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最近频上热搜,大湾区地铁还有哪些你不知道的“大活”?

2024-06-28 09:55 来源:南方+

  只需380元,就可以在广州市中心天河公园地铁站的环形屏幕,三天轮播个人广告。“广州地铁整了一个大活!”最近,这个公共空间为自己应援的话题在网络持续发酵。

  大家惊叹的是,曾经是电商巨头、基金公司、快消品牌的轮番展示之地,如今竟然成为“打工人”自己的精神树洞。在深圳地铁,再也不用担心每次过闸被夹,“闸门常开”一举实现“验放自由”。

  近段时间来,大湾区轨道交通频频冲上热搜,先有“湾区大号地铁”全线贯通运营,串联起五座GDP总额超6万亿元的重要节点城市;接着在服务体验上,广州、深圳地铁推出创新“招数”,收获大波“路人粉”。

  地铁已经不再是简单交通工具,而是创新话语空间表达、增强城市经济活力、展现区域精神风貌的强大载体。

  今年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5周年,建设“轨道上的大湾区”,实现“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大湾区人距离这一美好愿景越来越近。作为大湾区建设加速推进的参与者,珠三角地铁,将交出怎样一份答卷?

  营出圈:多项关键指标领先全国 

  岭南处处是春天,地铁时时无闲人。

  趣味丛生的求职、相亲、生日祝福、个人展示等广告,一时间,让充满“班味”的广州地铁车站活泼起来。

  这是一个大胆的尝试,通过建立地铁媒体与受众的互动平台,发掘营收新增长点。年初至今,广州地铁上线个人广告业务已成交百余单,虽然体量还不大,但市场前景乐观,还获得额外的美誉度。

  地铁作为一个多元化空间,所能创造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正被不断放大。

  纵观珠三角9座城市,有4座开通地铁服务,已开通线路共43条,分别为广州18条、深圳17条、佛山6条、东莞2条;外加香港港铁10条,澳门轻轨1条,共同组成大湾区地铁骨干路网。

  由创新手段驱动,珠三角地铁驶向“利润之舟”,盈利收入也是评估一个区域地铁系统规模的重要指标。

  从营收规模来看,深圳地铁继续保持全国第一,2023年达到了251.5亿元,比上一年增加11.8亿元。深圳地铁是唯一一个年营收超过250亿元的地铁公司。

  去年,广州地铁营收增加18.4亿元至141.2亿元,其中运营收入73.59亿元、多种经营收入67.55亿元,排名全国第四。

  广州地铁以房地产开发商的身份,通过“地铁+物业”模式展现出超强的盈利能力。

  据克而瑞统计,广州地铁以124.77亿元权益金额、271.06亿元流量金额的业绩斩获2023年度金额双榜季军,这是近两年来广州地铁首次进入年度金额榜前三。

  通车里程直接关系到区域的交通覆盖面和便利性。不久前,“湾区大号地铁”通车,像这样立足城市群构建轨道交通网络的模式,在全国范围内是首创的。端午节期间,“湾区大号地铁”的平均上座率高达339%,创下历史新高。其中,东莞西平西站成为了最受欢迎的站点,其火爆程度堪比春运时期。

  一个新的“地铁”时代已经到来。

  大湾区城市群准备好了吗?

  从通车里程来看,广州地铁线网总里程已达到653公里,深圳地铁线网总里程567公里,在交通运输部公布的《2023年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数据速报》中,广深分别位居全国第二和第三梯队。此外,佛山和东莞地铁线网总里程为127公里和38公里,对照两座城市人口总量,仍有较大发展空间。

  根据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2022年公布的数据,珠三角城市轨道运营线路长度占全国线网总长度的13.13%,在全国城市群排名中,仅次于长三角(30.73%)。

  但论单个城市地铁线网密度,即城市在运营的轨道交通里程与城市行政面积的比值,深圳连续多年占据全国第一,去年这一比值达到0.28公里/平方公里。

  庞大的线路密度带来广大的客流量,珠三角地铁客流强度表现领先全国——

  广州以日均客流量超过1000万人次位居全国第一。这一数据远超其他城市,甚至超过了上海和北京的总和。4月30日,广州地铁线网总客运量达1096.9万人次,创今年以来客运量新高。

  深圳地铁客流在2023年不断创下新高,成为继北上广之后,中国第四个单日地铁客流超过1000万客流量级的城市。最近半年,深圳地铁客运强度(万人次每公里日)多次霸榜全国第一,且始终保持在该值1.5上下的高位水平。

来源:交通运输部

来源:交通运输部

  不断拓展的线路,持续累积的人气,叠加可观的现金流,在地铁运营的多个关键指标中,以广州深圳为代表的珠三角城市表现出色,凸显其在全国范围内的重要地位。而这种领先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将继续保持。

  规划出新:跨市地铁加速区域同城化 

  日前,一则有关地铁规划的消息引爆粤港澳大湾区。

  6月18日,东莞市轨道交通运输局官网一口气发布三个轨道交通文件。它们分别为《东莞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二期建设规划调整(2022-2030年)、东莞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2035)环境影响评价首次信息公开》和《东莞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二期建设规划调整(2022-2030年)社会稳定风险分析公示》两则公告。

  根据最新规划,东莞将有14条轨道交通线路,长476公里,6条延伸线与广深衔接。这6条线路包括东莞1号线二期(含东莞段及广州段),在东莞麻涌连接广州地铁5号线东延段;

  东莞1号线三期,在东莞黄江连接深圳地铁6号线支线北延段;

  深圳20号线北延线(东莞段),在东莞滨海湾新区连接东莞地铁2号线三期;

  深圳11号线北延线(东莞段),在东莞长安连接东莞地铁3号线一期;

  深圳10号线东延线(东莞段),在东莞凤岗设立四个站点。

  这6条线路中,东莞境内长26.2公里,广州境内长0.9公里。

  据深圳市轨道交通建设指挥部办公室介绍,深圳和东莞已就线路东莞段报批工作达成一致意见,后续待东莞段完成轨道建设规划方案报批工作后,两市将协同推进线路建设工作。

  这也意味着,从广州搭地铁去深圳将照见现实。

  届时,广州地铁5号线将贯穿广州中心城区,一头连着东莞,一头连着佛山,东向换乘东莞1号线,西向接轨佛山6号线,一线连起三座城。

  顺着广州5号线向西看,广佛迈入“全域同城化”阶段。目前,广佛互通3条地铁线,包括广佛线、佛山2号线、广州7号线。2023年度广州市交通运行数据公布,广佛两市间日均出行量185万人次,占湾区城市间出行总量27%,为深莞的1.4倍。在未来规划中,广佛之间共有18条通道相连……

  在多地地铁建设被叫停的当下,大湾区的地铁建设显得尤其抢眼。在广州、深圳两座超大城市加持下,部分珠三角城市地铁项目得以延长线、支线等形式上马,更保证了新地铁项目初期客运强度、远期客流规模等指标。

  在日前广州地铁集团公布的2023年《年报》和《社会责任报告》显示,2023年广州地铁线网日均客运量860.52万人次,占全市公共交通出行总量的比例达69%,较2022年上升6%。

  梳理珠三角4座城市的地铁运营里程目标,至2025年,广州将达800公里以上,深圳647公里,佛山265公里,东莞371公里,四地累计运营总里程达到2083公里。此外,中山、珠海、惠州都在逐步与广深地铁网接轨,加快抱紧四位“大哥”。

  透过地铁这扇门,未来,大湾区的同城化,将超出“两两互通”的模式,连点成片,走出新的城市融合发展之路。

  经验出海:开辟“中国标准”全球化路径 

  大湾区是一个连接世界各地的超级枢纽。不断增加的地铁里程,放大的交通版图,与之匹配的是一套更前卫、更具国际化的运营管理系统。

  在这些大湾区城市中,数香港、广州地铁的运营水平和国际知名度最高,深圳近年也跻身世界级地铁城市。

  创办于1982年的国际地铁协会,是一个国际性的地铁基准组织,其内部由两部分组成,CoMET和NOVA;

  CoMET会员必须达到每年5亿乘次以上,及大规模地铁系统及各方面综合评比,而NOVA标准相对较低。香港港铁和广州地铁先后入选CoMET会员。

  香港港铁建设年代早,是国际上为数不多盈利的地铁企业,素有“世界地铁运营教科书”的美誉。广州地铁见贤思齐,表现突出。根据CoMET2023年公布数据,在全球45家大型地铁中,广州地铁的运营服务可靠度、正点率、公共安全水平等多项主要运营指标位居行业领先。其中,安全指标连续多年保持第一,服务可靠度排名第一,列车正点率排名第二。

  PPP模式是通过设计合作模式引进社会资本,投资、建设、运营地铁,既让社会资本从中盈利,政府不用举债建好地铁,又使民众享受便捷的出行服务,实现多方共赢。现在,两座国际化大都会均对外输出先进的地铁经营模式——

  香港港铁实行“以地养铁”,轨道项目PPP模式结合物业发展,让香港地铁成为世界少有能盈利的轨道交通机构。目前已参与北京、天津、杭州和深圳四地地铁线路的运营,同时向澳大利亚、悉尼、英国、英格兰、瑞典等海外客户提供地铁运营服务。

  广州地铁参与的国内首个有轨电车PPP项目——三亚示范线,于2020年10月开通运营。随后的2022年,作为广州、长沙两市合作的首条以PPP模式建设及运营(机电装修+运营)的线路,长沙地铁六号线成为广州地铁首个“整船出海”的外拓项目。此外,广州地铁运营包括江西南昌地铁三号线、重庆地铁四号线二期、海南三亚有轨电车、昆明长水国际机场旅客捷运系统等外地项目145.3公里;同时,正全面推进20条567公里轨道交通线路建设,统筹负责12个国铁、综合交通枢纽、市政道路项目投资建设。

  拉合尔轨道交通橙线项目,位于巴基斯坦第二大城市拉合尔,是巴基斯坦首个城市铁路系统,也是“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巴经济走廊实施的首个大型轨道交通项目。2020年10月26日,巴基斯坦拉合尔轨道交通橙线迎来首批乘客。

  这条标志巴基斯坦“步入地铁时代”的轨道交通项目,由北方国际合作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和巴基斯坦DW公司组成的联合体具体实施运维。自2020年正式运营以来,橙线地铁深受当地民众好评,已成为中巴友谊的新名片。

  为响应“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深圳、广州等城市地铁企业纷纷“出海”,踏上了地铁行业“中国标准”的全球化路径。

  目光放远,目光放近,珠三角地铁正以运营出圈、规划出新、经验出海,跨出城市行政边界实现“品牌长虹”,加速着大湾区城市互联互通,提升着大湾区人的精神气。

  南方+记者 吴冠霖 朱紫强

  【策划】何山 朱紫强

编辑:陈海敏   责任编辑:卢绍聪  

扫二维码分享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