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梅州版的“阿勒泰”!藏在繁华市区边的“绿色宝库”

2024-06-28 20:34 来源:南方+

  端午假期,时晴时雨的天气,未能阻挡人们外出的脚步。距离中心城区不到4公里的梅州梅江区清凉山郊野公园,游客如织。他们或漫步山林间,乘凉戏水;或在广阔草地上,围炉煮茶;或行走于长廊间,品读客家文化……

梅州深入推进绿美生态工程建设。图为清凉山郊野公园。

梅州深入推进绿美生态工程建设。图为清凉山郊野公园。

  “去清凉山走走吗?”在梅州,这已成为市民周末或节假日最常见的打招呼用语。作为广东唯一的市级郊野公园,规划面积56.76平方公里的清凉山郊野公园,是一座天然“绿色宝库”,也是梅州展示绿美生态建设的重要窗口,不仅为市民游客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更为梅江区三镇六村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绿动能”。

清凉山郊野公园,是一座天然“绿色宝库”,也是梅州展示绿美生态建设的重要窗口。

清凉山郊野公园,是一座天然“绿色宝库”,也是梅州展示绿美生态建设的重要窗口。

  当前,梅城区域持续推进高质量发展,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才集聚。清凉山郊野公园发挥天然资源优势,探索“林城人相融相生”,既是休闲旅游胜地,更是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生动实践,努力绘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

  共绘山色:森林覆盖率达92%

  “清凉山上纳清凉!”

  当地人的一句俗语,道出了清凉山郊野公园清凉的“秘密”——森林覆盖率高达92%,最高峰海拔达888.7米,气温相较城区低五六度。此地山势高,林木繁茂,常年雨雾弥漫,是超大的“天然氧吧”,也是野生动植物的“天堂”。目前,已发现国家级保护动植物和珍稀濒危野生保护植物超65种。

水杉林是泮坑风景区的一道特色风景。

水杉林是泮坑风景区的一道特色风景。

  保护并利用好林木资源,不仅要顺其自然,更要事在人为。

  如何建好清凉山郊野公园,梅州市林业局生态修复科科长杨坚如数家珍。“整个建设浑然天成,四周镇村与山地林业融为一体,湖区、瀑区和观景平台错落分布,道路通行方便,人气越来越旺。”杨坚摊开清凉山郊野公园规划图介绍。

  笔者现场见到,在公园入口高架桥下的空地,“文化林”“人大代表林”齐齐排开;在泮坑村的村心公园,“先锋林”“乡贤林”“结对共建林”相映成趣……

规划效果图。梅江区林业局供图

规划效果图。梅江区林业局供图

  这得益于梅州深入开展绿美梅州生态建设,广泛动员社会各界人士参与植绿护绿,共建绿美家园。

  “在植绿的同时,我们还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行动。”梅江区林业局党组书记林人为说,梅江分步优化低质低效林区24亩,抚育提升林区2247亩,连片打造功能多样的高质量林分和优美林相,推动森林资源增量、生态增效、景观增色。今年以来,全区植树约43万棵,实现人人种植一棵树。

  同时,梅江区推深做实“林长制”,以“林长制”促进“林长治”,守护好梅州中心城区的“绿色宝库”。

  熊元兴是土生土长的三角镇泮坑村人,因常年在清凉山上巡护,他的皮肤被晒得黝黑。谈起清凉山周围的变化,内敛的他打开了话匣子。“我在这工作18年了,是工作时间最长的护林员,每天巡山最起码3小时。”熊元兴介绍,随着公园人流量的增加,护林员肩上的责任更加重大,不仅要巡山,还要做好宣传工作,让更多人参与到生态保护中来。

  除了严格落实日常巡护外,还要有与时俱进的护林手段。比如,当地林业部门实施“一树一档”,用大数据赋能古树名木,守护折木荷、红锥等615株古树名木;治理松材线虫区6579亩,建设生物防火带11.87公里……

  做活山林:融合发展农文旅

  如果说植绿是事在人为,那么,兴绿则是顺势而为。

  围绕着共享绿美山林,达到“林中有人家、家园处处美”的效果,清凉山全力发展农文旅生态产业,铺就和美乡村致富路。

  沿着公园的“桥情廊意”风雨走廊拾级而上,林人为指着游人较多的环廊旁边介绍:“这里正在规划建设自然教育科普馆,科普馆后面山坡上将新增一条登山步道,拓增绿色价值。”

泮坑素有“梅南胜境”的美誉,是梅城人家喻户晓的休闲旅游胜地。

泮坑素有“梅南胜境”的美誉,是梅城人家喻户晓的休闲旅游胜地。

  按照规划,今年公园将增加绿美乡村建设区163亩、自然教育科普区2050亩、湿地教育科普区216亩、自然教育径3公里、森林抚育提升1039.5亩,持续完善一批科普宣传标识和基础设施。

  在此前已经投入使用的登山步道中,改善林相已经初见成效。笔者看到,山樱花、木荷、油桐、鸭脚树、苦楝树等都有自己的名片,新栽种的五指毛桃、桃金娘、山楂等长势喜人。

  “市民游客不仅需要休闲散步、锻炼身体和打卡游玩的场所,他们还需要更多的科普空间。”清凉山市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所副所长罗寅生说,当市民游客经过各个感应智慧杆,便能立即听到游园知识播报,增加科普知识。

  家住梅江桥桥头附近的蓝洪盛是公园的常客,每天乘坐1路车到公园锻炼已成为他的日常。“这里空气好,设施相对完善,环湖长廊夏天可以遮阴、雨天可以挡雨,还可以停下来看看客家谚语、诗词歌赋、名家书法。”

登山栈道规划效果图。梅江区林业局供图

登山栈道规划效果图。梅江区林业局供图

  在环湖长廊另一端,客家美食店内游客熙熙攘攘。这些特色小吃摊档,大多由当地村民自主经营。随着公园人气的日渐旺盛,不少投资客也瞅准了这块“宝地”。

  位于景区入口的“自在小院”,开业至今持续火爆。“选择这里主要看中的是景区‘含绿量’与人流量。”“自在小院”负责人张悠清介绍,她们主要经营椰子鸡火锅、围炉煮茶、烤奶等多项餐饮业务,平均月营收约12万元。

  “梅州正在打造清凉山郊野公园,相信之后来泮坑的游客会越来越多,我们有信心扩大经营规模。”张悠清说,她们在新建的泮龙路旁还新开了一家泮山咖啡馆,装修风格偏向于野外露营。

  唱好“山歌”:绿美经济有前景

  越过泮坑风景区的小山丘,便到了小密村片区。环绕小密水库,古木林立,吸引游人自驾、纳凉、徒步,愈发变靓的公园也成为当地人的“致富宝地”。

  2023年,清凉山郊野公园范围内的长沙镇小密村、三角镇泮坑村入选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村。依靠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路子,两村村集体经济收入均突破50万元。

  “去年,我们村集体经济收入超50万元,既有清凉山的绿色赋能,也探索出符合泮坑村自身特色的发展之路。”泮坑村党总支部书记彭增文介绍,该村依托公园开发建设带来的人流,正大力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引进多家优质餐饮、民宿企业。

  小密村片区的高山之上,返乡创业者李玉婷依靠绿水青山找到了“致富密码”——成立小密茶业有限公司,通过“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带动村民持续增收致富。“我2008年返乡创业,目前拥有茶园面积达1650亩,建有1500平方米的新型茶叶加工厂。”李玉婷说。

茶叶迎丰收,茶农笑意浓。

茶叶迎丰收,茶农笑意浓。

  在小密村,与李玉婷一样靠山种茶的还有50多户。“种茶炒茶增加村民收入,村里则依靠光伏发电、物业租赁、水产养殖和主题教育基地等增加集体收入。”小密村党总支部书记李连华心中有笔“明白账”。

  在清凉山脉的另一头,清凉村古树参天,茶园遍野,景色宜人。“来来来,坐下喝一杯我们的特色富硒茶。”梅州市山之韵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熊苑兴拿出自家茶叶,泡上开水,茶香扑鼻。

西阳镇清凉山茶场。

西阳镇清凉山茶场。

  “我是第4代茶农了,祖辈都在清凉山上种茶。100多年来,从几亩地发展到现在的100多亩茶田,我们一家也走上了致富之路。”熊苑兴说。

  “像熊苑兴这样返乡种茶的年轻人在清凉村还有许多,他们都是被村里的茶叶产业吸引回来的。”清凉村党支部书记侯保添说,清凉村种茶历史可追溯至四五百年前,全村有八成村民从事种茶,茶园总面积达8000亩。

  “茶叶是我们富民兴村的产业,特别是梅江区茶叶产业园创建以来,清凉山茶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广受市场欢迎。”侯保添介绍,据不完全统计,去年清凉村人均收入近5万元。

  为做强茶产业,去年,清凉村成立了由村经联社控股、村集体占股67%、村民占股33%的强村富民公司。“目前,公司正在试运营,希望不久后的将来,可以实现茶叶统一生产、统一加工、统一品牌。”侯保添说。

  站在清凉山上,虽然春茶已采摘完毕,但山头依旧绿油油一片,不时吹来阵阵微风,侯保添也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统筹】毕式明 彭琳 丁建庭 黄进 李细华

  【记者】张盛良 魏丽文 张柳青 彭奕菲

  【摄影/摄像】何森垚 陈锴进

  【视频剪辑】龙达洋

  【海报】吴颖岚 谭唯

  【运营】马吉池

  【通讯员】钟戈

  部分视频素材来源:梅江区清凉山市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所

编辑:黎洁婵   责任编辑:林涛  

扫二维码分享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