元化全球市场策略,应对单一市场风险。
道通科技是一家专注于新能源充电桩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并在科创板上市的深圳企业,其海外生产基地分布于越南和美国。针对“对等关税”问题,道通科技正计划寻找低关税区域的制造替代或在美国实现本土制造,并在非美国市场加快建设布局。
“目前美国的对等关税是初步方案,不排除在后续还会发生变化。且公司已提前在部分低关税国家或地区如墨西哥、土耳其、匈牙利、新加坡等寻找制造场所,并开展相关人员储备工作,预计可在1个月内实现低关税区域的制造替代。”道通科技对外回应。
广东外贸对美依存度下降
中美博弈,受影响更大的往往是出口美国、欧盟占比较高的城市。
2024年全国外贸前10强城市中,广东就占据3座。其中,深圳是全国外贸大市,连续32年保持出口第一纪录。
今年前两个月,广东前五大贸易伙伴分别为东盟、中国香港、欧盟、美国和中国台湾。其中,对美国进出口下降2.7%,其余分别增长1.5%、6%、1.9%、19.8%。同期,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合计进出口5334.2亿元,下降1.5%,占广东进出口总值的39.7%。这显示出广东对美国市场依赖度在下降。但美国对中国商品依存度较高,中美贸易短期内不可能完全中断。
此外,我国是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2018年以来,我国对东盟出口占比由12.8%提升到16.4%,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出口占比由38.7%提升到47.8%,国内市场缓冲空间广阔。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有出口实绩的数十万家企业中,接近85%的企业同时开展内销业务,内销金额占销售总额的近75%。
近年来,广东头部企业积极开拓内贸市场势头向好。数据显示,2024年,美的系产品在家用空调、台式泛微波等8个品类中,国内线上与线下市场份额均位列行业第一;据华为2024年的财报数据显示,华为71%营收来自国内,海外市场贡献不到1/3,而在2020年,华为海外营收占比超过一半。
“当关税武器遇上中国制造的韧性,全球贸易规则正在被重新书写。”普华永道中国国际贸易服务合伙人潘南山表示。展望未来,无论中东、东南亚还是拉美,广东制造都必须开启新一轮全球化布局,同时加快布局内销业务。
内需市场容纳效应日益显现
4月4日,我国接连发布多条反制举措。与此同时,我国正加快打通“出口转内销”政策堵点、卡点,扩内需各项政策也在加力扩围,内需市场的容纳效应将日益显现。
以旧换新不仅是政策红利,更是消费与产业双向升级的契机。“2025年广东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媒体通气会”上透露,去年广东加力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活动实现销售额1534.5亿元,惠及1128万余人,规模居全国第一。今年,广东加力扩围消费品以旧换新工作已于1月1日全面铺开,家电、汽车、电动自行车以旧换新实现跨年度无缝衔接。
广东外贸进出口总额占全国比重超过五分之一,电子信息等外向型产业易受国际需求波动冲击,内需市场培育滞后于外需。近年来,广东加快调整优势产业内外贸易比重。例如,广东新能源汽车产业深挖国内市场。
近日,广东省统计局发布1—2月份广东经济运行情况。数据显示,前两月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0.81万亿元,同比增长1.0%,增速比上年全年加快0.2个百分点。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继续显效,电动自行车、可穿戴智能设备带动日用品类增长5.1%;新能源汽车消费市场持续升温,增长9.8%。
此外,粤港澳大湾区政策推动“一小时生活圈”建设,跨境消费、服务贸易一体化助力内循环扩容。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美国“对等关税”短期内加剧广东产业链阵痛,但也将倒逼企业加速技术自主和市场多元化。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白明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当下,广东企业要更加注重国内市场。既要外循环也要内循环,通过打通两个循环,形成内外两个支撑。原本主要依赖出口的企业,可以研究将内销作为接下来拓展的新空间。”
南方日报记者 朱紫强 戴双城 李荣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