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聚焦结构性就业矛盾 东莞助力企业和人才“双向奔赴”

2024-06-27 07:41 来源:人民日报

  一大早,广东派乐玛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的模切生产车间,一片片轻薄透亮的光学贴合材料走下生产线。公司品质主管刘文文身着粉色无尘服,仔细查看这批产品的外观,并用检测仪测量尺寸规格。

  “这些光学贴合材料将用于车载屏幕制作,对质量要求很高。每一道工序的工艺参数设计是否正确,产品有没有气泡、异物、压痕,都要仔细把关。”她说。

  刘文文是派乐玛去年底新招聘的员工之一。得益于广东省东莞市人社部门的牵线搭桥,她成功找到心仪工作,也增强了企业品质管理能力。

  东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陈智武介绍,东莞市立足“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城市特色,直面人力人才供需动态平衡压力和结构性就业矛盾;健全“就莞用”服务体系,引导求职者树立正确择业观;推进产教融合,培养引进更多高技能人才。“我们立足企业需求,深挖就业潜力,不断提升就业服务水平。”陈智武说。

  针对信息不对称——

  线上线下发力 完善供需对接

  招不到合适的专业人才,曾让派乐玛董事长助理唐小林很着急。

  派乐玛是一家创新型高分子化学材料公司。公司研发生产的光学贴合材料,可将电子屏的显示层、触控层和盖板牢牢贴合起来,广泛运用于新能源汽车车载中控等领域。

  然而,公司要做大做强,需要更多专业人才的加盟。但招聘一名能对产品质量负责的品质管理人员,绝非易事。据他介绍,品质管理人员必须具有高分子材料或者化学专业背景,对产品的化学特性非常了解,还需拥有品质管理的技能。

  “无论在求职网发布招聘信息,还是走进校园招聘,都没觅到合适的人选。”唐小林说,在他不抱希望时,东莞市人社局的工作人员前来走访,并指导他登录人社部门开发的“就莞用”小程序,发布用工需求。

  出生于1988年的刘文文,硕士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分析化学专业,之前曾在佛山、广州的新材料行业工作多年。生完二孩重回职场后,感觉事业遇到瓶颈期的她,正在寻找更有个人发展前景的工作。由于丈夫博士毕业后入职东莞市松山湖科技产业园的一家企业,她也把目光投向东莞。

  “多方打听,没有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刘文文说,了解到东莞市人社局开发了“就莞用”公共服务平台,她开始利用这一平台找工作。很快,她便看到了派乐玛品质管理这一岗位,立即发送求职简历。

  几天后,刘文文顺利通过面试,接到派乐玛的录用通知,并获得了优厚的薪资待遇。

  “有活没人干”与“有人没活干”并存,原因之一在于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对称。对此,东莞市努力打造覆盖面广、服务内容全、服务形式多样的就业服务体系。

  加强人力资源供需对接。东莞市有170万个经营主体,制造业企业约21万家,立足企业的海量用工需求,东莞市人社局引导企业登记用工需求,加大就业岗位归集发布力度。

  “在这一面向全国的就业服务平台上,求职者和用人单位能够互相‘被看见’,双向奔赴的可能性大大提高。”东莞市人力资源服务中心负责维护运营这一平台,其负责人赵丽萍介绍,2024年以来,共有3582家企业在“就莞用”平台发布用工信息,发布岗位需求达到22.6万个,岗位浏览量达到34.73万人次。

  此外,当地人社部门还根据平台收集的企业用工需求,精准组织招聘活动。例如,每年春秋校园招聘季,组织企业前往全国多地开展校园招聘;每年农历正月,组织企业前往贵州铜仁、广东韶关等地,吸引外来务工人员赴莞就业。2023年,东莞市累计为全市1.14万家次重点企业提供人社服务4.38万次。

  针对“有活不愿干”——

  分析就业市场 引导理性择业

  最近,马可波罗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营销策划专员王佳,第一次独立组织策划了一场体育营销活动。仅有一年工作经验的她,把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条。

  23岁的王佳没想到,毕业于普通院校的自己,能在一家知名企业找到工作。她也没想到,在看起来不那么对口的岗位上,也可以干得舒心愉快,不断提升本领。

  时间回溯到去年3月下旬。彼时,王佳还是贺州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大四学生,刚经历考研失利。是来年再考,还是试着先就业?她犹豫不定。

  此时,东莞市人社局组织企业走进贺州学院,举办校园招聘。招聘前的企业见面会上,东莞市人社局工作人员介绍了当地产业发展情况和本科生人才引进优惠政策,为毕业生们分析就业形势。随后,当场5家企业上台宣讲企业文化、岗位需求和福利待遇。

  听完后,王佳决定脚踏实地找工作。“相比起学历,企业更加关注能力。我对自己更有信心了。”

  这些都是东莞市的优秀制造业企业,招聘岗位大多跟生产技术管理有关,唯独马可波罗发布的营销策划岗位,让王佳觉得有跟所学专业相通的地方。因此,在互动环节,她大胆举手发言,向马可波罗毛遂自荐。一番深入交流后,马可波罗的人事主管对她印象深刻,经过笔试面试,王佳收到录用通知。

  去年4月28日,王佳正式入职,成为一名营销策划专员。此后,她把户口迁至东莞,还收到市人社局发放的1万元人才引进补贴。

  “目前月薪有6500元,年底还会有奖金,我很满意。”王佳说。公司聚焦年轻人喜好,组建了羽毛球、瑜伽等各类社团,还会开展电竞比赛、团建活动等,让大家很有归属感。

  面对择业及未来发展,年轻人难免找不准方向,部分求职人员可能还会产生就业观念偏差。东莞市人社局在组织各类专场招聘会时,将引导树立正确就业观作为提升劳动力供需匹配的重要内容,力争化解“有活不愿干”。

  东莞市人社局宣传科副科长王娟娟介绍,今年以来,东莞市人社部门共组织了857场招聘会,更加注重加强与求职者的思想交流,为他们分析就业市场,规划职业前景。“我们还会引导企业人员分享职业选择和成才经历故事,通过互动解答求职者内心疑问,引导大家积极转变就业观念,立足实际选择岗位。”王娟娟说。

  针对“有活不会干”——

  加强校企合作 按需培养人才

  “收到录用通知的那一刻,我激动极了!4年前定下的目标实现了。”6月12日,是东莞市技师学院智能制造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王潘杰去公司报到的日子。

  他就职的东莞新能德科技有限公司,在实习期给出了5680元的月工资,转正后将提高到8000元。

  东莞新能德科技有限公司专注于电芯应用研究、造型与结构设计等,是一家高新技术企业。今年,公司校招生需求将近1000名。

  “智能制造学院的所有专业,与我们的招聘岗位都是对口的。这里毕业的学生,来了就能上岗,基本可以无缝对接。”东莞新能德科技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招聘经理徐子舰表示。

  为何如此?王潘杰的故事,足以说明一切。

  高中毕业后,在老师的引导下,王潘杰来到这里就读,“入学时就明确了目标,那就是掌握一门技术,端稳就业‘饭碗’。”

  学好一门技术,离不开大量的实操训练。东莞市技师学院与多家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王潘杰在学校就能使用用人公司的先进生产设备,学习完成多道工序操作。此外,还能前往企业实习,了解行业发展情况。求职时,也更加胸有成竹。

  同样感到满意的,还有徐子舰:“校企联合培养的学生,入职后只需要接受短暂的专业培训,工作上手非常快,也为企业节省了不少成本。”

  “随着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的要求也有所变化。化解结构性矛盾,根本在于围绕岗位需求提升劳动者的技术技能。”东莞市人社局职业能力建设科科长吕丽芳表示。

  为了解决“有活不会干”,东莞市人社局在调研全市重点企业基础上,于2022年出台了机电设备维修工等97个紧缺急需职业(工种)目录,推动培育与行业产业需求相符的技术技能人才队伍。同时,引导全市32所职业院校动态调整专业,新增97个专业点。

  依托技师学院等技工学校,东莞市大力推广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由职业院校与企业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育方案,围绕企业用人需求开展教学计划,订单式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确保学生毕业即可上岗。

编辑:陈海敏   责任编辑:林涛  

扫二维码分享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