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惠州、江门:国资入场去库存,落实“保障+市场”住房供应体系

2024-06-27 08:25 来源:南方日报

  近期,“政府收房”频频出现在公众视野。

  在广东,6月24日,江门发布公告征集已建成未出售的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在一周前,惠州也发布了相关征集公告。至此,珠三角已有两城官宣通过“政府收购”模式筹建保障房。

  放眼全国,已有超20个城市发布相关政策,近日西安、昆明等地甚至已经开始申购配售型保障房。

  住房作为最重大的民生之一,每个政策都牵动着大家的关注。政府为何下场收房?这一模式如何运作?对房地产市场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政府为何收房?

  政策叠加多方需求

  目前,各地面临着去库存、保交楼的现实需求。

  从市场看,根据天风证券测算,全国存量房需要去化7.7亿平方米、把住宅去化周期压降至18个月以内,市场才能达到平稳状态,各地去化压力较大。

  从房企看,由于商品房流通不畅,保交楼面临较大资金压力,政府收购有助于回笼一部分资金,实现保交楼。

  而从地方政府的角度看,每年有常态化的公共住房筹建需求,特别是热点城市保障房的任务更重。“恰好存量收购比增量建设在周期上、成本上都更划算,因此政府也乐意收购。”广东省城规院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表示。

  当政府、市场、房企的需求汇聚一个点,“政府收购”模式便应运而生。

  这一模式如何运行?以江门为例,明确由市、县国企作为收购主体,以合理价格征集已建成未出售的商品房,随后这些商品房将用作保障性住房。

  这一模式将商品房与保障房打通——市场库存减少、房企资金压力缓解、政府的保障房建设任务完成,形成了较为理想的闭环和多方共赢,也落实了国家提出的“保障+市场”住房供应体系。

  当前,广东的保障性住房筹建数量也较大,接下来会有更多城市“收房”吗?记者从省有关部门获悉,目前各地市主要根据本市实际情况以自愿原则参与,暂无更多地市备案于近期推行。记者致电惠州、江门有关部门负责人了解到,“政府收购”目前还处于前期摸排意向房企和项目的阶段,待各项细节成熟后再结合当地保障房的需求推进。

  模式能否持续?

  关键是要实现两个“跳跃”

  不少人也提出疑问:这一模式能持续吗?这或许需从更微观的角度来观察。

  “政府收购”模式的过程大致为:资金注入—收购主体与房企谈判—以合理价格收购—配租或配售—获得收益。

  记者梳理多地政策,发现基本有个共同原则: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依照市场规律,可持续开展离不开资金平衡。

  在“政府收购”模式中,需要实现两个“跳跃”:一是完成收购,二是完成配租或配售。

  能否完成收购,很大程度上要看价格。多家房企认为,这是政策能否推进的最关键因素。江门一家房企负责人表达了一定担忧:当前地方政府资金压力较大,不一定能给出适合的价格,双方需要谈判较久。

  国企将以什么价格收购?多地均明确“以同地段保障性住房重置价格为参考上限”。“因为是用作保障房,以配售型保障房为例,起售价可能会是周边商品房的五折左右。因此,考虑贷款成本,政府收购价格会更低。”李宇嘉认为。

  全国其他地方的情况可作参考。例如,西安近日宣布开启2710套配售型保障房的意向登记,主要包括金泰怡景花园和香湖湾两个项目,分别位于雁塔区和浐灞国际港区域,这些保障房便以区域商品房价格的50%左右进行配售。

  “政府要平衡资金成本,房企也要平衡保交房任务,能否实现收购需要双方达成共识。”李宇嘉表示。

  第二个“跳跃”与资金来源有关。

  根据克而瑞研究中心统计,过往政府收储商品房案例中,地方财政、租赁住房贷款支持计划、城投平台自筹资金是三大资金来源。今年,央行设立的3000亿元保障性住房再贷款,是新的资金来源补充。

  其中,6月12日央行在济南召开保障性住房再贷款工作推进会,强调贷款要“严格避免新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因此,国企贷款收购必须确保资金平衡,即收回来的房子要租出去、卖出去,有一定收益用于偿还贷款。

  因此,能否收购到好房源实现配租、配售也很重要,事实上“政府收购”模式对房源相对“苛刻”。

  首先,为避免房屋交付延期或无法交付的问题,大部分地方要求必须收购现房。其次,存量房需要具备一定配套,包括交通、基础设施,并且满足一定车位配比,才能后续顺利租售。另外,出于对保障房便于管理的考虑,地方还偏向优先收购整栋或整单元未售、可实现封闭管理的楼栋项目。

  如何影响市场?

  发出信号提振信心

  “政府收房”会对房地产市场产生什么影响?

  带有政府信用背书的收购行为,无疑将对提振楼市信心和预期起到一定作用,有助于平衡住房供需倒挂的情况。

  但也需要看到,“政府收购”模式刚刚推出,甚至带有试点意味,更多或是信号意义。

  李宇嘉预计,未来政府常态化的保障房筹建,可能更多倾向存量盘活。易居研究院研究总监严跃进也指出,通过政府收购去库存对房企有增强信心作用。

  同时,目前政府收购主要针对新建商品房,存量二手房并不在其中。多名业内人士也指出,短期来看,受资金、筹建任务等的限制,各地政府收购规模都还不大,更多是从保交房的层面考虑。

  但如果政府收购模式扩大,未来带来的影响或将更大。

  “政府收购对商品房的影响,还主要取决于收购的规模、是否常态化、收购何种房源等。”李宇嘉指出,如果未来保障性住房都通过存量收购实现,随着整体规模扩大,影响也就放大。比如保障房低价配租、配售时,有可能与周边二手房的出租、出售形成竞争。

  而对于企业,在未来“市场+保障”的住房体系下,或许要将更多力量集中在提升商品房品质上。

  事实上,“政府收购”和此前的征拆房票安置、收购二手房支持“以旧换新”等,都是一种收储行为。政企能否合力撬动、盘活当下的房地产市场,让群众住得更好更安心,仍需拭目以待。

  南方日报记者 张子俊 吴惠芳 任龙

编辑:朱文婷   责任编辑:林涛  

扫二维码分享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