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绿美广东生态建设成效如何?它们投出“关键一票”

2023-09-23 07:50 来源:南方日报 邵一弘 张子俊

  秋风渐紧,北雁南归。科技内容创业者老麦摇动望远镜,镜头突然定格,深圳湾滩涂上一只阔步的大鸟映入画面,不少人喊出同一个名字:“黑脸琵鹭!”

  在秋冬季守望候鸟,已成为深圳、香港两地居民共同的盛事。黑脸琵鹭、勺嘴鹬等珍稀动物年年飞临深圳湾,在市民群体中极具号召力。两地居民为动物们送上“大勺子”“小勺子”等可爱绰号,科普作家则在长期观察中发现“候鸟变留鸟”现象。得益于绿美广东生态建设近一年来的有力推动,跨越城乡山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愿景逐渐成为现实。

  虽然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名为“绿美”,其中也多有“植树”概念,但在全省46个部门、21个地市的齐力推动下,广东自然生态空间的变化已不止于“树”。海岸线上,匿迹已久的海龟洄游产卵;密林之中,暌别故土始兴石斛回归盛开;城市天际线上,树木的“绿色森林”与高楼的“灰色森林”交相辉映……跨五岭、逐珠江,世居于此的万千生灵,同样在为绿美广东投出自己的一票。

  动植物活动的活跃丰富了城市群的功能,也拓宽了乡村振兴的思路,一条新时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广东路径正逐渐清晰。

  ●南方日报记者 邵一弘 张子俊

  保护

  野生动植物保护、水污染治理、渔政管理……这背后凝聚着多个部门的长期努力。

  7月9日深夜,在风浪与夜色的掩护下,一只成年雌性绿海龟的悄然出现,让惠东海龟国家级保护区(下称“海龟保护区”)的空气“沸腾”起来。

  监控画面里,海岸浓黑,沙滩发白,浪花扑岸,海龟在沙滩上奋力爬行约100米,择软沙与植被边缘处掘坑产卵。监控室内,值班工作人员盯着屏幕,工程师们则已赶到海边记录,直到海龟厚重的身躯再次缓缓移动,回归大海。

7月9日,野生雌性海龟在海龟保护区登陆产卵。受访者供图

7月9日,野生雌性海龟在海龟保护区登陆产卵。受访者供图

  从对外发布的数据看,作为中国大陆罕见的海龟产卵场,海龟保护区已有五六年没有野生海龟洄游产卵。而今年以来,野生海龟共登陆4次,产卵数量约200枚,受到业内关注。

  “此类标志性事件可被视为生态环境恢复的重要证据。”中国渔业协会原生水生物及水域生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周卓诚说,“以往,渔业生产的误捕误捞和海龟产卵时的人为捕杀对其洄游活动造成干扰,此外,海洋垃圾对海龟的伤害也让人揪心。”

  野生动植物保护、水污染治理、渔政管理……重要生态事件发生背后的一系列“关键词”,凝聚着多个部门的长期努力。

  在实践中,这些工作职责由林业、生态环境、农业农村等多个部门及属地政府负责,遇特殊情况,还需公安、海关、市场监管等部门介入。各部门各自施策下,全省森林覆盖率、水体优良率等关键指标一路向好,但也有因事项权属交叉造成的管理困难。

  2021年,林长制在全省全面推行后,由省、市、县、乡党政一把手担任各级林长,林长制督查考核列入广东省本年度督检考计划。随后,省总林长令、各级林长令陆续发布,“林长+”等工作模式开始推广,各方工作更加协调,在开展野生动植物保护等工作中,林业部门“小马拉大车”的情况已有所改善。

  而随着《中共广东省委关于深入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决定》(下称《决定》)印发实施,确立“系统谋划、分类推进”原则,重点工作任务被分解到46个部门(单位)和21个地市,将原本分散的各方力量拧成一股绳,进一步凝聚生态文明建设合力。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名为“绿美”,但《决定》也密集体现了“海”的元素:打造山海相连、蓝绿交织的生态景观;拓展亲山傍海、和谐共生的自然格局;建设通山达海、色彩多样的魅力绿美空间……最明显的变化也因而发生在最复杂的海上。

  汕头南澳县外海约12海里处,南澎列岛隆起露出水面,大陆架轮廓勾出深浅不一的蓝绿色,汕头市潜水协会的潜水队浮出水面,一次珊瑚拍摄任务将告完成。“这两年珊瑚恢复得真好,水下太精彩了。”领队林文川说。

  小船拔锚回程,南澎列岛在天际线上渐渐隐没。林文川仰头喝干了手中的矿泉水,水手、摄影师和潜水员围上来,将垃圾塞进空瓶拧紧。瓶中烟头早已燃尽变形,不知捏了多久,却始终没有被投入大海。

  这是大家的默契:不留一丝杂物,共同守护蔚蓝。

  回馈

  随着森林质量的不断提升,更丰富的林下、竹下种养模式逐渐热了起来。

  粤北山区,南岭逶迤,山脉如五指箕张,斜列南北,阻隔朔风而不绝兽道。自1亿年前冰河时期起,动物沿山谷南徙以避严寒,使今日的广东成为全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省份之一。

  2021年,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15次会议第一阶段(下称“COP15大会”)中,中国提出打造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并启动北京、广州等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相应地,广东在2022年先迎来华南国家植物园揭牌,又在南岭国家公园创建工作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2023年,“率先建成国家公园、国家植物园‘双园’之省”写入《决定》,也让中国在COP15大会上提出的“统筹就地保护与迁地保护相结合的原则”有了试验场。如何让以保护区为代表的“就地保护”和以科研机构为代表的“迁地保护”两大体系“牵手”?今年来,对国家Ⅱ级保护植物始兴石斛的成功“放生”成为了契机。

  始兴石斛一如其名,原产自韶关始兴,车八岭国际生物圈保护区(下称“车八岭保护区”)正位于当地。在前工作人员孔德敏的记忆里,始兴石斛盛开的粉色花朵是巡林路上的有趣点缀,护林员大都知道其确切位置,但不掌握保护方法,始兴石斛种群有缩小趋势。

始兴石斛。

始兴石斛。

  多家科研机构也关注这一本土物种,华南植物园经详细勘查后于2010年成功定种,深圳市兰科植物保护研究中心(下称“兰科中心”)则在同期取得人工繁育技术突破。但囿于面积不足、缺乏理想野外场景等问题,始兴石斛的科研成果待在了温室里,野化回归工作长期受阻。

  2022年,车八岭保护区与兰科中心启动共建车八岭监测站,合作开展对始兴石斛等野生兰科植物资源调查,这一物种被重新了解,但彼时情况已不容乐观:野生群落破碎化趋势明显,“放生”一批人工繁育植株迫在眉睫。

  “好在我们此前已成功繁育紫纹兜兰、霍山石斛等多种兰科植物,拥有设施设备、技术人员,并掌握关键的组培配方,而始兴石斛各项生长指标都不算挑剔。因此,携带种子的荚果一到手,我们马上繁育出了上万株幼苗。”兰科中心副主任王美娜说。

  随着始兴石斛的茁壮成长,两家机构进一步的合作也正在开展。而在兰科中心主任陈建兵看来,每一次成功救助的背后,都可能藏着大自然的一次回馈。

  统筹发挥经济、社会、文化三重综合效益,也是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要求之一。“兰科植物人工繁育实现技术突破,意味着推广与市场化成为可能。”陈建兵说。

兰科中心与车八岭保护区工作人员共同帮助始兴石斛回归原始生境。受访者供图

兰科中心与车八岭保护区工作人员共同帮助始兴石斛回归原始生境。受访者供图

  从人工繁育到市场化,广东的沉香、梅片树等名贵植物已走过类似路径,确实实现了经济效益提升与野外植物群落保护的双重效果。随着森林质量的不断提升,更丰富的林下、竹下种养模式逐渐热了起来。对此,收下两季灵芝的种植户王中广只有两个字评价:可以!

  两季灵芝卖出每斤三四百元的价格,产销不愁令王中广信心倍增。而想起今春播种时,种竹多年的王中广心中却多有惴惴。烂木头似的菌棒埋在地里,到底能长出多少东西?放不下心的王中广一遍遍往山上跑,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及本地农科所的技术专家也一块跑,一一解答种植的疑难问题。

  同时,得益于王中广所在的梅州蕉岭早早转型,一改砍伐为主的传统竹林经营模式,当地水土保持良好,养分充足,种植的灵芝各项关键指标与野生无异,销路自然不愁。今年两季灵芝堪堪收毕,专家们的评价也是两个字:可以!

  共生

  在粤港澳大湾区,森林与城市交融的情形已成为市民生活的日常。

  夏天过去,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下称“海珠湿地”)的热闹终于有些许散去。自今年7月全国自然教育大会在广州举办以来,30场“定点观鸟”、4场“绿心行”和39期主题夏令营、55场特色课程活动填满了海珠湿地。来自粤港澳三地的学生、青少年在专业导师带领下走进湿地,探索自然,“生态产品”这一概念随之在市民群体中普及。虽然第四届粤港澳自然教育季已于近日落幕,但自然教育热度不减,全省115家自然教育基地已开始继续设计课程、开展活动,一个新兴的产业形态俨然成型。

  在粤港澳大湾区,森林与城市交融的情形已成为市民生活的日常。然而,在宝贵的城市空间留出一块巨型绿地,“经济账”算得过来吗?随着8月底至9月初台风“海葵”环流影响广东结束,海珠湿地交出了答卷。

  其间,虽然广州普降暴雨,但四面环水的海珠区城市内涝情况却不严重。这得益于海珠湿地提前开闸降低水位,暴雨被湿地吸收,并及时通过潮位调控排出。业内认为,这一功能可对“海绵城市”建设作有益补充,节省高昂的前期投入和后期运维费用,同时防范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

  绿美广东生态建设进一步提出“林和城相依、林和人相融”,并实施城乡一体绿美提升行动,开展全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等工作。

  在发达地区,一分环境改善比一分经济发展更能吸引人才——早在2021年,中国林学会副理事长陈幸良就作出这样的判断。在基本建成的珠三角森林城市群,这一独特竞争力正渐渐凸显。

  老麦对此体会尤深:自2001年在蛇口扎根以来,老麦看到深圳湾从黑臭到清澈,身边的红树林也成为公司展示科技产品性能的独特场所,不少合作的科创企业认知并参与进相关工作中,合作渠道进一步拓宽。“身边的伙伴也多了起来。在他们口中,‘机会多’和‘环境好’是选择深圳并列第一的理由。”老麦说。

  老麦还注意到,自深圳启动“国际红树林中心”建设以来,身边的红树林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官方和民间机构共同努力,对海桑等外来红树品种采取了有效控制措施,避免生态失衡;深圳兰科中心也新引进了专家团队,开展红树林蕨类植物的深入研究。

  这也是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愿景和雄心:通过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全面提升红树林等湿地生态系统质量和服务功能等工作,实现到2027年年底全省完成林分优化提升1000万亩、森林抚育提升1000万亩目标;到2035年,两项指标分别提升到1500万亩、3000万亩,天蓝、地绿、水清、景美的生态画卷成为广东的亮丽名片。

  红树林的品质提升,也让深圳、香港两地的合作更加丰富,近年来的合作内容从红树林湿地修复到候鸟保护,逐步拓展到水獭等珍稀物种调研等方面。更多香港居民加入红树林基金会等组织,往返港深通勤,共同守护美丽家园。

  中秋将至,万家团圆,候鸟一如游子,陆续踏上归程。在它们的视野里,深圳湾的一捧碧水向来不分南北,振翅之间皆为故乡。

  统筹:郁石

  绿美广东生态建设

  政策一览

  2022年12月

  《中共广东省委关于深入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决定》印发

  2023年2月

  2023年第1号总林长令——《关于全面实施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工作的令》发布

  2023年6月

  全省21个地市全部出台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实施方案或意见

  2023年7月

  新修订的《广东省森林保护管理条例》正式施行

  2023年第2号总林长令——《关于全面加强林业资源保护管理工作的令》发布

编辑:卢绍聪   责任编辑:廖智晟

扫二维码分享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