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解读县域城“市”化发展之路

梅州兴宁市迎来撤县设市三十周年

2024-12-08 07:41 来源:南方日报

  近日,梅州兴宁市召开经济形势分析会,强调要紧抓《支持梅州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加快振兴发展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梅州方案》)发展机遇,要承接梅龙高铁经济效应,并首次发出“兴商回归”和“暖企行动”计划。这场会议既是当地今年经济发展的冲刺攻坚,也可视为兴宁撤县设市30周年的承前启后。在顺应苏区融湾的诸多利好政策下,兴宁市正站在城市化发展的全新起点。

  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1983年,我国撤县设市拉开序幕,20世纪90年代初期形成“热潮”。1994年,广东迎来撤县设市“井喷热潮”,兴宁市、廉江市、英德市、恩平市、罗定市、连州市、雷州市、乐昌市、阳春市、吴川市、化州市、从化市(后撤市改区)、澄海市(后撤市改区)、高明市(后撤市改区)、惠阳市(后撤市改区)一同驶入城市化发展快车道。按照2023年GDP的数据统计,广东20个县级市GDP合计为8753.8亿元,总体保持较快增速,正在形成冲万亿元的较好势头。

  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广东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短板,也是最大潜力板。纵观全局,2024年广东加力提速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在县域综合实力提升、镇街建设提质增效、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等方面聚力实现新突破。微观县域,县级市在城市化进程中如何起作用?带来怎样量的提升和质的变化?在兴宁市迎来撤县设市30周年之际,记者走进兴宁,探寻答案。

  起势工业强县

  兴宁一直以来是粤东北及粤闽赣边的“聚宝盆”和交通枢纽。一方面,兴宁盆地土地肥沃,曾经以煤炭产业带富一方;另一方面,兴宁以区位优势带动商贸和工业的发展,素有“小南京”和“无兴不成市”的美誉。

  新中国成立后,兴宁一度成为广东八大工业生产基地之一,1960年至1990年间,更是雄霸“广东工业十强县”的宝座长达30年。

  数据显示,1994年兴宁工业总产值2.3亿元,拥有一批档次高、效益好的企业集团,形成以机械、电器、建材、纺织、矿治等行业为支柱的集团化、规模化的外向型经济体系。兴宁还有引以为荣的“首创史”,比如兴宁电器厂发明世界第一台联合收割机(简陋型)、兴宁球阀厂曾被誉为“中国阀门第一厂”。

  工业的发展,让更多的人口集聚兴宁,推动城乡加快发展。20世纪七八十年代,兴宁成为我国境内城区建筑面积较大的县城,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如何保持较好的发展态势?如何应对改革开放浪潮中珠三角全面发展的“虹吸效应”?兴宁和粤东粤西粤北各个经济发展颇有基础的县域,既拥有发展过程中“幸福的烦恼”,也面临着向上突围的抉择。

  答案是撤县设市!兴宁并非唯一,全省乃至全国,当时正在掀起一波又一波的高潮。

  1993年国务院国发(1993)38号文《国务院批转民政部关于调整设市标准报告的通知》明确指出,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新形势,适当调整市标准,对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推进城市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1994年,经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县级市的文件纷至沓来,在广东已经不是新鲜事。查阅1994年第12期广东政报的政务动态可知,《兴宁撤县设市》一则简要消息仅两句话共50余字,但这并未掩盖政策带来的鼓舞和信心。1994年12月8日下午,兴宁撤县设市庆典在兴城举行,偌大的会场热闹非凡,现场捐资活动和投资工程剪彩轮番上演。

  同年,恩平、开平、鹤山、台山和四会陆续迈入“县级市俱乐部”,它们作为珠三角较早发展起来的县域,工业基础较好,并形成了特色经济。清远、湛江、茂名、韶关、阳江、云浮等市也纷纷推出自己的“种子选手”,加入县级市阵营,大力发展工业经济。

  目前,粤东西北12个地级市中共有74个县(含下辖区和县级市),其中下辖区29个、县27个、县级市15个,另有自治县3个。相比之下,珠三角9个地级市中,目前县级市仅5个,部分县级市已经撤市改区,因而区的数量更为庞大,区承载的城市功能更为充分,一定程度上持续焕发经济活力。

  承接城“市”利好

  东风新区建成、城西片改造、南部新城开发、高铁兴宁南站开通……兴宁撤县设市后可谓马不停蹄,大展拳脚,30年间兴宁城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最初的平房,到后来的低层楼房,再到如今人车分离、带电梯的高档社区……几十年来,现居住在南部新城的王凤平搬了好几次家,每次搬家都带给她新的居住体验。“撤县设市30年,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兴宁更有城市的感觉了,粤港澳大湾区更是轻松通达。”王凤平说。

  工业的发展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撤县设市的行政级别提升,则带动了兴宁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城市人口的大幅增加。

  数据显示,新中国成立初期,兴宁城建成区面积仅3.3平方公里,城市人口约6万人。2023年,兴宁城区已形成近30平方公里、47万人口的中等城市规模,城镇化率达到47.9%。此外,根据“七普”数据,兴宁市常住人口为779411人,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365661人,占比为46.92%。

  从教育发展来看,现代化教育成为现实。1994年,兴宁市正推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工作,当时全市29个乡镇中“普九”工作通过市人大和市政府验收的只有19个乡镇,整体教育水平相对比较低。目前,全市有各级各类学校344所,在校师生约16万余人。市第一中学、第一小学等学校的软硬件建设都得到了较大进步,新建的齐昌中学、锦绣学校等已成为现代化、标准化的一流学校。

  此外,兴宁市先后于2012年通过广东省教育强县(市)督导评估验收,2015年通过国家认定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2018年通过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县(市)督导评估验收。

  从社会治理来看,祥和稳定是为常态。1994年兴宁撤县设市后,兴宁市委、市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增设警力、配备大量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警械装备,办案水平也有极大的提升,案件侦破率逐年提升。

  经过30年的发展,兴宁如今的公安队伍引进了大批高学历人才,打造了一体化平安视频、指挥中心、办案中心、办公自动化、DNA库、视频云及大数据库,每个派出所都装备了警用小汽车、摩托车、无线单兵图传,并为每位民警装备警用手机等现代化工具,办案手段也从简单的走访调查变成了大数据综合侦查。平安建设考评近3年获评优秀,获省颁授2023年度“平安鼎”。

  从产业发展来看,适应市场需求培育主导产业。与人口集聚相对应的是经济可持续发展,交通基础设施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经济发展的“试金石”。梅州作为山区市,产业竞速难免遇到“弯路”,兴宁也不例外。

  利用撤县设市企业、人才回流的机遇,兴宁市引导、扶持工业企业进行技术改造、科技创新,开展“两化”融合和推进工业互联网发展,组建技术研发和制造中心,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及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产品。

  同时,瞄准本地企业品牌效应不明显的劣势,兴宁市引导企业增强品牌创建意识,利用专业展会、行业交流会等形式,大力培育、推介工业产品品牌,鼓励、扶持海思智能数控机床、立讯精密、红禾朗电器、南丰电气、金雁电工等企业做大做强、提质创牌,形成示范带动效应。

  从农业发展来看,作为“农业大县”,兴宁市农业总产值从1994年3.6亿元,到2024年63.8亿元,增长了17倍;水稻、丝苗米香稻的年亩产量分别于2016年、2020年、2024年屡创世界纪录;兴宁肉鸽年出栏量高达5750万羽(较2021年比增43%),占梅州总量的68%,占全省总量的15%,是广东重要的肉鸽产地和集散地……

  兴宁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钟学文介绍,通过推动三产融合发展,兴宁罗岗的水韵高陂、黄陂的云水谣、永和的兴宁故里、径南的新洲村、浊水村等都成了“网红”打卡点,成为乡村经济新的增长点。

  转型新兴经济

  2015年前后,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新经济”现象此起彼伏,新兴经济带来新的发展动能,粤东西北各地县级市抓住机会,发展特色产业。

  有着传统工业、商贸服务业发展基础和拥有众多互联网人才的兴宁,将产业发展的新方向瞄准在互联网产业和医疗器械产业。

  “兴宁互联网从业人员多、互联网企业多、创新创业氛围浓郁,具有良好的基础。”兴宁市广东壹号创业孵化基地董事长袁胜尧说。

  近年来,兴宁“深耕互联网产业”氛围的越加浓郁,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互联网优秀企业和人才。

  2019年10月,梅州首届互联网大会在兴宁召开,开启了兴宁发展互联网产业的新起点,彰显了其发展互联网产业和数字经济的信心决心。

  随后,兴宁互联网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先后出台扶持互联网产业政策;成功申报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入选广东省数字乡村发展试点县,电子商务实现年交易额26亿元;优质农产品“兴宁鸽”、梅州柚、客都米等借力互联网冲出围龙、远销海内外……互联网产业在兴宁扎根、生长,逐渐成为优势产业。

  借力自身产业基础优势,瞄准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风口”。2022年初,兴宁市提出建设医疗器械产业园的发展愿景。半年后,广东兴宁医疗器械产业园正式揭牌,从思路形成到落地,产业园的建设跑出了“兴宁速度”。

  如今,瞄准百亿园区目标的广东兴宁医疗器械产业园已成为广东省药品监督管理局、梅州市人民政府、兴宁市人民政府三方合作共建的产业园。目前,产业园吸引20家企业注册,30家企业意向入驻,成为全省唯一一个纳入省级创新服务名单的医疗器械产业园。

  沿着笔直宽阔的工业大道,可看到位于叶塘镇的广州天河(兴宁)产业转移工业园,道路两旁厂房林立、布局合理、绿化完善。

  在位于工业园的广东兴宁医疗器械产业园中,辰浩医疗科技(广东)有限公司组装车间内,工人们正熟练组装着助听器。辰浩医疗是一家集设计、生产、销售于一体的Ⅱ类医疗器械生产高科技企业,于2020年落户兴宁,2022年,辰浩医疗搬迁至如今的新建厂房。

  该公司负责人梅文杰介绍,新厂区投产后,公司逐步扩大产能,加强对产品质量的把控。“我们现有8条生产流水线,200多名工人,目前都在加班加点赶付订单。用工面临部分缺口,镇政府会定期帮我们到各村(社区)招聘,及时解决用工难题。”梅文杰说,今年上半年,辰浩医疗产值5210.4万元,同比增长89.6%;税收35.56万元,同比增长388%。

  新兴经济的持续发展,让兴宁再次尝到甜头,主平台和龙头企业拉动效应持续凸显。目前,兴宁市有主板上市公司1家(广东明珠),新三板上市企业1家(鸿源机电),在广州、前海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企业4家;有规上工业企业105家,高新技术企业29家、科技型中小企业34家,形成了装备制造业、医疗器械产业、生态特色食品、现代轻工纺织、生物医药与健康、体育运动与休闲、新能源等产业体系。

  合力融入湾区

  观察广东20个县级市的经济发展,可看到各市已呈现出不同的分层。按照2023年各市GDP数据,500亿元至800亿元之间的有9个,300亿元至500亿元之间的有6个,100亿元至300亿元之间的有5个。粤东西北15个县级市的GDP总额约占粤东西北12个地市GDP总量的24%。

  拥有较好发展基础的县级市,正在寻找新的发力点,并力求优势互补,产业协同,跑出县域发展新的加速度。

  站在撤县设市30周年的新起点,兴宁市和各“县级市俱乐部”成员一样,迎来的是全力推进“百千万工程”和加速融入大湾区的多个重大机遇,如何进一步把握“市”的力量,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融通则意味着开放,共享则必须要合力。

  对于山区县级市而言,创新和变革依然是不二法门。

  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驱动力是科技创新。实现创新驱动,关键在于开放,开放是重要的内生动力。

  今年9月,梅龙高铁的通车、兴宁南站的设立,让兴宁市正式进入高铁时代,融入粤港澳大湾区1.5小时经济生活圈。

  抓住高铁通车的机遇,兴宁市提出以对外开放拓宽合作: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合作,促进产业协作、交通互联;深化省直单位组团纵向帮扶、广州天河对口帮扶协作、省药监局合作共建;发挥侨乡优势,吸引更多项目、更多外资落地兴宁。

  推进重点改革破解开放难题,兴宁将深化“放管服”改革,巩固“两个100%”工作成果;抓好农村“三块地”、激励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现房交易“先证后税”、县镇管理体制等重点改革。

  以创新驱动赋能发展,兴宁将加大广梅园、梅州兴宁产业园区的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建立健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集群联动协调机制,推动工艺、纺织、建材、酿酒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完善新兴产业支持政策,推动医疗器械、电子信息、食品加工、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发展壮大。

  自“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兴宁市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形成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互动的发展格局,不断缩小城乡差距、区域差距。黄槐镇军旅特色镇、叶塘镇温泉特色镇建设快马加鞭、初见成效,水口镇、合水镇、径南镇的建设如火如荼、热气腾腾。

  “镇村‘颜值’不断提升,‘气质’焕然一新。”兴宁市“百千万工程”指挥部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说,兴宁市围绕农房风貌提升、美丽农村路建设、镇村河道治理等重点目标任务精准发力,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各项工作谋在前、干在先、走在前。

  “我们既要取别人所长,也要用好自己所长,补齐短板、锻长长板;步入发展新征程,兴宁等不起,也慢不得,唯有齐心协力,奋发向上,日夜兼程;加力提速推进‘百千万工程’,抓实抓细《梅州方案》,融入湾区优质生活圈,兴宁发展图景必将成为实景!”兴宁市市长赵超文对人口大市兴宁的发展信心满满。

  数说兴宁撤县设市30年变化

  ●地区生产总值(GDP)

  1994年,兴宁地区生产总值(GDP)20.7亿元

  2023年,兴宁地区生产总值(GDP)213.07亿元,增长10.29倍

  ●第一产业增加值

  1994年,兴宁第一产业增加值6.51亿元

  2023年,兴宁第一产业增加值55.29亿元

  ●第二产业增加值

  1994年,兴宁第二产业增加值7.54亿元

  2023年,兴宁第二产业增加值38.83亿元

  ●第三产业增加值

  1994年,兴宁第三产业增加值6.65亿元

  2023年,兴宁第三产业增加值118.94亿元

  ●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010年,兴宁人均可支配收入8837元

  2023年,兴宁人均可支配收入28056元,增长3.17倍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1994年,兴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39亿元

  2023年,兴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7.92亿元,增长12.86倍

  ●三次产业结构比

  1994年,兴宁三次产业结构比为31.5∶36.4∶32.1

  2023年,兴宁三次产业结构比为26.0∶18.2∶55.8

  南方日报记者 张柳青 张盛良

编辑:黎洁婵   责任编辑:杨格  

扫二维码分享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