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保税区内,摩天宇公司党员工作人员在进行生产创新。
在梅州蕉岭县九岭村,驻村律师耐心地倾听调解对象的意见。
70年栉风沐雨,70年砥砺奋进,广东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接续探索,镌刻在改革航程的罗盘上——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遵循中央顶层设计,广东不断深化机构改革,努力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符合广东特点的机构职能体系,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多更好的实惠。
“改革和法治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广东在全国率先提出“依法治省”,勇当立法“试验田”,不断提高立法质量和水平,加快法治政府建设,让法治成为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社会和谐稳定的“稳定器”。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持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探索创新党建工作方式方法,党建工作质量不断提高,把各级党组织锻造得更加坚强有力。随着全面从严治党推向深入,政治生态更加风清气正,广大党员群众干事创业的热情和信心被进一步激发,党建引领发展的作用日益显著。
新时代的广东,如何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迈上新台阶?只要继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高举新时代改革开放旗帜,进一步坚定全面深化改革的信心和决心,就一定能够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不断推动各项事业前进,让发展更有力量、治理更有水平、人民更有获得感。
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
把党组织锻造得更加坚强有力
“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
回眸广东改革发展历程,可以看到一条贯穿始终的“红线”——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以去年启动的广东省机构改革为例,我省将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省、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外事等领导小组改为委员会,新组建了监察、国家安全、教育、审计等省委议事协调机构,由此党对深化改革、依法治省、农业农村、教育等重点领域的统筹领导更加坚强有力。同时,调整了相关党政机构设置,优化党的组织、宣传、统战等部门职责配置,加强党的职能部门统一归口协调管理职能,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
还可以看到,广东持续推出许多颇具特色的党建举措,如中山市南头镇成立农村网络党支部、惠州龙门县创新“四民主工作法”、汕头市南澳县龙地村建立渔船党支部等。如今,广东的党建工作也是特色、亮点颇多,如成立了互联网行业、园区、商务楼宇、商圈市场等新兴领域区域党委;分类制定全省农村、社区、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学校、“两新”组织等领域党支部规范化建设指导意见。
党的十九大以来,按照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广东聚精会神抓党建,做到一刻都不松懈:抓述职评议考核,层层压实责任;抓系统谋划整体推进,制定出台《中共广东省委关于深入学习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努力把各级党组织锻造得更加坚强有力的意见》《广东省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等文件。
广东还大力实施基层党组织“头雁”工程,向贫困村、软弱涣散社区、城中村社区党组织派出第一书记;从带富能力强的村民、复员退伍军人、村医村教、返乡大学生等的党员中选拔后备干部。
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在反腐败斗争中,我省纪检监察机关严肃查处大案要案,坚决遏制腐败现象蔓延势头,同时严惩“苍蝇”防止“蝇聚成虎”,狠刹“小官大贪”式腐败歪风。据统计,2018年,全省纪检监察机关共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1434起,处理2593人,处分2182人;共查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1466个,处分2070人;共接受信访举报9.26万件次,处置问题线索5.4万件,立案2.67万件,处分21281人(其中党纪处分19561人),其中厅局级干部149人。
“公生明,廉生威。”通过不断深化政治巡视、保持反复高压态势,我省党风政风状况明显好转,政治生态更加风清气正。今后,广东仍要继续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把各级党组织锻造得更加坚强有力,从而为推进我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迈上新台阶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
深化机构改革
让群众享受更多更好的实惠
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保障。深化机构和行政体制改革,也是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之义。
10年前,顺德率先在全国开展县级大部制改革,被称为“石破天惊”之举。而去年10月按照中央顶层设计启动的省市县机构改革工作,带来了深刻变革:省市县三级组建、撤销、优化调整党政机构7000多个,共减少党政机构500多个,减少事业单位1400多个……
无论是早年间的大部制改革,还是如今的党政机构改革,都是为了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和弊端,构建起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职能体系。
2009年,顺德与深圳一起,分别率先在全国开展县级与地市级政府的大部制改革。这一次,顺德减少了近2/3的党政机构,随后又在全国率先启动简政强镇改革,让10个镇(街)获得了县级管理权限,改变过去“小马拉大车”的情况;深圳的大部制改革力度为全国大城市之最,其大市场、大食品、大交通等体制改革在全国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该精简的就精简,该加强的就加强”,去年启动的全省深化机构改革,通过职能整合、优化力量,减少机构重叠、职责重复,使得分工更加合理、权责更加协同、运行更加高效。“现在‘手’和‘脚’都有了,真正实现一个业务一个部门来干。”省农业农村厅负责人说,此次机构改革,该部门整合了原省农业厅、省委农办、省扶贫办的职能,以及原省海洋与渔业厅、省发改委相关的管理职责。
改革既严格对表中央,又因地制宜突出广东特色。此次机构改革,广东省级和珠三角9市均组建了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广东省市县三级均设置了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工作机构,统筹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公共服务等工作。
改革有没有成效,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是一项“硬指标”。近年来,我省各地各单位进一步推进“数字政府”改革,推动简政放权,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多更好的改革成果。
“有了‘粤省事’,办事省心多了。”广州市民李小姐说,像领取住房公积金等事项,都不用再跑腿。去年5月以来,广东探索将出入境、社保医保、住房公积金、外来务工人员、残疾人、老年人服务等事项集成到“粤省事”小程序,目前该平台实名用户超过1380万,超过700项高频服务实现一站式“指尖办理”。
去年省政府权责清单事项压减率达46%、省市县取消各类证明1099项、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5个工作日……一系列“减法”,既为群众“解了绊”,也为企业“松了绑”。
如今,企业仅需通过移动设备,便可实现“一站式”事项办理。“‘粤商通’平台已接入省发改委、工信厅、公安厅等10个涉企主管部门,以及9个地市等共计275项服务事项,覆盖全省超过1200万商事主体。”省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负责人介绍。
法治建设
实现公共法律服务全覆盖
从先行先试探索经济特区立法到立法公开化,从对法治政府建设量化考核到健全基层法治体制机制……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在全国率先提出“依法治省”,成为“地方立法的试验田”。
改革开放初期,首批成立的4个经济特区,广东拥有3个,如何保障特区改革于法有据,成为当时最紧要的立法任务。1979年至1992年,制定保障和促进经济特区改革发展的法规约占同期省人大立法数量的1/3。
成立40年来,省人大常委会制定了356件法规,其中先行性、自主性法规134件,约占总数38%,充分印证广东立法“试验田”的独特作用。
优化立法程序同样先行先试。1999年9月9日的广州,盛夏的暑热已渐渐退却,然而民众的热情却因为一场听证会而持续高涨。当日广东省九届人大常委会就《广东省建设工程招标投标管理条例(修正草案)》首次公开举行立法听证会,这次创举被誉为“立法民主化、公开化的一个里程碑”。
在广东,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的政府部门,也在不断深化法治政府建设,把行政权力关进制度笼子里。
“部分地市及部门对依法行政工作重视不够,制度落实不到位,行政执法行为不够规范……”2013年,广东首次对建设法治政府进行量化考核和“体检”,考评工作直面问题、敢动真格、不走过场,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反响。业内人士认为,考评各项指标以具体的数字化形式存在,便于群众对权力机关进行监督,降低权力被滥用、误用的可能性。
法治政府建设领域仍存在层级和地区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为此,今年8月,广东省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创建活动启动,面向全省各地选树一批法治政府建设标杆,着力破解这两大难题。
深化执法体制改革,也是法治政府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结合此次机构改革,广东部署推进市场监管、生态环境保护、文化市场、交通运输、农业等5个领域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提高执法效能,形成监管合力,并推动执法重心下移基层。
同样下移基层的,还有公共法律服务。去年,广东在县级以上政府普遍设立了法律顾问室。2002年全国首批村级法律服务室在中山市南区诞生,将法律服务延伸到村一级,至今广东已实现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全覆盖。
“社区的小纠纷、小矛盾,往往关系到家庭、邻里和睦,甚至社会安定。”第五届广东省“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广州市越秀区司法局梅花村司法所所长赖英艳说。在基层,还有大批像赖英艳一样的人民调解员,“专断鸡毛蒜皮事、善解群众心中结”。
■奋斗者说
党的十九大代表闫文静:创新方式方法 提升履职实效
“我是2006年7月1日到中山的,那是一个非常有缘的日子。”闫文静回忆说。在中山,这个内蒙古姑娘从流水线的新生代产业工人,一步步成长为公司负责人,并连续当选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代表,人生实现“蝶变”。
她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机电企业做流水线工人。一个月的车间操作下来,不少同来的大学生因受不了这份苦选择离开,闫文静却留了下来,并且凭借踏实肯干的品质,被公司任命为实习生生产线的线长。后来她的能力被公司负责人看中,转到行政岗位。
在中山工作的十几年中,她只有两三个春节回过家,其他时间都在单位度过。在成为中山市公交运输集团党委副书记后,面对5000多名员工,以及全市的公共交通运输任务,她感到身上的担子更重了。
党的十八大之后,闫文静开设了党代表工作室。平时,除了开员工座谈会、支部党员座谈会之外,她还每周两次在党代表工作室进行接访,倾听来自员工和市民,特别是外来务工人员的诉求,每年接待的员工和市民有100多人次。
“在党代表工作室接访时,听到最多的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的问题。”闫文静说,希望今后能帮助更多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弟顺利在本地读书,享受到更加公平和更高质量的教育。
她还创新方式方法,让履职更加高效。闫文静告诉记者,为更好地跟来访党员群众交流,她在2016年考取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证书。党的十九大召开前夕,闫文静的党代表网上工作室开始运营。“在这个平台上,老百姓们想要反映什么问题,都能良性互动,可以更全面、充分地收集社情民意。”
■大事记
●1980年
广东省人民政府体制改革办公室成立,这是全国第一个省级体制改革领导机构;《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公布,广东成为“地方立法试验田”
●1992年
顺德率先在全国推行大部制改革
●1999年
广东省九届人大常委会就《广东省建设工程招标投标管理条例(修正草案)》首次公开举行立法听证会,被誉为“立法民主化、公开化的一个里程碑”
●2009年
顺德、深圳分别率先在全国开展县级与地市级政府的大部制改革
●2013年
广东首次对建设法治政府进行量化考核和“体检”
●2018年
广东省机构改革、广东省市县机构改革启动;制定出台《中共广东省委关于深入学习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努力把各级党组织锻造得更加坚强有力的意见》《广东省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
■数说变迁
8430个代表联络站:听民声、解民忧
作为县乡人大建设的重要一环,去年以来,广东省加快推进代表联络站建设,截至去年底,全省各级各类代表联络站总数达到8430个,一年间新增4000多个。
今年,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全省人大代表联络站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广东省争取用两到三年时间,在所有乡镇(街道)全部建立代表中心联络站。这是我省密切人大代表与群众联系、提升代表履职质量的又一项重要举措。
建立群众意见交办反馈机制
每到休渔期,江门台山市川岛镇人大代表、沙堤村渔民陈文积都要驾船,走访渔民、收集意见。今年5月,“台山市川岛镇人大代表海上之家”在陈文积船上挂牌成立,成为我省率先成立的海上代表联络站,由此民意有了一个汇集地。
广东的代表联络站建设进展迅速,但如何完善工作机制,真正让群众在家门口实现说话有地方,有事能解决?
为督促代表进站履职,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发布的指导意见明确:直接选举的代表参加原选区所在地的联络站活动,间接选举的代表可按照就地就便原则参加工作生活所在地的联络站活动,也可根据选举单位安排参加其他联络站活动。在形式上可灵活运用预约接待与流动接待、定期走访与上门走访。
在动员群众参与积极性方面,指导意见提出建立群众意见建议的交办反馈机制,对能够即时答复的,当场予以答复;对需要转交处理的,联络站登记整理后及时送交乡镇人大或人大街道工委转送有关单位研究处理,并将相关单位的办理情况及时反馈群众;对不宜转交的,要及时做好解释说明工作。
在粤东粤西粤北地区,一些村落彼此相距较远,集中一处设立代表联络站不便于地处偏远的选民反映情况。针对这一问题,云浮罗定市等地开始探索在人大代表家中设立“人大代表联络点”,并把附近的人大代表混编进联络点,就地方便附近代表联系群众,打通代表联系选民“最后一公里”。
推动代表履职常态化
据统计,去年全省代表联络站共解决反映问题2.6万件,接待选民群众78804人次,阵地作用初步显现。代表联络站的广泛覆盖,有利于推动人大代表常态化履职。未来,在各级人大闭会期间,乡镇(街道)人大代表中心联络站将成为开展代表活动的主阵地。
广东已连续两年开展五级人大代表集中履职活动。去年,全省共有超8万名各级人大代表参加了活动,规模大、人数多,形式也多样。今年,集中履职活动时间从12天延长至一个月,其间,全省8430个代表联络站(室)都有代表接待选民,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反映人民群众的诉求。
以联络站为阵地,全省各地积极推动各级人大代表履职常态化,有的地方做到“周周有接待”“月月有活动”。其中,东莞各镇街实现代表轮值、履职经验交流、学习培训、政策宣讲等活动常态化;佛山采取“面联”与“网联”并举方式,突破代表联络站在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积极打造24小时不“打烊”的代表联络站。
省级领导干部代表进联络站履职,也成为一大亮点。2018年以来,省委、省人大常委会、省政府主要领导以代表身份分别走进社区代表联络站开展联系群众活动。此外,各地担任党政领导职务的人大代表也带头到代表联络站接待选民群众。
本版采写:南方网全媒体记者 王聪
本版摄影:南方网全媒体记者 关铭荣 罗斌豪 周鑫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