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动物有了“鹊桥”?海底珊瑚有多奇妙?一起看看广东的山海故事

2024-06-05 11:15 来源:南方+

  山川、河海,构成了生物最基本的生存环境。我们在其间栖居、繁衍,更思考着如何与自然万物相处。在第53个世界环境日,一起去看看关于山海的故事。

  闹市中有了一座动物“鹊桥”

  在深圳大鹏新区坪西路,有一座特别的天桥,它不过人,只过动物。这是深圳第一座动物天桥,让两座山的物种有了联通的桥梁。

  “此前由于城市开发建设的需要,破山开路,却也切断了山地生态系统,导致两边的生物无法进行迁徙或交流。”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教师林石狮介绍,由此搭建起这样一座天桥,并在上面种上原生植物等,让天桥慢慢融入山体。

  随着两座山联通,动物之间可以相互移动、扩大领地、通婚繁衍,“这座不仅是天桥,也是‘鹊桥’。”林石狮说。

  林石狮毕业后一直从事生物本底调查工作,这座天桥也是他和团队常来的地方,放置在天桥上的一个个监控设备记录着这里发生的一切。

  “有录到一只野猪,毛很厚,是雄性。”林石狮打开一个挂在树干上的监控查看,很快有了发现。

  事实上,这样的发现还有很多。“最有意思的是,我们拍到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豹猫经过天桥时,刚好在监控前拉便便。”林石狮笑着介绍,这表明豹猫对环境有了安全感,“说明天桥得到了动物的认可,桥下车流穿行、桥上动物活动,这是最生动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事实上,沿着深圳一个个廊道,动物们可以移动的范围越来越广。

  当夜幕降临,雨季的马峦山升起雾气,此时林石狮背着设备一头扎进树林,沿着小溪记录沿途的野生动物。

  夜晚的溪边非常热闹,虫鸣声此起彼伏、环绕于耳,林石狮一脚踏入溪水中,缓缓溯源而上。

  大绿臭蛙、沼蛙、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紫纹兜兰等,一个个珍贵的野生动植物出现,林石狮如数家珍。

  而这些动植物无不对环境极为敏感,“水质要好、气候要适宜、人类活动影响要少,这些都要求我们注意保护环境。”林石狮说。

  “走夜路已经是家常便饭了,工作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山里调查生物,我们今年就在惠州莲花山发现新物种莲花角蟾。”林石狮介绍,本底调查是一项基础性工作,但很累,要牺牲非常多时间、精力,有时就在山上搭帐篷过夜,“但这些工作如果不做,以后更不会有人做,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坚持,带动更多人参与。

  珊瑚这一海洋生物资源库需要呵护

  当天边泛起鱼肚白,山林中的小动物们进入梦乡;而在珠江口西侧的庙湾岛,一场海底探索正拉开序幕。

  “扑通”一声,中山大学海洋学院教授刘岚身着潜水服,从船上潜入海里。

  珊瑚是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海洋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摸清珊瑚家底,是针对性制定保护政策的前提。

  今天,刘岚和团队将潜到海底做一条50米的样带,调查珊瑚分布情况。

  下到海底,只见海床上布满了五彩斑斓的珊瑚,形态各异的珊瑚鱼成群结队游弋,奇妙缤纷的海底世界图景徐徐展开。

  “珊瑚礁真是一个很神奇的生态系统,各种生物生活其中。”刘岚在水下不断记录着,她说看到这些美丽的场景,总让她着迷,她笑称是中了大海的“毒”。

  但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珊瑚礁区面临较大环境压力。2021年开始,珠海市生态环境局开展珊瑚礁等调研,为制定针对性保护和修复措施提供支撑。

  “我们做了调查有些挺意外的发现。”刘岚说,一方面,团队发现珠海附近珊瑚的覆盖率并没有出现大范围下降;另一方面,珠海海域出现了很多热带品种,也让当地珊瑚种类更丰富。

  但这种珊瑚北移并不是好现象,事实上这是全球气候变暖的结果。“全球气候变暖目前导致两个明显现象,热带珊瑚北移、原有珊瑚白化。”刘岚说。

  珊瑚在热带分布范围广,是由珊瑚虫分泌的石灰质骨骼聚结而成的物体,并且和各种附着的藻类是共生关系。

  当气温升高、海水变暖时,一方面,珊瑚虫会随着洋流往北部流动,由于北部海水也升高到合适温度,它们便定居下来,由此亚热带等区域出现原本属于热带的珊瑚;另一方面,水温过高也会影响藻类生长,最终影响珊瑚生长。

  “从目前来看,珊瑚的白化等破坏现象,根源是人类活动,包括气候变暖、海水酸化、海水污染等。”刘岚说。

  事实上,一些微小的行为,也正在影响珊瑚生长。比如多项研究发现,多地的珊瑚中含有防晒霜的成分,“就是大家在海边休闲时,涂的防晒霜,珊瑚本身容易吸收这些有机物,这会影响珊瑚的光合作用等。”刘岚说,一个人的行为看似很小,但累积起来影响其实很大。

  “珊瑚是一个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库,很多生物没了,就可能再也不会出现,更需要我们去呵护。”刘岚说。

  良好的生态环境提供更美的栖居家园

  而今,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各项行动已在广东积极展开。

  “为保证海洋生态环境安全,岛上居民、餐饮店、酒店等产生的生活污水,需经过市政管网进入岛上的污水处理厂处理后,严格执行《城镇污水处理厂排放标准》一级A标准,再通过合法合规的入海排污口排放。”珠海市生态环境局万山分局执法大队队员王昫介绍,同时联合各方打击污染海洋行为,比如在5月17日,珠海市生态环境局万山分局与珠海市海洋综合执法支队万山大队在桂山岛附近海域开展第二季度联合海上执法巡查及企业帮扶,加强对辖区有居民海岛及周边海域生态保护地、涉海工程建设项目等监管,及时发现、制止各类破坏海岛海域生态环境违法活动。

  放眼全省,日益改善的生态环境,也正为生物提供更良好的栖居家园。

  记者从省生态环境厅获悉,广东近年来正逐步构建起天空地海一体化监测网络,涵盖空气、水、土壤、生态、噪声等要素,筑牢高质量监测数据底座,保障美丽广东建设。

  截至去年底,全省大气六项主要污染物浓度连续9年全面达标,AQI达标率改善幅度居全国第二;PM2.5浓度21微克/立方米,较“十三五”同期进一步下降32%;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达91.9%,劣Ⅴ类断面全面清零;近岸海域水质优良面积比例达92.3%,为有监测评价以来最好水平。同时,全省森林覆盖率达58.66%,大陆自然岸线保有率达35.71%。

  万物有灵,和谐共生。未来的广东,更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动人场景将涌现。

  【出品】南方日报 南方+客户端 广东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

  【采写】南方+记者 张子俊

  【拍摄】南方+记者 石磊 张令

  【剪辑】南方+记者 龙达洋

  【设计】南方+记者 谭唯 潘洁

  【统筹】彭琳 张由琼 李细华

编辑:陈海敏   责任编辑:李婷  

扫二维码分享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