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市技师学院学子在季华实验室里工作实习。受访者供图
开栏语:
实现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技能人才的坚实支撑。第47届世界技能大赛将于9月10日至15日在法国里昂举办。这是当今世界地位最高、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国际职业技能赛事,我国将派代表团参加所有比赛项目,其中共有27名广东选手参加23个项目比赛,人数占比约40%。即日起,南方日报、南方+客户端推出“技能粤军 逐梦里昂”栏目,跟踪报道广东选手的备赛参赛情况,以及广东技工院校积极转化世赛成果,赋能人才培养、产业发展和科学研究的生动实践,敬请垂注。
在高校实验室中,技能人才“独当一面”,带领课题组在高精尖领域攻坚克难;在省级实验室的科研团队里,技能人才深度参与项目攻关,发挥重要作用……技工院校学生为何能走上科研岗位,为创新驱动贡献力量?这背后,得益于广东世界技能大赛成果的创造性转化。
自2010年加入世界技能组织以来,我国连续参加了6届世界技能大赛,共取得57金32银24铜的骄人战绩。广东选手共获得22金11银13铜,金牌和奖牌数量约占全国四成。不满足于在世赛竞技场上摘金夺银,广东正努力写好世赛成果转化的“后半篇文章”,探索出一条世赛赋能科学研究领域的创新路径。
一批懂技术会实操善学习的广东技能人才“跨界”进入科研领域,为培育新质生产力贡献青春力量。
迈上高端:技工院校毕业生到北大实验室任职
前段时间,在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的实验室里,来自广东省技师学院和广东省国防科技技师学院的5名毕业生正与科研团队密切配合,开展一项甲酸燃料电池的系统研发设计与调试实验。
“技工院校学生的实操技能给我们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郑俊荣表示,这批从技工院校招聘过来的科研辅助人员,深度参与到教学及科研仪器软硬件研发项目中,他们制作的教学拉曼光谱仪曾获教育部教学科研成果二等奖。广东技工活跃在高端实验室中,正是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高技能人才贡献力量的注脚。
在广东首批4家省级重点实验室——季华实验室里,也有一批高技能人才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黄文灿就是其中一员。
黄文灿在佛山市技师学院就读期间,来到季华实验室实习。因为表现出色,他在2023年7月毕业之后正式入职成为季华实验室新型增材制造研究院的科研辅助人员,主要参与项目的电气布线、安装和调试。“在这里工作每天都在进步,自己的所学也能得到用武之地,感到非常充实。”他说。
竞赛锤炼:孵化直接服务高端科研的人才和项目
技能青年之所以能够“跨界”进入科研领域,其中一个关键因素是他们身上带有的竞赛“底色”。
近年来,广东打造了以世赛为引领,国赛为龙头,省赛为主体,行业企业、院校及地市职业技能竞赛为基础的多级赛事“练兵场”。竞赛不仅锤炼了一支摘金夺银的技能健儿队伍,还培育、孵化出一大批直接服务高端科研的人才和项目。
如今在季华实验室新型增材制造研究院站稳脚跟的黄文灿,曾经是佛山市技师学院竞赛集训队的一员。他在第一届全国乡村振兴职业技能大赛广东省选拔赛中国表现优异,被授予“广东省技术能手”称号。
“团队的成员我们都是一视同仁,待遇上不封顶。”对于技能人才的表现,季华实验室新型增材制造研究院副主任毕云杰非常肯定,他说,经过竞赛体系培养的技工院校毕业生,学习主动性很强、上手速度很快,“未来实验室的每个项目都为技能人才开放,助力他们快速提升。”
在各个实验室服务的广东技工院校毕业生,不少都曾经是学校不同竞赛梯队培养的优秀人才,在世界技能大赛标准体系下进行学习和训练,成为他们进入科研院所的“敲门砖”。
“技工院校也能申请科研经费,也要努力抢占应用科学研究的制高点。”中山市技师学院电气应用系教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魏海翔说。
作为名副其实的“金牌教练”,魏海翔带出了世界技能大赛冠军和其他级别的梯队选手。在他看来,世赛成果不仅仅是培养人才,还能直接转化为科研应用的课题,直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观念变革:科技成果转化离不开技能人才劳动
技能人才逐渐进入重点实验室挑起担子,反映了用人单位的“人才观”和技工院校的“育人观”在悄然发生转变。
“技能人才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技术成果转化离不开技能人才的劳动。”季华实验室总装中心主任张鑫说。
正是在这种观念的引领下,2022年,季华实验室与佛山市技师学院合作开设“订单班”开班,累计已有70多名技工学院学生走进这个省级实验室里的不同研发团队进行实习,将自己所学投入到科学研究辅助工作中。他们凭借自己出色的技能逐步崭露头角,如今已有19人转正入职。
“技能人才在实验室的发展空间很大,能够快速获聘高级科研辅助岗,也很有机会转到研究序列。”季华实验室人力资源副处长胡金萍介绍,该实验室以工程技术开发为主,致力于高端装备研制,对于科研团队成员的动手能力要求很高。所以技能人才参与到研发队伍中,能够很好地辅助研发和调试设备,促进科研落地。
魏海翔不仅在技工院校任教,也同时兼任大学硕导。他发现,某种程度上,技工院校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能力,可以弥补一部分知识结构欠缺,“在科学研究越来越讲究团队作战的当下,技能人才的加入对一个课题组的补充可以起到重要作用。”
■技能人物
技校生入职北大实验室:
收获成就感 也收获信任
8月的北京,燥热蝉鸣。在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的一间实验室里,匡传富身穿白色科研服,聚精会神地盯着示波器屏幕,不时熟练地操作设备,进行故障排查和性能优化信号分析。
技工院校毕业的匡传富领衔的中红外检测器研制项目,团队成员基本都是硕博士毕业生,他们密切配合攻克性能提升,努力达到国外同类产品水平,最终实现国产替代应用,大幅降低设备生产成本。
7年前,正在广东省技师学院电子技术专业就读的匡传富,参加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全国选拔赛获得优异成绩。虽然最终无缘代表国家参赛,但是经过多年集训,他练就了过硬的专业能力,不少企业向他抛来橄榄枝。
匡传富毕业后,来到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郑俊荣教授课题组工作。他说,作为一名技校生,当得知可以到北大工作还是非常惊喜的。但是,回忆起打“地基”的过程,他坦言非常辛苦。
一开始,匡传富发现项目组的研究课题非常前沿高端,涉及到的知识和操作的装备都是之前几乎没接触过的。他只能虚心向老师和同事求教,抓紧空余时间自学增加知识……
半年后,匡传富不停迭代电路设计、测试样机,与同事合作研制了拉曼光谱仪。这个成果不仅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配套的相关课程获得2018—2019学年北京大学中级物理化学实验最受好评实验课程,还获得了中国高等教育协会科研成果二等奖,并且推广应用到部分高中学校的物理与化学教学中。
尝到甜头的匡传富收获了成就感,更收获了老师和同事的信任,在科研的道路上行稳致远。目前,匡传富在实验室从事电路设计与软件编程类工作,制作光电相关的检测器探测器,已经成长为多个科研项目的负责人。他以自己的履历现身说法:“技能人才在科研领域发展,也可以大有作为。”
南方日报记者 杜玮淦 关喜如意 实习生 邓柯艺 通讯员 粤仁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