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金域检验集团引进国际一流技术与设备,以临床需求为导向,提供专业化的临床检验服务。
当今社会,各类密码和通信加密似乎神乎其神,但却可以被计算能力逆天的量子计算机“秒破”,能与之抗衡的只有量子通信。位于广州科学城的广东国盾量子科技有限公司,便是掌握这门“黑科技”的高新技术企业。依托于中国科技大学的技术,该公司在成立短短3年内,参建了量子保密通信“京沪干线”,2016年还拿下了武汉城域量子通信网项目,“广东公司承担了国盾量子产业化的重任,我们看重的就是广东的技术成果产业化环境。”公司总经理肖翔说。
近年来,我省充分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将高新技术企业(下称“高企”)培育作为推动我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第一抓手,全省高企呈快速发展的态势,高企数量、全社会研发投入总量、专利产出等指标均跃居全国第一位。笔者从省科技厅了解到,下一步,我省将坚持高企数量扩张与质量提升并举,开展高新技术企业树标提质行动,努力将高企的数量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
广东高企数量跃居全国第一
“我们正在研发世界上首个可以彻底根治乙肝的药物,一旦研发成功,年销售额有望破百亿元!”东阳光药业研究院办公室主任邢少龙兴奋地告诉笔者,东阳光集团此前为铝制品行业的传统企业,2002年开始转型,进入医药研发和健康养生的高科技领域。
东阳光可谓广东高新技术企业的一个缩影。去年以来,在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国家科技产业创新中心的部署下,我省紧紧抓住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的“牛鼻子”,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计划,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大幅提升。2016年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累计入库企业超1.1万家,全省高新技术企业存量1.9万家,首次跃居全国第一。今年上半年,全省又新增9529家企业申报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各地市为加大高企培育采取了很多有效的措施,如广州通过实施“科技创新小巨人企业及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行动”,高新技术企业存量达4740家,新增2820家,增幅排名珠三角地区第一,形成了高新技术企业总量大、后备企业数量多的良好局面。东莞市通过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育苗造林”计划,成功引进华为增资项目、华为大学等一批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优质项目。
在高企及财政投入等带动下,2016年全省研发(R&D)投入经费支出突破2000亿元,同比增长11.5%,跃居全国首位;研发投入强度(R&D/GDP)也达到2.56%的新高度,其中珠三角地区为2.8%。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全社会研发投入达到15440亿元,占GDP比重为2.1%,计划在2020年实现2.5%的目标。从世界范围看,全球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最高的经济体分别是以色列(4.4%)、芬兰(3.9%)、韩国(3.7%)、瑞典(3.4%)、日本(3.3%)、美国(2.8%)、德国(2.8%)等。
据悉,研发强度(研发投入占GDP比重),是衡量一个经济体创新指数的重要指标。研发投入强度超过2.5%这一国际通认的关键拐点,这意味着广东已进入创新经济体行列。
今后扶持高企发展主推树标提质
尽管高企数量、研发投入等指标已跃居全国第一,但是我省在推进创新驱动战略中尚面临一些问题与挑战,如高企、新型研发机构及创新平台数量上去了,但质量有待提高;区域创新发展不平衡,珠三角研发投入强度达到美国和德国水平,数量占全省总量的95%,而粤东西北地区却非常薄弱。
笔者从省科技厅了解到,对此,下一步我省将大力实施高新技术企业“树标提质”计划,把高新技术企业的数量优势转变为创新优势和发展优势。继续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企业,加快建立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数据库,完善高企入库培育标准和管理制度,扩展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范围,力争五年内实现高企数量翻番。还将加强对创新驱动工作的“八大举措”的监测和考核,将成果转化指标、R&D投入强度等指标纳入指标体系;进一步创新人才资助方式,加大各项目资助力度,在粤东西北地区加快建设“人才驿站”,创新柔性引才机制。同时,广东省高新技术企业协会等第三方机构已评选发布了广东省高新技术企业综合创新、税收贡献、成长性等年度百强企业,对标杆企业实施省市“一对一”挂点服务,并优先引导汇聚民间资本、技术、人才、项目与标杆企业对接。
事实上,在南粤大地,创新发展已逐渐成为社会共识。位于东莞的广东生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现今为我国最大、全球第二大的覆铜板生产企业,公司自1994年便组建技术中心,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前后,当同行均在收缩战场时,该公司还投入2.3亿元建立了一个居全球同行领先水平的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正因为长期以来对研发和知识产权的重视,2009年该公司赢得美国“337调查”(胜诉率通常不到10%)。
“如果不应诉或者败诉,公司相关产品都将不能在美国市场销售,那么公司也就不会有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占全球市场份额的11.7%的今天了。”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罗礼玉感慨道,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一个企业即使今天处在蓝海,明天也终将变成红海,产品如果进入红海,是很难有发展和生存的空间。企业要想长远发展、永葆竞争力,必须走科技创新的路子,除此,没有捷径可走。
■企业样本
东阳光药业
从传统企业到新型“独角兽”的蜕变
走进位于东莞市长安镇的东阳光科技园,这里的工作环境叫人羡慕:花园式园区并配有球场和游泳池,员工住宿都在园区内,步行即可上班,公司高管及研发骨干还有别墅分配。与很多粤企一样,东阳光集团曾经也是一家传统制造业企业,2002年开始逐步介入到医药和健康养生的领域。
东阳光药业研究院办公室主任邢少龙告诉笔者,2002年东阳光集团并购湖北宜昌一家药厂,从而进入医药行业,由于国内庞大的人口基数及人口老龄化背后的机会,东阳光集团全面布局医药板块,2005年成立东阳光药业研究院。“真正尝到甜头的是2009年”,邢少龙介绍,起初东阳光主要生产原料药及国内仿制药产品,2006年获得罗氏授权生产流感用药“达菲”,2009年国内多地暴发禽流感,公司受国家相关部门委托大量生产治疗禽流感药物,当年获利颇丰,并获得国家发改委的致信感谢。
介入新的领域后,公司一方面坚持传统的制造业,为公司研发提供现金流;另一方面,则坚持自主创新,“对比近三年数据,美国药品研发项目中44%是针对新靶点,而在我国这一比例仅为1%,创新药研发周期又较长,通常需要10-15年。但我们公司坚持迎难而上,比如我们正在研发的有望成为世界首款彻底根治乙肝的药物,目前已进入临床二期”。
邢少龙介绍,公司近年来研发投入占营收比重均维持在20%左右,多年坚持终于即将进入产品收获期。公司目前在研新药50个,仿制药150个,今后三年将有大量的药物获批上市,预计到2020年,有100个新药上市销售。“像乙肝等创新药物一旦上市,年销售超百亿元不是问题,我们对5-8年内成为国内第一流的制药集团充满信心”。
撰文:祁雷 占文平 粤科宣
统筹:林亚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