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向海而兴!湛江数字乡村建设谱新篇

2023-11-23 20:32 来源:南方网 李健鹏

  南方网讯(记者/李健鹏)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调研的首站,来到湛江。他先后考察了国家863计划项目海水养殖种子工程南方基地、麻章区湖光镇金牛岛红树林片区、徐闻港,对湛江的海洋种业研发、海洋渔业发展、“海岸卫士”保护、海港建设等工作作出一系列指导部署。

  牢记总书记嘱托,湛江发挥充分海洋优势,用数字技术推动乡村振兴。如今在湛江,海洋变牧场,“数智”绘田园,一首首优美动听的“数字乡村协奏曲”正在雷州半岛大地上奏响。

  智慧渔业为“海上粮仓”建设插上翅膀

  湛江海岸线长达2023公里,约占全省海岸线的1/3、全国的1/10。丰富的海洋资源,使湛江成为了广东发展现代化海洋牧场、打造“粤海粮仓”的主战场。

  2010年,广东省首个深海养殖网箱产业园在特呈岛投入建设,由此拉开了湛江深海网箱养殖发展的序幕。近年来,湛江更积极推动深海养殖“数字化”,搭建跨县集群深海网箱“5G+智慧渔业”数字化服务平台建设,助力海洋牧场的高质量发展。

湛江大力发展现代海洋牧场和深远海养殖。图为深海网箱。(受访者供图)

湛江大力发展现代海洋牧场和深远海养殖。图为深海网箱。(受访者供图)

  目前,由广东联通打造的湛江深海网箱大数据系统平台已上线。该平台借助深海物联网、卫星遥感等创新技术,将深海网箱养殖现场视频,传感器采集的养殖环境的盐度、溶氧度、pH值等数据进行远程实时回传,实现了深海网箱智能化养殖。此外,该系统持续助力湛江构建深海网箱养殖优势产区产业园,通过深海养殖监测管理、全产业链公共服务、区域品牌宣传、深海养殖大数据、“智慧渔业”示范等内容建设,促进海洋环境保护、海洋渔业生产和渔业产品推广,赋能湛江各大渔业龙头企业实现信息化作业,持续扩大“湛渔”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值得一提的是,湛江还建成了广东目前已投产的规模最大的两个海上养殖平台——“海威1号”和“海威2号”。

海威1号(湛江市农业农村局供图) 

海威1号(湛江市农业农村局供图)

海威2号(湛江市农业农村局供图)

海威2号(湛江市农业农村局供图)

  “海威1号”在去年4月在流沙湾深海网箱养殖区投入使用,是湛江首个半潜桁架式渔业智能养殖平台,也是湛江网箱容量最大的深海网箱养殖平台。由于深海水流速度快,养殖鱼类运动量大,深海网箱中养出的鱼肉质可媲美野生海鱼。今年6月,规模更大的“海威2号”顺利下水,1个周期可养100万—150万斤鱼,年产值达7000万元。从“海威1号”到“海威2号”的升级迭代,背后是湛江在海洋牧场装备领域的持续探索,意味着湛江深远海养殖技术和装备产业全产业链的日渐完善。

  数字化赋能水产育种迈入新时代

  “总书记的关心,让我有了更大的干劲。”国家863计划项目海水养殖种子工程南方基地饲料营养高级研发工程师谢瑞涛告诉记者,他来到基地工作已经4年,见证了这里的飞速发展。

  南美白对虾是如今餐桌上的常见食物,但其走上餐桌的道路并不平坦。在解决“吃虾”的问题上,国家863计划项目海水养殖种子工程南方基地作出了重要贡献。在过去,我国曾被优质种虾“卡脖子”问题掣肘,国内企业只能通过每年进口亲虾来培养虾苗,经营成本居高不下。为打破南美白对虾发展瓶颈,2002年,经科技部立项,国家863计划项目海水养殖种子工程南方基地在湛江东海岛建设。历经近10年的摸索与投入,基地最后成功选育出“中兴1号”,实现了国产南美白对虾抗病新品种“零的突破”。如今,全国每5只对虾,就有3只来自湛江。

  除了南美白对虾,基地在金刚虾、红螯螯虾、罗氏沼虾、石斑鱼、军曹鱼、加州鲈、金鲳鱼、罗非鱼、巴沙鱼等咸淡水养殖品种亲本和苗种方面也展开了深入研发。这些优质苗种代表着水产养殖的发展方向,也是基地水产育种水平和产业价值不断提升的证明。

  为在扩种繁育上取得更大进步,一串清晰的“蓝色粮仓”计划已列上基地接下来的“任务书”。今年,基地继续与中山大学合作,开展分子设计育种技术的应用。针对目前行业面临的“早期死亡综合征(EMS)”等问题,重点选育抗弧菌新品系,下一步拟申报国家水产新品种。“未来,基地要继续带着研发人员加速发展海洋牧场,守护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和幸福’。”基地负责人莫爵君说。

  多元手段助力红树林智慧管护

  金沙湾碧海蓝天翠树成荫,麻章区红树林团团簇簇郁郁葱葱,金牛岛上成群白鹭栖息或翱翔于天际……在湛江的海岸线上,连绵成片的红树林宛如一道绿色屏障,与其孕育的生灵一起构成了一幅和谐的生态画卷。

湛江着力打造“红树林之城”特色品牌(郭龙碧 摄)

湛江着力打造“红树林之城”特色品牌(郭龙碧 摄)

  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20278.8公顷,约占全国红树林总面积的33%,是中国红树林面积最大、分布最集中、种类较多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近年来,湛江积极开展“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体系等信息化、智能化建设,通过实施智慧化保护区建设工程,不断提升红树林保护区日常巡护、资源监管与科研监测的信息化水平,加强红树林保护修复全过程跟踪监测。

  在保护区高桥管理站的监控室内,巡护员通过操控高清摄像头,足不出户即可观测到各区域的情况,大大降低了人力成本和工作强度。该站负责人林广旋表示:“这片红树林都在监控范围内,高清的摄像头甚至连蜜蜂都可以看得很清楚,尤其是AI鸟类监测摄像头,随时识别鸟的种类,通过智慧鸟类监测,可以自动统计出鸟类的种类和数量,不像以前需要一一去辨别。”

  除了严密的监控系统,高桥站利用无人机、手机APP“护林通”辅助日常巡护,大大提升了管理效率,确保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安全。

湛江市廉江高桥片区红树林(彭镇强 摄)

湛江市廉江高桥片区红树林(彭镇强 摄)

  科技赋能,让湛江在红树林湿地保育上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在全世界红树林面积以每年约1%的速度递减的背景下,湛江红树林面积却逐年逆势增长,20年来修复红树林1500多公顷,被国际湿地专家称为世界湿地恢复的成功范例。

红树林因其多样化生态环境成为白鹭“栖息天堂”(李天统 摄)

红树林因其多样化生态环境成为白鹭“栖息天堂”(李天统 摄)

  “12221”助力“菠萝的海”逆风展翅

  从空中俯瞰,金灿灿的菠萝田仿佛大地的调色板,点缀着雷州半岛广阔的红土地。这里便是我国最大的菠萝产地、有着“菠萝的海”之称的湛江徐闻县。徐闻的菠萝种植面积达35万亩,常年产量近70万吨,面积及产量超过全国的1/3。

菠萝的海(陈煜 摄)

菠萝的海(陈煜 摄)

  然而,在2016年,徐闻菠萝也曾面临大规模滞销的窘境。当年省媒还推出深度报道《同是佳果命不同 菠萝要向荔枝学什么?》,呼吁各方献策帮助徐闻菠萝渡过难关。如今,徐闻菠萝产值已超25亿元,摇身一变成为农民的“致富果”。徐闻菠萝命运的转机,源于徐闻菠萝“12221”行动。

  2019年,在省农业农村厅的大力支持和悉心指导下,湛江市在徐闻县创造性开展了农产品“12221”市场体系建设,即:推出“1”个菠萝大数据,组建销区采购商和培育产区经纪人“2”支队伍,拓展销区和产区“2”大市场,策划采购商走进徐闻和徐闻菠萝走进大市场“2”场活动,实现品牌打造、销量提升、市场引导、品种改良、农民致富等“1”揽子目标。

  经过近4年的实践,“12221”托举起一组数字:徐闻菠萝田间收购价从2018年低于0.5元/斤飙升至2023年最高价超3.0元/斤,年产值从2018年的9.8亿元逐年攀升至2023年超25亿元。此外,利用网络营销,徐闻菠萝更成为爆款。2020年,由徐闻菠萝冠名的高铁专列启程,将“菠萝的海,香飘四海”的品牌迅速推广到全国各地。在微博上,“每3个中国菠萝就有1个来自徐闻”“广东喊全国人民吃菠萝”等话题网络总阅读量超过15亿人次。

  如今,凭借“12221”行动打了翻身仗的徐闻菠萝,已成为全省数字农业的试验田。2021年,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2021广东荔枝“12221”市场体系建设工作的通知》,在《通知》的附件中特意加入《徐闻2021年菠萝“12221”市场体系建设情况报告》,作为全省范围推广学习的农产品创新好经验,为广东推进乡村振兴作出积极贡献。

  下一步,湛江将以数字化转型为抓手,提升基层治理水平,带动乡村产业发展,推动农村面貌改善,持续奏响乡村振兴最强音。

编辑:卢绍聪   责任编辑:林涛   校对:陈学德

扫二维码分享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