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广东省中医院,人们最先想到的是受人追捧的明星院内制剂,还是有众多“10万+”爆款文章的公众号,抑或是火得出圈的小视频达人“德叔”?近年来,广东省中医院发挥中医特色与优势,不断擦亮岭南医派的金字招牌,被誉为“南粤杏林第一家”。近日,记者与“南粤杏林第一家”打了个照面,细细感受它的独特气质。
以术固本
让患者感受浓浓的中医魅力
广东省中医院年服务患者数量连续20余年位居全国中医医院之首。今年,该院门诊量有望突破900万人次。在优质医疗资源集聚的广州市,一家中医医院如何能够独占鳌头?
因为其具有特色优势明显的中医药服务。广东省中医院始终坚持中医药特色的办院方向,继承发扬中医药原创优势、中医药特色平台协同优势、中医经典病房引领优势、中医药“防治康养”全生命周期优势,不断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
因为其建立了个性化诊疗模式。比如,建立中医经典病房,探索中医药在专科急危重症领域的疗效;建立中医疑难杂病门诊,为疑难杂病患者提供一站式中医诊疗服务;开展多学科协作诊疗,探索实行中西医结合、内外结合、手术与传统疗法结合的诊疗模式,为患者提供最佳的中西医诊疗服务。
因为其看病高效便捷。广东省中医院构建了智慧药房,实现了基于移动互联网应用的智慧门诊医疗服务;建成了包括患者自我管理、医护患互动、终身随访、全程跟踪的中医慢病管理系统,使慢性病患者在疾病发展的各个阶段都能享受到科学、有效、持续、便捷的健康管理服务,从而提升慢性病管理的服务质量与效率。
岭南地区常年气温相对较高,是所谓“四时放花,冬无霜雪之地”。岭南地区除了炎热之外,另一个特点是雨季长、湿气重。这些气候特点、环境特点以及人们的生活特点,造就了当地居民脾虚、湿热、多汗等体质,而胃肠道疾病、结节性疾病、皮肤病、骨关节病等成为当地的多发病、常见病。又因岭南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动植物资源极为丰富,许多种类为中原所少见,流传于民间的应用经验又多,所以一向为岭南医家所重视。
根据地方特点和疾病谱,当地形成从理论到方药、从保健到康复自成体系的岭南医派。广东省中医院集皮科、骨科等众多岭南医派之大成,将岭南医派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
正因如此,广东省中医院被誉为“南粤杏林第一家”。该院院长张忠德说:“取得这样的美誉,源自政府认可、行业认可、社会认可。医院始终以服务为民为宗旨,以患者满意度为衡量标准,以中医药特色疗效为引领,老百姓在医院能够感受到浓浓的中医魅力,能体验最适宜的中医技术,能获得全链条的中医服务。”
以理服众
让中医药科研有自己的话术
近年来,国家大力倡导并加快推进中医药科研与创新。然而,中医药的科研工作在现代医学体系下面临着一系列问题。比如,将现代医学逻辑生搬硬套而忽视了中医系统性思维、不考虑体质差异而用随机双盲试验的方式判断中药疗效等。
“开展中医药科学研究,既要符合一般的科学规律,也要构建符合中医药自身特点的研究体系和研究范式,这是我们中医药行业亟待关注和解决的问题。”张忠德表示,上述这些问题是大部分中医医院面临的共性问题,而不同中医医院因各自独特的流派和技术又面临个性问题。他介绍,在过去,岭南地区与北方文化中心相对隔阂,历代医家重视疗效,靠口传心授传承下来,书写留下的理论创新和理论成果不多,而且呈碎片化,这是岭南医派的一大遗憾。“因此,我们有责任和使命发掘好、整理好、保护好、传承好岭南医派的经典。”
为此,广东省中医院结合中医药特点,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搭建中医药循证医学评价体系。张忠德将其总结为搭平台、组队伍、搞合作、建机制。
一是汇聚创新资源,建设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体系,为创新提供技术支撑。广东省中医院作为广东省中医药科学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广东分院,建设了全国首批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中医领域第一家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中医证候全国重点实验室;是全国首家粤港澳创新中心,粤港澳联合实验室;建立了中医药广东省实验室;成立了全国中医行业第一家生物资源中心。
2023年9月15日,中医证候全国重点实验室第一届学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广州召开。
二是构建创新队伍,培育与引进相结合,打造国际一流的中医药创新团队。广东省中医院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牢牢把握“人”这一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针对科研人才,医院开展了青苗计划、朝阳人才、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加大支持力度;医院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人才观,注重通过双向兼职、联合聘用、交叉任职、联合攻关、项目申报、成果转化等各种柔性方式引进高端人才。
三是营造创新环境,致力于协同创新和国际合作,以优势互补联合攻关。医院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不断吸纳国际前沿技术,不断增强集聚国内外创新资源能力,努力开创科技开放合作新格局。比如,医院在欧洲建立中瑞中医药联合研究基地,推动中药新药研发;与国家蛋白质中心、生物芯片上海国家工程技术中心等现代前沿技术研究机构合作,推动产学研协同发展。
四是深化科研管理和运行机制改革,构建既有动力又有压力的管理机制,激活创新活力和潜力。2010 年,在中医行业内率先建立科研创新团队PI制,逐渐形成了“自愿报名、竞争遴选”确定PI,通过“双向选择、任务导向”组建团队,形成“成果导向、目标管理”的管理模式,建立以科技量值为主的科研评价模式。
经过多年积淀,医院推出的一系列举措在中医药科研领域开花结果。张忠德表示,医院聚焦临床疗效和行业关键科学问题,充分发挥临床资源丰富的优势,立足中医药临床学科前沿,突出中医药特色优势,通过构建医院科技创新体系,建立了“从临床到科研再到临床”的成果转化闭环。
以文化人
让中医药文化浸润每个角落
广东省中医院是一家有文化的医院,这种文化体现在育人上、体现在管理上、体现在传播上。
用文化吸引人才,为中医药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从2000年起,广东省中医院开始实施人才培养工程。根据社会需求和人才培养定位,医院进行分层培养,开设中医学专业“国维班”“岭南班”,以“厚基础、强能力、重思维、显特色”为特征,培养具有岭南特色的中医应用型人才。医院始终将中医思维能力培养贯穿整个人才培养过程,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临床实践和评价考核等方面,鼓励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建立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培养“高出一格”的中医药人才。医院还率先启动“名医工程”,遴选中青年骨干拜师全国名中医,甚至全脱产跟师名医,至今已有包括44位国医大师在内的186名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来院带徒,1143人次弟子参与跟师学习。
从2000年开始,医院通过“集体带、带集体”“一代带二代”等师带徒模式,邀请全国知名中医专家来院带徒,引育高水平的人才团队。
用文化代替制度,为医院精细化管理凝心聚力。张忠德的行程很满,接受记者采访后要赶到横琴镇调研重点实验室科研开展情况,第二天出完门诊查完房要赶到北京参加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布会……但他并不觉得累,而且乐此不疲。不仅张忠德如此,医院的其他员工也一样忙碌。这样的忙碌实则有序:医生跟着患者跑,解决患者疾苦;行政人员围着医生转,让医生回归临床;领导班子着眼医院发展的堵点难点,协调全院之力一一攻克。
张忠德对院内职工说过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当医生不仅仅是养家糊口,要有家国情怀和行业担当。上班就来下班就走是职业,为了干成一件事是事业,要把医生当成一项事业来做,身忙心不忙,事乱心不乱,心中有热情,就会不知疲倦为之奋斗。”
自2009年开始,广东省中医院开展一年一度的“杏林寻宝”工程,让一大批中医药特色技术生根发芽,并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大约在10年前,广东省中医院开始探索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进课堂的有效途径,形成了“大师领衔+疾病防治+岭南特色”的模式。目前,广东省中医院已组建了一支由院士、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广东省名中医等为带头人的中医药文化传播队伍,奏响“播种、育苗、培根”三部曲,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扎根少年儿童内心深处,浇灌孩子们坚定文化自信、根植家国情怀的信念之“树”。
2023年12月15日,在澳门举行“岐黄护苗•培根铸魂”中医药文化进澳门校园系列活动启动仪式暨首站澳门郑观应公立学校讲座活动。
立足国家战略,广东省中医院强化大湾区中医药交流协作,推动粤港澳中医药融合发展。一是广泛开展中西医结合治疗探索模式,通过制定规章制度、开展人才培养,参与香港中医院建设。二是通过互访执业,为港澳地区培养高年资中西医结合医学人才。三是共同开展科研工作,打造科研平台,在药物研发、药物注册上市等方面取得突破。四是传播中医药文化,开展中医药进校园等活动。“通过这样的方式,让中医药文化走得更远、走得更深。”张忠德说。
来源:健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