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又一所高职院校有望更名“升本”。
近日,广东省教育厅公示,拟向教育部申报,以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为基础设置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大学。这意味着,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升本”又有新进展。
从“学院”到“大学”、从“职业技术学院”到“职业技术大学”,转设拥有“全新名字”……近年来,广东多所高校相继改名。
高校为何纷纷改名?改名后如何发展?
公办本科:“学院”变“大学”,实力提升
由“学院”更名“大学”,是不少广东公办本科高校追求的阶段性目标。
不久前,广东财经大学迎来了建校40周年的重要节点。纵观广财发展史,10年前更名大学,无疑是绕不开的重要一笔。
2013年,广东商学院更名为广东财经大学,学校长达20年的更名之愿终于实现。“在社会公众的眼中,大学和学院的分量是不一样的。”更名后,时任广财校长的王华在接受采访时说道。
广东财经大学北校门。
近10年来,多所高校紧抓机遇,推进改革,持续提升办学水平,由“学院”跃升为“大学”——
2016年,广东药学院更名为广东药科大学;
同年,另一所医学类院校广东医学院,更名为广东医科大学;
2年后,又一所“大学”诞生: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更名为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再到今年8月,广东省教育厅发布公示,拟向教育部申报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更名为佛山大学。
为何高校追求“改大”?
在学校更名成功时,时任广东药科大学校长郭姣说,从“学院”到“大学”绝不仅仅是一字之别,更重要的是实现质的嬗变、内涵的提升、发展的转型和价值的升华。
在不少人看来,相较于“学院”,“大学”往往意味着更强的实力,更名为“大学”,有利于提升学校影响力和知名度。而从学校自身发展来看,由于国家对高校更名为“大学”有着严格标准,更名成功也意味着学校办学水平的跃升。
根据《普通本科学校设置暂行规定》,“学院”和“大学”在办学规模、学科专业、师资队伍、教学科研水平等方面均有不同要求。
比如,称为学院的,全日制在校生规模应在5000人以上;称为大学的,全日制在校生规模应在8000人以上,在校研究生数不低于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5%。称为学院的拥有1个以上学科门类作为主要学科,称为大学的要拥有3个以上学科门类作为主要学科。
这些年,更名为“大学”的高校,也纷纷驶上发展快车道——
广东医科大学扎根湛江、东莞两地办学,进入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重点学科建设高校行列;
作为全国三所药科大学之一,广东药科大学进入广东省“省市共建本科高校”“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建设高校行列;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拥有5个校区,致力于打造中国“双师型”工匠之师培养的南方高地。
更名路漫漫,前有成功人,后有努力者。
目前,还有不少高校将更名大学列入发展规划,并为此持之以恒奋斗。相信,这将有助于广东高校整体办学实力提升。
独立学院:转设更名谋求新的发展
另一种常见的更名,是独立学院转设后更名。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理顺公办民办高校办学属性和体制机制,渐成趋势。
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独立学院转设工作的实施方案》。该方案提出了“转民办、转公办、终止办学”三条转设路径,并针对没有社会合作方,仅由高校举办的独立学院,探索统筹省内高职高专教育资源合并转设。
在这一背景下,广东独立学院纷纷踏上转设之路。
截至目前,广东17所独立学院共有13所完成转设,其中1所停办,其余12所均转为民办本科学校。此外还有4所独立学院暂未完成转设。
转设大潮之下,质疑声随之而来。
当时,不少人认为,失去了母体学校的光环,这些转设的学校会遇到招生困难、发展无法保障等问题。然而,事实证明,转设或许会经历“阵痛”,但最终会实现新发展。
从这几年广东高考本科院校专业组投档线来看,不少民办高校转设更名后,获得更多考生、家长的关注。“头部”民办高校专业组最低投档线,赶超部分公办高校。
以今年高考为例,在招生规模位居全省同类院校前列和公办学校大量增加招生计划情况下,珠海科技学院(原吉林大学珠海学院)、广州新华学院(原中山大学新华学院)招生录取受到高分考生青睐,物理类和历史类投档分数线均位居全省民办高校前列。
珠海科技学院。
不少完成转设的民办高校跃升明显,堪称“黑马”。广州南方学院(原中山大学南方学院)、广州应用科技学院(原广州大学松田学院)等高校,历史类专业组投档最低排位较去年均上升超过1万位。
这些数据说明,独立学院转设,并不一定对招生造成实质性冲击,反而让一些学校在新一轮洗牌中赢得新的生存空间。
完成转设后,这些民办高校找准办学方向,通过建设新校区、发展新学科、推动产学研融合等措施,焕发了新活力。
湛江科技学院(原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按照新校名赋予的办学新功能,全力建设应用性创新创业型大学。
广州城市理工学院(原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则瞄准区域产业发展和新工科建设,积极推进学科链、专业链与产业链对接,不断调整和优化学科专业布局。
广州华商学院(原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发展势头同样强劲,办学版图由广州扩展至肇庆,形成“双校区”办学模式。
这样的例子还有不少。按照教育部的要求,独立学院需要按照本科院校的条件来转设办学,这使得成功转设的高校在脱离母体高校后,在办学条件、校园环境、办学水平等方面得到不小的改善。
高职院校:“升级”本科补全职教体系
近年来,高职院校更名改为本科大学的趋势,越发引人注目。
今年9月秋季新学期,深圳职业技术大学迎来首届本科200名新生。今年,这所高校由原本的“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成功更名为大学,同时办学层次由大专升格为本科。
事实上,高职院校升舱本科“改大”,并不是头一回。
2019年发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要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工作。同年6月,教育部批准首批15所本科职业教育试点高校更名,全部为民办学校。其中就包含如今的广东工商职业技术大学、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大学。
广东目前还有2所高职院校拟更名“升本”,除了近期公示的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外,还有今年8月公示的以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为基础设置肇庆健康医学院。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职业技术学院”更名“职业技术大学”,不仅仅是名字的变化,更折射着办学定位的变化、职业教育体系的渐趋完整。
办学定位的变化,即高等职业教育由“层次教育”转变为“类型教育”。
此前,我国教育领域对职业教育的定位是“层次教育”与“兜底教育”。所谓“层次教育”,是把职业教育作为低于普通教育的一个教育层次;所谓“兜底教育”,是通过发展职业教育,让不能接受普通教育的学生有学可上。
但这一定位,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同度不高。
近年来,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2022年5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明确,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
“作为一种办学类型,职业教育要打通学生成长成才的渠道,就要构建完整的办学体系,需要具有本科教育甚至研究生教育。”华南师范大学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发展高等研究院院长卢晓中说,职业本科是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一个办学层次,也是完善职业教育办学体系的途径。
可以说,设立高职本科院校,也是巩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同等地位、提高社会对职业教育认可度的一种探索和尝试。
“职业技术学院”更名“大学”,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并非改名就“完成目标”,而是要扎实建设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
那么,高职本科与普通本科有什么区别?高职本科应有怎样的定位和发展路径?
“职业本科的发展不能走普通本科的路子,不然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杜安国说。
在杜安国看来,职业本科的学生要有很强的动手能力、技术技能、解决一线复杂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要有一定的研究研发能力。也就是说,职业本科的学生和普通职业院校的学生相比要具备一定的研究研发能力,和普通本科的学生相比要具备更强实践能力。
高职本科,从本质上看,依然是职业教育特色,依然要坚持“三融”——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
校名重要吗?更重要的是“内涵式发展”
近年来,高校更名时常引发关注,也不时有质疑声出现。有人认为,比起校名,学校更应该关注人才培养工作。
事实上,世界上不少名校的校名,也不含“大学”二字。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加州理工学院,英国的帝国理工学院、伦敦国王学院等,都以“学院”命名,但并不撼动其全球名校的地位。
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当前高校竞争日益激烈的教育发展中,校名是学校的一张“名片”,也是学校展示自身特色和吸引学生的一个重要方式。
“从国际上或者世界范围来看,未必‘大学’就比‘学院’高一级,但从中国的大学文化里、公众的认知里,‘大学’比‘学院’更高一级,招牌更响亮。”卢晓中说,因此,大学更名在某种程度上可能会有利于学校发展,例如招生获得更优质的生源、科研项目上争取到更多的资源等。
但这些有利变化,是一种可能性,而不是必然。
“学校办得好与否,不在于校名,不是完成更名就‘万事大吉’,还是要看怎么办好。”卢晓中说,学校更名后要取得更好的发展,关键在于,学校要走内涵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从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特色发展等方面下功夫,才能把这种可能性变成现实,形成真正的影响力。
广东药科大学。
学生、家长该如何看待大学更名?
卢晓中认为,“学院”更名“大学”、“职业技术学院”更名“大学”,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学校本身发展基础、发展成绩的提升,也正因此符合更名的条件。但学生、家长在选择学校时,更应该从个人的兴趣志向出发,结合考虑学校的办学历史、现状、办学条件、毕业生就业情况等因素,而不是仅看校名。
大学更名,不是最终目标,而是阶段性目标。把精力放在内涵发展上,才是高校的安身立命之本、进步强大之道。
南方+记者 马立敏 汪祥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