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月前的8月18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出台,继兴办经济特区后,深圳又一次迎来重大历史性机遇。
蓝图已绘就,奋进正当时。9月17日举行的中共深圳市委六届十二次全会,对照中共中央、国务院的“顶层设计”,作出具体部署,拿出实在举措,一张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的“施工图”愈发清晰。
“走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深圳决不能满足于交合格答卷,必须交出优异答卷;决不能满足于某一阶段领先,必须全过程领跑。”会议提出,把建设先行示范区作为深圳一切工作的总牵引、总要求,努力创造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更好服务全省全国发展大局。
构建高端高质高新的现代产业体系
9月17日,中共深圳市委六届十二次全会召开。会议聚焦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强调要把建设先行示范区作为深圳一切工作的总牵引、总要求,围绕实现2025年第一阶段发展目标,奋力跑好先行示范区建设“第一程”。
深圳提出“五个率先”重点任务,全面开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新征程:
——率先建设体现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现代化经济体系,以主阵地的作为加快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以要素配置为重点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加快构建与国际接轨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率先营造彰显公平正义的民主法治环境,用足用好深圳经济特区立法权,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国际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
——率先塑造展现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现代城市文明,构建普惠性、高质量、可持续的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更具竞争力的文化产业和旅游业。
——率先形成共建共治共享共同富裕的民生发展格局,瞄准“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下功夫。
——率先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典范,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决战决胜污染防治攻坚战。
针对《意见》提出的“率先建设体现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现代化经济体系”要求,深圳将深化科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完善“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发展新动能,提升新势能,构建高端高质高新的现代产业体系。
加快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建设、全力推进光明科学城建设、高水平规划建设西丽湖国际科教城、加快重大创新载体和平台建设……深圳正以主阵地的作为加快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瞄准未来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建立产学研深度融合、协同创新机制,努力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发挥关键作用。
“力争到202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40%。”深圳提出,增强“硬科技”创新能力,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行动,“一技一策”突破关键元器件、核心设备、基础软件等领域“卡脖子”技术。
在增强区域经济布局中的核心引擎功能方面,深圳提出,做强“香港—深圳”这一极,全面提升双方合作水平,巩固深港“亲如兄弟”般关系,打造大湾区最具带动力的极点。加强与广州协同发展,发挥两个核心引擎作用,实现双核驱动、比翼齐飞,共同做优做强做大珠三角核心区。
“建设先行示范区,不是关起门来自我陶醉,而是要向全世界展现先行示范区更强大的‘窗口’魅力。”深圳将加快构建与国际接轨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坚持高标准高质量建设前海合作区和前海蛇口自贸片区,大力实施“湾区通”工程,加快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使“鹏友圈”越来越大。
打造法治环境最好的标杆城市
“法治城市示范”,是《意见》为深圳擘画的五大战略定位之一。致力于率先营造彰显公平正义的民主法治环境,深圳将深入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着力打造最安全稳定、最公平正义、法治环境最好的标杆城市。
“用足用好经济特区立法权”,被很多专家认为是《意见》中最有含金量的内容之一。会议指出,深圳正筹划高质量编制2020—2025年五年立法规划和年度立法计划,修订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条例、商事登记若干规定,加快制定前海蛇口自由贸易试验区条例、优化营商环境若干规定、数据条例、科技金融促进条例、城市更新条例、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等法规。
深圳提出,加快建设国际一流营商环境综合改革创新实验区,争取列入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价样本城市。会议透露,深圳将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争取设立金融、知识产权、破产等专门法院,建立完备的法律监督体系,全面提升司法公信力。
努力走出社会治理新路,深圳还将高标准建设国家智慧城市标杆市,综合应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打造“城市大脑”和“云上城市”,提高超大型城市社会治理智能化专业化水平。
建设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代文明之城
“来了就是深圳人”,这句著名的城市宣传语,背后彰显了深圳包容开放的文化底蕴。在深圳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施工图”里,城市文明建设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会议提出,深圳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文化软实力大幅提升,加快建设区域文化中心城市和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代文明之城。
在继承弘扬开放多元、兼容并蓄的城市文化和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的基础上,深圳还将提炼新时代特区精神。同时,深圳将大力弘扬粤港澳大湾区人文精神,积极保护和活化利用本地历史文化资源,联合港澳举办形式多样的文化艺术活动,涵养同宗同源的文化底蕴,不断增强港澳同胞的认同感、凝聚力和向心力。
在建设普惠性、高质量、可持续的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方面,深圳将对标世界一流,加快建设“新十大文化设施”。同时,积极争取国家级博物馆分馆、国家队训练基地落户,积极申办国际大型体育赛事和文化交流活动。
发展更具竞争力的文化产业和旅游业,深圳提出要加强粤港澳数字创意产业合作,加快筹建深圳创新创意学院、深圳音乐学院,提升“深圳设计周暨环球设计大奖”国际影响力,打造文化创新创意全球品牌。
用好香港、澳门会展资源和行业优势也是深圳发力文化建设的一个维度。深圳提出将加快推进深圳国际会展中心配套建设,联合港澳举办大型文创展览。同时,加快“十大特色文化街区”建设,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增强市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围绕《意见》提出的“率先形成共建共治共享共同富裕的民生发展格局”,深圳提出要瞄准“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七项目标,逐项确立标杆标准、梳理短板不足、研究路径方法、推进改革创新,一件接着一件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不断增强市民群众有温度、可感受、可拥抱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在幼有善育方面,深圳提出要大力发展“以事定费”管理的公办幼儿园,提升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品质。到2020年,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80%,其中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50%。
在学有优教方面,深圳提出要以改革创新的办法,解决教育供需突出矛盾,促进教育增量提质,加大中小学学位供给,规划建设“高中城”,到2022年新增义务教育学位21万个,公办普高学位6万个。
在劳有厚得方面,深圳将实施科学合理、积极有效的人口政策,以产业升级促人口结构优化。同时,深圳还大力支持企业在创新创业中创造高收入岗位,吸纳高层次人才。对于科研人员,深圳将探索实施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
在病有良医方面,深圳提出将提供全方位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促进“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让市民群众少生病,方便看病,看得好病。同时,深圳提出要先行先试国际前沿医疗技术,探索允许在深港资澳资医疗机构使用已在港澳注册的药品和医疗器械,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建设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
在老有颐养方面,深圳提出要探索建立长期养老保险制度,用好政府、市场、社会公益三种力量,做实政府基本保障、居家社区联动、机构养老三种服务,构建“市—区—街道—社区—站点—家庭”六个养老服务层级,打造都市养老新模式。
在住有宜居方面,深圳提出要大力实施面向2035年的住房发展计划,规划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完善保障性住房和人才住房制度,实现商品住房有市场、保障性住房有品质。
在弱有众扶方面,深圳提出要完善以居住证为载体的梯度赋权机制,逐步实现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同时,拓展港澳居民来往内地通行证和居住证功能,推进在深工作和生活的港澳居民在民生方面享有“市民待遇”。
实现天蓝地绿水清打造美丽中国典范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深圳将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促进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推动生态环境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实现天蓝地绿水清,打造美丽中国典范。
一方面,深圳将坚持生态优先、保护为重,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优化城市空间规划,严守生态红线,加强大湾区应急管理合作,提升跨区域灾害防御能力。同时,深圳还将争创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争取发行境外绿色地方政府债券。
另一方面,深圳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以“零容忍”的态度震慑环境违法行为,深圳将完善环境信用评价、信息强制性披露等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实施环境违法企业“黑名单”制度。同时,深圳还将构建以绿色发展为导向的生态文明评价考核体系,探索实施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制度。
在水污染治理方面,深圳将在今年年底前全域消除黑臭水体。同时,深圳还将加强与香港、东莞、惠州等地在跨界河湾水污染治理等方面合作,强化区域生态环境联防共治。此外,深圳还将高水平规划建设“千里碧道”工程,实现水清、河畅、岸美。
南方日报记者 张光岩 崔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