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非洲好货进万家 粤企出海谋共赢

今年前7个月广东对非洲进口增长1.9%

2024-09-05 07:43 来源:南方日报

  经贸合作是中非关系的“压舱石”和“推进器”。近年来,中国与非洲持续深化贸易合作,进出口规模快速提升。2000年至2023年,中非贸易规模由不足1000亿元增至1.98万亿元,年均增长17.2%,高于同期中国货物贸易年均增速4.6个百分点。据海关总署广东分署统计,今年前7个月,广东对非洲进口353.7亿元,同比增长1.9%。

  “中非经贸合作经历了从贸易往来,到产能合作投资的‘升级’之路。”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非洲研究院院长刘继森看来,非洲已成为粤企出海的热门目的地之一。出海企业不仅带动当地就业、消费,也通过数字技术、产业链带动非洲经济高质量发展。在共同目标的引领下,中非合作前景广阔,将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榜样和标杆。

  通关便利化促非洲生鲜进口

  纳米比亚的海鲜、南非的鲜切花、肯尼亚的牛油果、埃塞俄比亚的咖啡豆……随着中非经贸往来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非洲优质商品进入中国千家万户。

  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已连续15年保持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2023年,中非贸易额达到历史上的峰值2821亿美元,同比增长1.5%,展现中非贸易强劲韧性。

  作为外贸与经济第一大省,广东是中国对非经贸合作的主力军。据海关总署广东分署统计,今年前7个月,广东对非洲进口353.7亿元,同比(下同)增长1.9%。其中,广东对刚果共和国进口64.2亿元,增长86.6%,占广东对非洲进口的18.1%。

  广东与非洲间贸易便利化水平显著提升。以广州海关为例,通过开辟农产品进口“绿色通道”,设置鲜活易腐农产品冷链监管场所,实施“7×24小时”通关、抵港直卸、优先审核证书、优先查验放行等便利措施,助鲜活货物快速提离。同时,积极发挥海关特殊商品集中查验区作用,利用国家级水产品检测重点实验室与现场查验无缝对接的一体化优势,实现进口生鲜货物“随到随查、随查随检、随检随放”。今年前7月,广州海关关区企业对非洲进出口额约578亿元,其中出口354.8亿元,主要为机电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223.2亿元,主要为珍珠、宝石及半宝石、矿产品以及农产品。

  中非贸易往来火热,国际物流运输需求也不断增加。截至9月,白云机场通往非洲的进出港航班每月计划约200架次。通航肯尼亚、埃塞俄比亚、埃及和坦桑尼亚4个国家。

  “新三样”走俏非洲市场

  “几乎每个非洲人都有个在广州的亲戚。”肯尼亚最大的电商平台Kilimall的创始人兼CEO杨涛形象地描述。在淘金、小北、三元里上百个批发商城里,非洲商人一直是“带货”主力之一,将“广东制造”发往广阔的非洲市场。

  来自深圳的智能手机风靡非洲,传音从肯尼亚、尼日利亚等国家市场起步,成为手机领域的“非洲之王”。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传音手机市场的份额占比超过四成。“在非洲深耕多年,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中非人民之间深厚的友谊,见证了中非在实现经济发展和民族振兴的道路上互帮互助,不断拓展合作新领域。”深圳传音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中非在资源条件和经济结构上的互补性强,中国企业可以利用自身在技术、资金、管理、供应链等方面的优势,与非洲国家的资源、市场相结合,实现互利共赢。

  在全球能源消费结构转变的背景下,非洲国家亦逐步推动能源转型和绿色发展。观察在非洲市场走俏的广东商品,更绿色、更智能、更高效渐成趋势。以锂离子蓄电池、光伏产品、电动汽车等“新三样”为代表的新能源产品,越来越受到非洲市场青睐。

  据统计,今年前7月,广州海关关区企业对非洲出口“新三样”产品9.5亿元,同比增长114.2%。

  “新三样”产品出口亮眼表现,不仅是中非外贸新的出口增长点,更是中非经贸合作提质升级的生动体现。为助力企业抢抓机遇拓展非洲市场,广州海关依托“关长联系企业”“问题清零”等机制,全面摸清制约锂离子蓄电池出口的难点问题并广泛收集意见建议,积极向企业宣讲政策法规,创新应用“抵港直装”模式,实现从工厂到装船的无缝对接,帮促企业进一步降成本、增效益、拓市场。“我们将持续推进‘两步申报’‘船边直提’‘抵港直装’等便利化通关措施,进一步畅通我国与非洲国家的物流循环节点。”广州海关相关负责人说。

  粤非合作领域更加多元

  近年来,中国对非经贸合作深入发展,呈多元化趋势。《中国企业投资非洲报告2024》显示,中国对非投资不仅促进了非洲的经济增长,也显著推动了非洲的工业化进程。当前,中国企业正在通过“市场导向型投资”“基础设施投资”以及“新领域投资”,参与非洲工业体系建设,推动非洲工业化进展和提质升级。

  其中,广东作为民营经济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不断续写粤非合作故事新篇章。

  在卢旺达基加利的中辰国际集团门口,两边挂着“福”字,中国味十足。这家来自佛山的企业,早在2008年落地非洲。受到当时金融危机波及,处于亏损中的中辰迫切需要新机会,在那一年的广交会上,来自卢旺达的政府采购团向参展的中辰提出了订单需求,卢旺达没有标准厂房和钢结构,中辰国际带着技术、商务人员,拿着投影仪,上门找当地建筑商,一步步开拓当地市场。

  无独有偶,2011年,来自东莞的华坚集团将“广东制造”移师埃塞俄比亚,开启非洲“淘金之旅”。井然有序的生产流水线、悬挂在车间的汉语标语、操作熟练的车间工人、宽敞的千人大食堂……在埃塞俄比亚华坚国际轻工业城,仿佛置身于似曾相识的珠三角产业园。作为粤企投资非洲的先行者,华坚集团董事长兼总裁张华荣坚定看好非洲市场的未来,“非洲有很大的潜力,我相信,在未来十年,越来越多的产业会实现‘中国技术、非洲制造、全球市场’”。

  随着“从卖产品到本土化制造”的转型,广东企业为非洲创造更多机遇,投资建厂、增设机构、培养人才……

  “如今,中国企业在非洲正经历从贸易到生产再到提供服务和技术的过程。”刘继森观察到,“尤其是广东以AI、大数据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可以帮助非洲进行数字营销,随时能获取消费者的偏好,这些技术让非洲人民非常惊喜。”

  华为与乌干达当地企业共同发布该国首个5G数字水泥工厂项目,世能集团在非洲投资从电力扩展到农业渔业,广东新南方青蒿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原创药物青蒿素哌喹片热销非洲……粤非合作“技术含量”不断提升,助力非洲各国发展迈向更高水平。

  丰富的自然资源、人口红利、市场需求、技术进步以及区域一体化格局,是非洲的工业化潜力所在,但基础设施不足、资金短缺、技术和技能缺乏、政策环境变动、市场规模有限、社会和政治不稳定等挑战也不容忽视。

  面对这些挑战,广东以境外经贸合作区为合作载体,政府、企业、机构形成多方合力。广东持续推进在非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提高对非投资合作水平,在认定首批7个省级境外经贸合作区中,就有4个位于非洲。

  “通过经贸合作区,企业可以形成合力,这为我们中国企业、广东企业在非洲当地的竞争、发展,稳定带来非常大帮助。”广东新南方集团有限公司执行总裁、首席执行官邓愚说。

  今年,他持续奔走在非洲大陆上,新项目不断。年初,新南方运营的尼日利亚广东经济贸易合作区保税仓启动建设,工程正如火如荼地推进,进一步提升园区内企业的进出口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在未来的5年至10年里,我们计划在更多非洲国家建立工业园区,为更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去’打造平台。”邓愚说。

  南方日报记者 唐子湉 唐亚冰  刘倩 郜小平 宾红霞

编辑:吴潜之   责任编辑:卢绍聪  

扫二维码分享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