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0”系列观察
编者按: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召开以来,各地各部门围绕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扎实做好细化实化具体化工作。政经观察即日起推出“1310”系列观察,从各地各部门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新思路新实践入手,探寻广东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向新趋势,从中凝练新征程上制胜未来的关键课题,深度解码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实践。
炎炎夏日,广东各地涌动一股“出访热”。
多地密集出动赴外访问团,都由党政主官带队,主要目的无它:经贸考察。
在日趋复杂的外部环境下,抱定开放发展对于稳定区域经济有着关键作用。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首次明确提出打好外贸、外资、外包、外经、外智“五外联动”组合拳;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则将“开放”明确为必须着力激活的“三大动力”之一。
指向很明确:要实现新一轮发展,广东必须构建一个更加稳固紧密的外部经济纵深。
拓展外部经济纵深,打开发展新天地,“走出去”成为各地现实而紧迫的选择。
A
开行“顶风船”
各地选择在此时竞相出访,与广东当前特殊的内外形势紧密相关。
其实从去年底以来,稳住外资外贸已经成为广东多次重要会议释放的“强信号”。
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广东突出的外向型经济特征——
近年来广东对外贸易依存度保持在60%以上;与GDP的比重在2/3左右,与之相比,全国的比值仅在1/3左右;上半年外贸城市十强中,广东占得3席(依次是深圳、东莞、广州);去年实际利用外资额居全国各省(市、区)第二,约占全国15%。对广东而言,稳住全省经济大盘,外贸外资始终是至关重要的支柱。
同时,必须看到,这也是后疫情时代广东维系正常对外经贸往来的主动作为。
新冠疫情的冲击,让正常的国际交流陷入停顿,地方开展对外招商面临诸多掣肘。疫情防控有序放开后,各地市都有迫切需求修复乃至拓展对外经济联系,把“失去的3年赶回来”。
正是基于此,从去年底开始,各地最先掀起一波以抢订单、拓市场为主要内容的“出海潮”。外贸大市佛山率先组织全省首个由市级政府带队的企业家出境交流活动。
今夏这一波出访,实则是对外交流“开闸”之后外访“反弹”的延续:今年广东将组织242场“粤贸全球”境外展,展览类别涵盖全省主要产业门类,带动“千团万企”出海拓市场,并对企业境外参展给予资助。
更关键的是,外部环境不容乐观。
疫情重创后,世界经济持续疲软,商品消费复苏缓慢,外需走弱,各主要经济体对外贸易坠入下滑深渊:今年前5个月,欧盟同比下降2.1%,美国同比下降3.7%。今年上半年,韩国更是同比下降超10%。
尽管全球经贸大气候正在变冷,但美国为维护自身霸权,胁迫一些国家和地区对华大搞垄断打压、技术封锁,人为制造“脱钩断链”,企图围堵遏制中国发展,让本就趋弱的世界经济复苏“雪上加霜”。
“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减弱的三重压力中,需求问题更加突出。”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兼常务副主任、商务部原副部长魏建国认为,广东开放程度较高、市场经济更活跃,受到的影响会更快、更直接,来自国际的资本、技术、人才等竞争压力也会变大。
逆风逆水之下,广东针对性部署正在密集出台:打造一批万亿级、千亿级出口产业集群,建设六大进口基地,办好“粤贸全球”境外展会等等。
对地市而言,自然需要以更加主动的“全面出击”,对冲负面不利影响,开好“顶风船”破浪而上。
效果正在显现。广东外贸增速在7月实现转正;今年上半年,广东实际使用外资比全国增速高2.2个百分点,其中单6月实际外资环比增长1.4倍。
B
造访“老朋友”
如今在广东,招商引资已被明确是“一把手工程”,通过各地市主要负责人抓招商,来推动形成大招商、招大商的局面。
随着各地高密度外访的推开,广东拓展对外经贸网络的攻略也变得清晰起来。
5月8日召开的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第九次全体会议提出,要深耕欧美发达国家市场,深化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联系,持续拓展“朋友圈”。
从这一轮地市出访来看,广东经贸交往中的“老朋友”依然不可替代。
其中佛山出访法国、德国、英国;湛江出访德国、瑞士;揭阳出访德国、挪威、英国;中山的出访目的地中则有日本。
这些既是广东传统的出口目的地和进口来源地,也是重要的外资来源地。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率先融入世界资本市场,首先就是与他们建立起紧密的经济联系,可谓是“老朋友”了。在目前的对外经贸往来中,依然占有重要份额。在今年上半年广东外贸总额中,与美欧日韩四地的贸易额占比依然超过1/3。
造访“老朋友”,扎牢更稳固的纽带,才能更好稳控外资外贸基底。
除此之外,还另有一层深意:正在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迈进的广东,在坚持自主创新的同时,还要坚定与这些“老朋友”进行合作,吸收一切代表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发展方向的先进前沿技术。
例如,佛山市市长白涛率团在德国期间专程拜访代表性企业——克朗斯集团、西门子公司,鼓励前者在佛山食品饮料产业上扩大投资,希望与后者在医疗器械、氢能等新兴产业上开展合作。
内在逻辑很清晰:一边,佛山传统产业存量较大,需要引进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进一步赋能升级;另一边,占据新兴产业高地,必须瞄准全球前沿,以前瞻眼光引进行业先行者,加快抢占风口、加速产业集聚成势。
这些外方合作伙伴,恰是制造大市佛山实现产业进阶所亟需的:作为德国食品灌装和包装巨头,克朗斯是深具实力的“隐形冠军”,其自动化技术已经在海天酱油的灌装线上得到大量运用;西门子则是足以代表德国制造的领军企业,也最早将氢能作为新能源开发的主要方向并尝试开展产业化运用。
一些地市盯紧重点产业链“以商招商”,主打的是用足用好老朋友的“朋友圈”。
同样率团访问德国的湛江市市长曾进泽,不仅在与巴斯夫欧洲公司执行董事会主席薄睦乐的会谈中,提及欢迎更多下游企业和合作伙伴来到湛江;还与罗姆集团、瓦克化学和ABB集团等世界知名化工、绿色能源、电气设备、农药化肥企业对接洽谈,力邀来湛投资。瞄准的就是湛江近年来逐渐起势的绿色石化、化工新材料、绿色农化等产业。
可以发现,与老朋友的合作重心,各地始终是在强“三链”:
——做强产业链:围绕战略性产业集群开展产业链招商,招引一批链主、“专精特新”和隐形冠军企业,并大力开展总部招商,旨在提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
——稳住供应链:对战略性产业集群链主企业中的外资跨国企业,推动将总部、研发、先进制造等环节留在广东。
——嵌入创新链:鼓励外资企业在粤设立研发中心,引进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深度参与全球创新链条。
C
增添“新砝码”
摆在各地外资外贸基本盘上的另一枚重要砝码,是以新马泰和印尼为代表的新兴市场。
在此轮出访中,汕头、阳江、揭阳、云浮、潮州等都以东盟国家为目的地。
这并不奇怪,有粤籍华侨华人这根特殊纽带,广东与东盟一直保持密切交流交往。
潮汕揭三地代表团的行程,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
加速崛起的产品外销新蓝海,也驱使着各地把目光更多投向东盟。
庞大的人口基数、快速的经济增长,正孕育东盟广阔的消费市场。作为第一大贸易伙伴,今年上半年广东与东盟的进出口额同比增长3.6%,总值占比提升到16.6%。特别是在出口方面,增幅达到13.9%,显示出强大潜能。
正是看中了其中的商机,在东盟,许多地市主官都不遗余力为当地产品代言推销。
比如汕头市委书记温湛滨在出访印尼时提出,希望两地深入推进服装、玩具产业合作,让更多“汕品”走进印尼、走向世界;潮州市委书记何晓军在出访泰国期间不仅召开食品产业专题推介会,推销潮州食品,还专程走访参展亚洲世界食品博览会的潮州企业,勉励他们以美食文化为纽带,推动潮州品牌走向世界。
同样借助外访加速“出海”的,还有广东正在快速成长的优势产业。
这在海上风电产业上得到充分体现。
表象之下,实则是基于市场选择的产业溢出逻辑:广东的沿海已形成全国产业链最完整、配套最齐全、规模最大的风电产业集群之一;而东盟是距离最近的海外市场,比如汕头正在打造的国际风电创新港,服务范围为2000公里,恰好能有效辐射东南亚地区。
从需求侧来看,东盟的可再生能源消费正在快速增长:按照规划,2025年东盟可再生能源占比需提升至23%,而泰国、越南等国家的海上风能都极具开发潜力。这些都为广东海上风电产品、装备、技术、标准等“走出去”提供了先决条件。去年,产自阳江的海上风电机组就首次出口越南。
随汕头代表团出访印尼的上海电气风电集团华南分公司常务副总经理王全景在拜访印尼电力公司期间,就风电技术交流、项目开发和人才培训进行探讨交流,深切感受到东盟海上风电的巨大商机,“当地不少华人华侨希望利用自有土地投资风电项目。我们企业工作人员已经观察勘测,并进行了初步的预可研。”
参加汕头代表团风能产业推介的泰国中华总商会主席林楚钦回到汕头时,专程前往上海电气风电汕头智能制造基地调研。“海上风电是新技术,在泰国还很少看到。”林楚钦表示,将帮助汕头海上风电产业进入泰国,推动更深层次产业合作。
另一片合作“蓝海”是迅速崛起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今年上半年,广东电动载人汽车出口猛增7倍,东盟是其中一个重要市场。
广东新能源汽车的代表企业比亚迪、广汽埃安已经展开行动——
目前,比亚迪将泰国作为东盟市场的产销中心,其ATTO 3车型投入市场后迅速成为泰国纯电动汽车销冠;泰国罗勇府工厂也于今年3月奠基,产品将主要投放东盟。
6月,广汽埃安在“2023中国(广东)—泰国经贸交流会”上与泰国锦汇公司签署合作备忘录,宣布今年内在泰国成立东南亚总部,并将持续辐射东南亚及周边区域,逐步实现全球市场“研产供销”一体化。
在这些新动向的背后,各地正力求把经济触角伸得更远更深,再造发展空间新优势。
暨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特区港澳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谢宝剑认为,上半年广东外贸承压而上,尤其是出口再创历史同期新高,其中新产品、新市场、新业态等三个“新”发挥了重要作用。
D
把握“新焦点”
颇有意思的是,在6个地市的出访中,都有新加坡,背后有什么门道?
这首先要归结于粤新间热络的经贸往来。
仅在6月底,广东在新加坡召开了两场高级别会议:广东—新加坡合作理事会第十三次会议、中国(广东)—新加坡经贸合作交流会。顺畅的常态化磋商机制,有如强化经济联系的“催化剂”。去年两地贸易额同比增长21.3%,今年1—5月增速更是高达50.1%,占中国对新加坡进出口总额的比重提升至22.8%。
在东盟区域内部,新加坡则占据着经贸枢纽的特殊地位。
省社科联副主席、广东亚太创新经济研究院理事长李志坚认为,新加坡经济发达、科创实力强,同时有完善的基础设施、优越的营商环境。作为亚洲重要的金融、服务和航运中心,不少跨国公司都在这里设立总部或运营中心。“广东各地共同选择新加坡,看中的是当地所汇聚的国际资源。”
事实上,新加坡已经成为广东企业进入东盟市场的重要跳板。华为、平安、微众银行、美的、文远知行、欢聚时代等一众广东知名企业均在新设立分支机构。
更具吸引力的是新加坡的发展模式特别是产业发展上的先进经验。
在李志坚看来,新加坡在中国改革开放后率先参与国内城市建设及产业发展,共同谋划建设了诸如苏州工业园、广州知识城、天津生态城等一批合作园区、经济功能区,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合作模式,因而对于许多地市打造产业集群、园区建设都有很强的借鉴价值。
这在此轮地市出访的考察点位中也得到了印证。比如中山代表团在出访期间签约的贝隆医疗器械产业园项目,就有新加坡裕新国际集团参与其中,后者在推进苏州工业园区规划建设和招商引资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为了更好建设大南海石化工业区,揭阳市市长支光南一行专程前往新加坡盛裕集团,咨询在园区建设等方面的经验,并实地调研裕廊石化工业园,现场向新方“取经”。
南方日报记者 陈晓 钱明雅 卢轶 骆骁骅
策划:黄灿 王义军 郎国华
统筹:王溪勇 徐林 曹斯 罗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