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珠江两岸(资料图) 林桂炎 摄
写在前面
广州是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一个缩影。
2019年,是广州城市更新的重要年份。当年度,广州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共完成旧村改造项目交易26宗,成交金额1441.28亿元,总面积3255.69万平方米。
2020年,广州城市更新工作面临破局,越来越多更新项目需要提质引智,进入价值兑现的高光时刻。
9月初,在一场深化城市更新推进高质量发展专题新闻通气会上,广州传递出一个重磅信息:未来十年,广州市将有300多个城中村启动城市更新改造工作。
下一个十年,广州划了三个“圈层”,通过城市更新推动实现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的目标。新一轮城市更新,更加突出高标准配建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统筹解决低收入人群和“新市民”住房需求,满足住有宜居需求……
记者观察发现,通过一年多来统筹推进城市更新的九项重点工作,广州除对老城大刀阔斧地进行“外科手术”,也在为更新点的新活力“培育良种”,一套已摸索出的实践经验、顶层设计、一系列硬核措施,将成为新一轮广州城市更新的“路标”。
作为广州新一轮城市更新的见证者,《羊城晚报》推出“广筑新时光”系列专题报道,以记录广州蝶变的又一重要时刻。
从全国城市更新进程来看,广州站在什么位置?这个问题不难回答。过去数十年的城市更新工作中,广州一直弘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在政策探索和项目实施等方面勇于探索,与其他先进城市相互学习借鉴,积累了丰富的城市更新实践经验。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广州围绕习近平总书记高质量发展、实现“四个出新出彩”的要求,进一步强调城市更新对广州城市发展的战略意义,开展全方位探索,通过城市更新“内外兼修”,助力广州持续提升城市能级、打造活力全球城市。
调整重构 规划先行
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10月视察广东时,要求广州推动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和“四个出新出彩”。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广州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提出以“美丽宜居花城、活力全球城市”为目标愿景,优化城乡功能结构布局、传承历史文脉、营造国际一流人居环境、促进社会协同治理。
这是对“旧时光”的一场调整和重构。按照广州的规划设想,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心城区和外围城区中心地区应疏解非核心功能,集聚高端现代服务功能。同时,在城市更新工作中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采取修复与活化利用,城市有机更新、全面改造和微改造相结合的方式推进,不急功近利,不大拆大建,充分做好历史文脉传承、国际一流人居环境营造、社会协同治理促进等内容,翻开城市更新的新篇章。
翻开新篇章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围绕前述战略目标,广州市制定了《中共广州市委 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城市更新工作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广州市深化城市更新工作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方案》及相关配套指引(城市更新“1+1+N”系列文件),按照“规划统筹、分类指导、连片策划、精准施策”的原则,进一步将规划引领、资源保障落实落细,城市更新成为高水平、全面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和“四个出新出彩”的重要支柱。
旧城镇、旧厂房、旧村庄升级改造,村级工业园、低效物流园、传统批发市场整治提升,违法建设拆除、黑臭水体治理、“散乱污”整治……近些年,广州不断深化完善城市更新政策,在区域设施建设、人居环境优化、产业转型升级、土地集约发展、历史名城保护等方面做出实际成效。
打磨品质 以人为本
广州城市更新的最终落脚点是“以人民为中心,解决民生所需”的以人为本,亦是既讲究“面子”,也兼顾“里子”的“内外双修”。既要改善物质空间环境品质,提高居民的居住环境质量,这是城市更新的“面子”;同时也要实现更新地区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实现创新产业导入和集聚,保障居民的基本生活需要和经济发展权利,这是城市更新的“里子”。
近年来,广州城市发展从增量走向存量,空间结构也从拓展走向品质。向土地要空间,向产业要质量,广州在城市更新工作中,除了关注物质环境的改善,同时也重视更新地区的产业导入,将“面子”和“里子”作为协同推动老城复兴的重要抓手。
在保障产业空间方面,广州出台了一系列创新政策措施:先是通过划定产业区块,保障先进制造业发展用地,吸引优质企业进驻;其次,在《广州市城市更新实现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的操作指引》中,首次针对城市更新提出产业建设量占总建设量的最低比例要求,增加产业空间供给,推动实现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的目标。
在提升产业质量方面,《广州市城中村改造合作企业引入及退出指引》系统性地提出了引入产业、教育、医疗资源的要求,明确要求引入优质的产业、教育和医疗等资源,增强城市产业核心竞争力和综合服务能力。
此外,富含岭南韵味的广州“里子”还涵括了对文化的传承和延续,对更新地区进行建设时尽可能保持原有的城市肌理,对建筑物翻新时遵从“修旧如旧”的原则,营造出“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的城市文化氛围。
广州旧改——从尘土里开出花来
白山社区改造前(同口和旧街貌道办提供)
从传统意义上说,基于血缘关系建立的村落,成长为基于地缘关系、业缘关系聚合起来的城中村或社区,城市化给现代人带来越来越精彩的群居生活。向往更现代化的都市生活,又不抛弃传统的乡土情结,这是中国城市更新、旧城改造浩瀚长卷中的广州经验。
对于这座被岭南文化浸润的城市而言,改造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去旧迎新”过程,更是一个让人们重新思考“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绝好时机。
旧村蝶变 老城新貌
站在白山中街入口处,马路边30多平方米的公示牌上,“白山社区欢迎您”几个白色大字格外引人注目,一旁还用中英双语指示着天健广场、天健国际五金采购城、天健ID CITY创意园等社区内的标志性建筑。犹记得,在2019年广州市容貌示范社区创建情况通报入选的全市30个容貌示范社区中,白云区同和街白山社区排名全市第一。
顺着路标指示大约走50米,可以看到白山东路沿线环境整洁,商铺鳞次栉比,商户招牌、广告招牌规范统一,道路尚可见明显的翻新、拓宽痕迹,沿路错落摆放着鲜花景观。在被白山社区居民称作文化艺术长廊的临街院墙一带,院墙边缘贴有装饰瓦,附近布置着党建宣传展出和名人名言的插画。
短短百余米的街道,干净的马路连接着数家装修风格统一的商铺、一条文化艺术长廊、两个公共健身区、一个篮球场、一个公共卫生间、一个垃圾分类投放点、一个休闲广场……这是白山社区在城市更新项目中的蝶变成果。
广州市白云区同和街道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过去的一年,同和街通过在白山社区开展公厕升级改造、道路修复、增设绿化休闲景观、地下水管网整治、广告招牌提升改造、人行道改造等六大工程,提升改造社区容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居住环境,增强社区居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沿街士多店的商户陈叔在此经营多年,他向记者回忆,改造前的村道很窄,路边的商户招牌杂乱、门前乱堆乱放,加上机动车和共享单车随意停放,每当遇到人流、车流量大的时候,尤其是上下班高峰期,街道交通就会堵塞。如今,存在多年的脏乱问题被一举解决,陈叔对改造成果赞不绝口:“在观感上提升很大,美观整洁,经营环境得到改善,交易秩序更好,大家心情更加舒畅。”
白山社区的成功变身,只是广州城市更新的一个小小缩影。
2018年以来,广州市连续三年将老旧小区微改造纳入十件民生实事范畴。据广州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公开招标数据,2019年,广州有共计33个旧村涉及旧改,投资总额超1530亿元,总范围达4790万平方米,相当于近8个珠江新城的面积。
在保留老城风貌的基础上,精细提升社区居住品质,让城市更优雅、更具活力,千年古城广州,老而不旧、久而优雅正在成为现实。
白山社区改造后的现状 徐振天 摄
产业兴村 持续造血
广州黄埔区汤村村是广州现有旧改项目中的“超级巨无霸”。2020年5月28日,该村旧村改造项目升龙数字创意园举行动工仪式,标志着汤村村项目进入全面拆迁和全面开发阶段。
汤村村公开招标文件显示,该村改造范围总用地面积为994.66万平方米,相当于1.6个珠江新城的面积。广州公共资源交易网发布的相关公告显示,项目拆迁安置总投资额约66亿元,项目总投资约164亿元。
作为广州知识城的“南大门”,按照前期规划,改造后的汤村村将成为片区内的战略新兴产业集聚区。项目将沿九龙大道建设84.3万平方米商业商务办公区,重点发展科技创新、教育培训、商务办公、商业服务四大产业类型。
汤村村旧改,不仅是周边环境与居住条件的改善,更将为中新知识城的产城融合探路。
景观为表,产业为里,广州的城市更新,既要面子,也要里子。纵观广州,类似汤村村这样的依靠产业兴村的案例还有不少。除了在景观层面上做“外科手术”,力求在旧改中保留原汁原味的岭南景观,广州还注重修炼内力,“修枝剪叶”和“培育良种”双管齐下,根据当地优势发展相应产业,为旧村经济后劲蓄能。
再以“旧城”荔湾区为例,广州市荔湾区科技工业商务和信息化局去年草拟的《荔湾区旧村庄更新改造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征求意见稿)》显示,荔湾区现有21个旧村中,需全面改造的就有18个,总面积约占荔湾区行政管辖区面积的七成。
按照有关规划,18个旧村将被划分为大坦沙岛片区、白鹅潭中心商务片区、东沙先进制造片区、海龙国际科技创新产业片区、五眼桥——滘口产业片区。未来,五大片区将分别围绕大健康产业、商务服务业、高端服务业及汽车制造业、科创+医药+花卉产业融合、国际采购中心发力,利用旧改时机,重新思考“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问题,力求提升片区内的产业造血能力,以此维护和拓展前期改造取得的胜利果实。
猎德样板——城市空间环境再重构
如今,从广州市珠江新城出发,沿着临江大道一路东行,十来分钟便可走到猎德大桥,映衬在桥下珠江波光中的,正是猎德牌坊的艳影。
从2009年开建始,曾经的城中村慢慢蝶变成现代化的高层住宅和写字楼,完美融入珠江新城中央商务区。5座村祠堂、猎德地理文化走廊、龙母庙、猎德涌等改造后,这座有着近千年历史的岭南古村,仍完整保留着猎德的古村风貌,被视为广州城中村改造的成功典范。
猎德村改造前村口旧貌(猎德村提供)
“猎德城中村改造项目实现了其存续900多年的岭南水乡景观与现代城市景观的契合,赋予了城市景观空间发展全新的视角,使猎德村很好地融入现代城市。”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孙礼军对“猎德样板”成功将水乡意象与现代城市开放空间链接起来给予肯定。“猎德涌两岸景观工程从传统岭南水乡景观文化要素取材,复建岭南水乡特色景观意象,提升了城市开放空间和珠江滨水景观带环境品质。”
从人居的角度而言,城中村改造的重点内容,就是建构富有地域特色的景观环境,为城市提供充满活力的空间与场所。孙礼军指出,猎德城中村改造项目根据四分制的原则划分土地,将改造后的空间分为四个片区:居住复建安置区、水乡景观复建区(以猎德涌两岸景观工程为主体)、商业商务开发区(土地出让拍卖)和集体经济发展区(以猎德中心五星级酒店为主体),水乡景观复建区成为猎德意象与现代城市开放空间的重要连接。猎德涌两岸,复建拥有数百年历史的祠堂、龙母庙等建筑,让猎德的宗族历史和文化得以传承,使猎德人依水而居的场景得以再现。
猎德村改造后保留了完整的水乡意象 徐振天 摄
按照前期规划,猎德涌两岸景观工程按照修旧如旧、建新如故的原则进行设计,尽量恢复水乡村落原貌,营造出丰富多彩、尺度宜人的外部空间环境。作为广州城中村改造项目的成功典范,猎德城中村改造项目既是村落居住环境的一次升级,也是城市空间环境的一次重构。
“重构的重点是延续和复活村民以往良好的居住环境。”孙礼军认为,作为城市的一部分,城中村改造不仅要推动该地区的城市化进程,也要展现该城市的环境特色,延续和发扬旧的历史文化,为城市创建更有活力的空间环境。“蕴含文化和浓郁的民俗风情、富有活力且拥有良好居住环境的城中村改造,必然会为城市环境建设加分。”
猎德村改造后保留了完整的旧村回忆 徐振天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