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城市山水画派开创者、国家一级美术师杨留义的两幅代表作《碧山揽胜》与《腾飞吧——北京》在汕尾市城区山海艺术馆正式展出,通过艺术语言展现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现代城市的蓬勃生机,为汕尾市民及广大文艺爱好者带来了一场文艺盛宴。
《碧山揽胜》尽显“四灵之气”
杨留义在《〈碧山揽胜〉创作手记》中写到:“四象者,朱雀、玄武、青龙、白虎,自古为华夏方位之守护神。今作《碧山揽胜》,非徒摹写山水,实欲以丹青重构天地秩序,使四灵之气氤氲于绢素之间。”
《碧山揽胜》构图取“三远”之法,而参以己意。前景朱雀当阳处,以浓墨、头青点染,其势如展翅欲飞,岩隙间杂以石青苔点,暗合“丹穴栖凤”古意。中景主峰巍峨,玄武之象隐于山脊轮廓,皴法层层积墨处忽作设色,恍若龟甲纹裂。左方青龙蜿蜒,不用寻常云气表现,而以山径盘桓、飞瀑拟其神韵,松林走势皆随龙脉,枝干虬曲处偶露靛青。右方白虎藏威于群峦叠嶂间,山石棱角分明如虎牙交错,曙光普照中隐现山顶金光。
值得一提的是,该画作取天光未启之青灰为基调,破晓时分忽以粉红调琥珀色染东方,既应青龙方位,又暗喻紫气东来。朱雀岩畔点缀胭脂红,不取艳俗,务求如朝霞初绽。恰似白虎吐纳之气与玄武之交——好一个青山无限!
《腾飞吧——北京》绘就“时代画卷”
《腾飞吧——北京》画作以山海关、八达岭、嘉峪关三座雄关为骨,取巨龙入海之势,将千年城垣与当代京华熔铸一体,绘就一幅气吞山河的时代画卷,同时这也是时代发展的壮丽蓝图。
画作中长城如龙,自渤海之滨腾跃而起,横亘燕山,直抵大漠。
在杨留义的创作手记中提到,画面以“之”字形构图展开,长城自右下角山海关老龙头破浪而出,浪涛翻卷处隐现蛟龙鳞甲,使砖石与海浪浑然一体。八达岭段取仰视角度,强化山势险峻,城墙转折处如龙须飞扬。远景嘉峪关以大漠孤烟中城墙渐隐,龙尾入天地交界。
画面左上角,北京城以意象化手法呈现:故宫金瓦化作龙首,太和殿鸱吻为龙睛,中国尊为龙噙宝珠,鸟巢钢构如龙角盘旋,五环灯光晕染成祥云。建筑群以虚实法描写,既保留传统界画的精密,又融入现代构成的张力。中轴线以一道流金虚线贯穿,恰似龙气冲霄汉,显示出飞龙在天情形,尽显京华盛景。
山石皴法融合宋范宽、李唐的皴法与当代抽象笔触,山体以朱砂设色,呈现吉祥景象。长城砖墙采用‘积点成线’技法,以赭石、金黄层层点染皴擦,远观厚重如铁,近看闪烁如鳞。云海部分泼彩,但以丙烯调和矿物颜料,使霞光中透出现代都市的霓虹质感。
作为文旅部东方华夏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书记兼副主任、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杨留义深耕艺术领域五十余载,自2007年创作《十载辉煌》起,杨留义突破传统山水画局限,将城市文明与自然景观融合,形成“城市山水画”理论体系,2017年获得国家知识产权认证,填补了艺术史空白。
杨留义的作品在汕尾山海艺术馆展出,不仅是海陆丰地区文化艺术交流的难得契机,更通过城市山水画这一载体,推动公众思考自然与城市的共生关系,通过这些作品,让更多人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并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美学启迪,开启一场跨越地域的文化对话,为汕尾注入了全新的艺术力量。
南方+记者 陈保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