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广州 深圳 珠海 汕头 佛山 韶关 河源 梅州 惠州 汕尾 东莞 中山 江门 阳江 湛江 茂名 肇庆 清远 潮州 揭阳 云浮

近千封广东援鄂医护人员日记 记录下一幕幕感人瞬间

《医线日志》里的医患情

2020-04-01 07:47 来源:南方网 汪祥波 陈伊纯

2月16日下午,洪湖市人民医院,广东支援荆州医疗队紧急转运病人。南方日报记者 董天健 摄

  “冒着暴露风险,也要抢救病人”“隔离的是病毒,传递的是温暖”“病好了带你们尝尝武汉热干面”……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斗打响以来,南方日报《医线日志》栏目收到近千封来自广东援鄂医疗队的日记,字字情深。

  近日,队员们已陆续回家,可当记者梳理这一封封发自湖北的日记时,再次被其中的医患深情所感动。那里记录下了医护们全力救治的决心、记录下对患者无微不至的关心、记录下他们的一个个战胜疫魔的约定。

  救治▶▷

  “更怕一条生命从我眼前消失”

  在湖北的重症病房里,生死抢救每天都在进行。面对未知风险,广东医护人员全都选择迎难而上,争分夺秒救治每一个患者。在近千封的日记里,救治是医护人员日记里记录最多的一个内容。

  “说星星很亮的人,是因为他们没有看过护士和医生的眼睛……”这句患者康复出院时说的话,戳中了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介入科主管护师郭迎春的泪点。她在日记里,记录下这句话,并用这句话激励自己在重症病房拼尽全力。

  郭迎春支援的地点是荆州洪湖市人民医院。医院ICU病房按院感专家要求改造后,达到传染病收治标准,感染科危重患者需要转至ICU集中收治。2月16日中午,郭迎春接到通知,下午转危重患者至ICU。

  这是一条充满希望的生命转运通道。战友们火速到位,安全有序地把感染科危重患者转运至几百米外的ICU病房。当天20时15分,转运最后一名患者。这名患者病情较重,连接着有创呼吸机,队员们拆卸呼吸机装置,连接移动式氧气瓶,妥善固定好心电监护和静注泵。“转运途中,我们一路奔跑,几秒钟报读一次血氧饱和度情况,忘却了快速奔跑可能会撕裂防护服,增加感染风险,但我们必须争分夺秒。”郭迎春在日记中写道。

  同样历经生死考验的,还有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护师姜婷。刚接班,姜婷就遇到重症患者病情恶化的考验,当时,病人心脏骤停,需要立即施行心肺复苏抢救。队友易炳昆没有丝毫犹豫,立即抢救患者,姜婷也立即呼叫医生协助进行抢救。

  事后姜婷问易炳昆,你当时害怕吗?你不怕被感染吗?“他说:‘怕呀,我也是血肉之躯,有家庭,有小孩,我也怕呀,但我更怕一条生命从我眼前流逝。’我特别为自己有这样的队友感到骄傲。”姜婷在日记中把这段经历详细记了下来。

  近几日,广东援鄂医疗队陆续撤离。“想到归家的日期近了,我虽然高兴,但内心更多的是舍不得。”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高元妹曾在日记中写下了她的牵挂。

  武汉协和西院区ICU仍有危重患者转入,仍在住院的病人情况越来越复杂,年龄大、并发症多、救治难度也大。“这些病人还需要我,我可以再努力一把。”高元妹说,“最后这些危重患者慢慢治好,我们才可以没有牵挂地回家,相信那一天不远了。”

高元妹到普通病房探望已转出ICU的患者。受访者供图

  加油▶▷

  手写标语,鼓励患者坚持下去

  “我们这些原来生活在不同城市、不可能有交集的人,在这一刻,紧紧地依靠在一起。”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妇产科护士伍陶香今年25岁,在日记中,她真切地记录下在武汉救援时与患者建立的情谊,笔触令人动容。

  作为刚毕业一年半的年轻护士,在收到医院发出支援武汉的号召后,伍陶香毫不犹豫地报了名。第一次进入病房时,由于穿戴了好几层的防护服、手套和护目镜,她的行动很不方便。

  日记里,她直言“平常简单的抽血打针,需要花更长时间才能完成”。但是,在她担心扎不好针而有所顾虑的时候,患者们反过来鼓励她,让其不用担心。

  她所支援的医院是武汉协和医院西院区的重症病房,患者病情都比较危重。“我们鼓励病人一定要坚持下去,还手写了一些加油的标语。”伍陶香写道,为了让患者得到更好的营养,她将自己的营养品、水果、糕点都带去病房发给患者,医疗队甚至还组织了一场捐赠。

  隔离病毒,但不隔离爱。在伍陶香的悉心照料下,有些患者感动流泪。这次救援经历也让她终生难忘:“我会永远记得在25岁这一年,我成为了‘武汉战疫’青年突击队的一员。”

  东莞市第八人民医院护理部主任宋秀婵的到来,同样给湖北荆州的患者们带去信心与希望。当时,她了解到一名患者已住院27天,因为恐惧担忧,时常不配合治疗,十分烦躁。

  细心的她走到患者身旁,发现他的双手总是朝着呼吸机管道方向挥动。她突然明白,他是在表达内心的痛苦和害怕。

  于是,她握住了患者的手,“虽然他感知不到手心的温度,但可以感知到爱。我告诉他,听从医护人员的安排,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患者好像听懂了,慢慢安静下来,心率也渐渐平稳下来。宋秀婵记录心得时感叹:“他们缺的是战胜病魔的信心。我们的到来,恰恰给了他们信心。”

  对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驰援武汉医疗队队员叶蕾来说,防护服虽然阻隔了医患之间的直接接触,但只要用行动关爱患者,他们就一定能感受到来自医者的温暖。

  来到汉口医院的第一天,她的第一份工作是给病人发早餐。推着“餐车”,她突然听到有个婆婆大声喊:“我没有筷子,怎么吃饭呐?”声音中透露着急切。她赶紧找筷子给到老人,但对方却忍不住哭了:“我自己走不动,这里又没有家属陪护。”“婆婆,不用害怕,我们一直都在您的身边。”她抚摸着老人的手,凝望着她。听了这话,老人露出了笑容。

李慧与患者的合照。在她看来,竖起的大拇指是肯定也是激励。受访者供图

  安慰▶▷

  “患者握住我手说:我们是朋友”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创伤骨科护士李慧的日记中,字字温情。她写道,自己所在的重症监护室的病人大多生活不能自理,打水、喂饭、洗脸擦身等日常护理都需要他们来完成,但“四层橡胶手套,阻隔不了手心的温度”。

  有一天,感染病房里的患者胡爷爷突然塞给李慧一把零钱。“这钱你必须收下。”胡爷爷悄悄对她说。原来,李慧有次给老人送饭时,他说想吃有辣椒的饭菜。第二天,李慧便把“私藏”的辣椒酱给了老人。开心的胡爷爷找遍身上所有的口袋,掏出了一把零钱。

  “胡爷爷掏钱的瞬间,像极了我奶奶在世时,偷偷给我零花钱的样子。我摁下他递钱的手,表达谢意后匆忙离开。”等再次回到病房为他治疗时,胡爷爷对她说:“我过两天要出院了,孩子,你一定也要平安回家。”这句话,让李慧的眼眶瞬间红了。

 

康侠云与患者合照。受访者供图

  在武汉的这段时间里,虽然天气阴冷,但广东省第二中医院急诊科护师康侠云的内心却是热乎乎的。她常常与患者谈心,用心照料着他们的生活起居。她在日记里提到,一位伯伯曾递给她们一封感谢信。“感谢你们,尤其是护士姑娘们,你们太辛苦了。”简单的一句话让康侠云的眼泪夺眶而出。“能被理解和支持,辛苦又算得了什么呢?”

  在荆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王老伯是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刘俊的第一位患者。当刘俊告知其病情有很大好转可以转入普通病房时,王老伯却平静地说:“我儿子感染了,爱人、儿媳妇、孙子在隔离,都有政府和社区在照顾,不用告诉他们,我就安心住在这里。”刘俊愣了半分钟,不知道该说什么,握了下王伯的手,便走出了病房,小心地带上房门。

  刘俊再次来病房看他时,王老伯正在吃饭。日记中,刘俊写下了这个场景:“看我进来了,他赶紧戴上口罩,站起身说:‘刘医生,我不用吸氧了,谢谢你啊!’”见状,刘俊往前走了几步,用左手拍拍他的后背。这时,王老伯握住他的右手说:“我们是朋友了。”这一瞬间,刘俊觉得自己很幸福。

 

病房里老人把叶远芳当成了“儿媳妇”。受访者供图

  在隔离病房里,广东省第二中医院重症医学科护理组长叶远芳和队员们,对病人说的最多的是“加油”二字,“我们经常边治疗边鼓励病人,让他们重拾信心。他们说,看到我们医疗队,就看到希望了。”

  在她负责的病人中,有个老爷爷眼睛看不见,耳朵也不太好使。有一次,叶远芳走到老人床边,扶他坐起,端起饭盒,一口饭一口菜地喂他。扶老人上卫生间时,老人家一直对她说:“谢谢你啊,儿媳妇,儿媳妇真好……”原来,老人误把叶远芳当成了自己的“儿媳妇”。但这一声“儿媳妇”,让叶远芳心底很暖。

  “‘偶尔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是的,这句话非常适合隔离病房,我们就是这样,互相加油,互相扶持。”日记里,她写道。

  南方日报记者 汪祥波 陈伊纯

编辑:林涛
回到首页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