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登记需要帮助老人信息
隔离疫情,但不隔离爱,尤其是对因疫情在家隔离的特困、空巢、留守老年人(以下简称“困难老人”)的关爱照顾,更是不能缺位。
连日来,南方日报记者深入广州市基层社区采访发现,虽然居家养老集中式服务因疫情影响尚未恢复,但社区工作者密切关注老年居民特别是困难老人的生活状况,每日通过电话、微信、平安通等多种渠道,了解他们是否出现困难需要帮助。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平台、社工服务站以及社区居委会等工作人员,在做好防护的前提下为老人们提供适当的上门服务,在非常时期做好非常关爱。
密切跟进解决老人不时之需
在广州市越秀区梅花村街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记者了解到,工作人员从春节以来就一直坚守岗位,养老护理员、康复师、护士各尽其职,为困难老人提供上门做饭、打扫卫生、康复护理、代办取药等服务;在荔湾区金花街,社区工作者将社区老人饭堂做的午餐、晚餐给老人送上门,帮他们买菜、买药,为他们提供口罩等防疫物资,如有出现急性发病及时送他们去就医。
在天河区石牌街,记者了解到,街道社区组建了“二人工作小组”,由专业社工、养老护理员组成,每天对每一名困难老人打电话慰问,掌握他们的身体情况、生活状况,及时提供送药送餐服务,提醒他们做好防护,少出门。
在从化区,民政部门联合爱心企业、社工、志愿者开展“爱心到家”为困难居民送菜送粮活动。在“爱心到家”小程序平台上,困难居民可享特惠粮油肉菜食品,还可获免费配送。
广州市平安通呼援服务平台24小时接受老年用户的求助,工作人员每日通过电话访问、微信视频连线等方式,询问老年用户的身体状况和基本生活情况,有困难及时帮助解决。该平台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接到白云区一名80岁老人杜伯打来电话求助,因为小区封闭管理,老人不方便出门,家里的生鲜食材已经不够了。接到电话后,工作人员马上从网上商城购买生鲜食材送到杜伯家中,帮他解了燃眉之急。
护理员贴心 老人感到舒心
走访过程中,记者与老人们攀谈,了解他们的生活近况。居住在越秀区共和村的王阿婆今年76岁,因行动不便,平常很少下楼,是居家养老服务的重点对象。跟着社区工作者,记者来到她家走访。
与周边高档小区相比,外墙斑驳的楼房显得“年迈沧桑”。王阿婆的家在这栋楼的第三层,是公租房,每月只需缴房租28元。王阿婆没有子女,老伴去世后,她孤身一人居住了近10年。回忆起过去的经历,王阿婆已经记不得是何年从揭阳惠来县迁到广州谋生。
她说,年轻时丈夫骑三轮车干着搬运的力气活,她则在一所学校的宿舍打扫卫生,没有正式的劳动合同,也没有退休待遇,直到年纪大了干不动,就没有再干了。搬进公租房后,居住环境改善了不少。
王阿婆没有劳动能力,没有生活来源,没有赡养人和扶养人,属于“三无”老人。民政部门将她纳入低保救助,每月给予1050元的低保及其他救助金。梅花村街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安排护理员邓少茶,日常定向为王阿婆提供居家养老服务。疫情期间,邓少茶几乎天天都到王阿婆家,买菜做饭打扫卫生,十分贴心,让王阿婆感到很舒心。
多方携手帮老人实现心愿
在上门走访期间,王阿婆向记者透露了她的一些小心愿,例如,家里的卫生间是蹲便器,希望能进行无障碍改造;洗手台、纱窗等居家设施也希望更新一下;家里的冰箱坏了,希望能有一台新的冰箱。
记者随后将王阿婆的心愿反映给香江社会救助基金会。该基金会积极响应,派工作人员前往王阿婆家实地评估,表示愿意出资,并与社区工作者联动,共同帮助老人实现心愿。
王阿婆的故事,是疫情之下困难老人生活的一个缩影。他们获得了政府的兜底保障,也获得了慈善组织、志愿者的帮扶。
感受着这份关怀,在前期大量走访基础上,南方日报启动“老有所养”深调研,并首先在广州地区发起“公公婆婆,有咩可以帮到您”公益活动,希望帮助老人解决忧心事,一起温暖最美“夕阳红”。
南方日报记者 李强 汪祥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