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青山(左二)在试验田里了解水稻生长状况。南方日报记者 张冠军 摄
■人才大潮涌珠江
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从2012年的4550.29亿元增加到2021年8305.84亿元,增长82.5%;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9999元,增加到2021年22306元,增长123%;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从2012年的58%,增长到2021年的71.3%……一组数字折射了十年来广东“三农”的发展变化。
这些变化的背后,离不开人才的力量:近年来,广东全力打造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促进各类人才投身乡村建设,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广东创新体制机制,夯实乡村人才振兴制度根基,先后编制了《广东省“十三五”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广东省乡村振兴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等,同时将乡村人才振兴工作纳入乡村振兴实绩考核重要内容,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推动乡村人才振兴工作落实落地。
同时,广东还强化体制机制创新:修订省农业技术推广奖励试行办法实施细则,明确规定“在各奖励等级中,主要完成人中基层人员所占比例不得低于50%”,鼓励农业科技人员“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探索项目“揭榜挂帅”新机制,为科研团队提供公平、公正、公开的竞选平台;在全国首创开展乡村工匠专业人才职称评价,让活跃在乡村一线的“土专家”“田秀才”等人才脱颖而出……
乡村人才振兴,适于人才发挥的平台不可或缺。为此,广东积极打造各类乡村人才创业创新载体,厚植乡村人才振兴沃土。成立于2015年的广东省农业科技创新联盟是其中一个平台,联盟联合37家科教单位、267家企业和31家技术推广示范单位等组成,汇集了全省高端的服务乡村振兴人才队伍,为全省“三农”工作发挥了“人才库”的作用。
近年来,广东还设立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成立广州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都成为全省引才聚智的重要平台。
在搭好各类平台的同时,广东突出抓好分类培育,推动乡村人才振兴强能增效。
“三农”专家通过网院送“技”、送“智”下乡,农民群众只要点开手机便能学到技术知识……作为全省农民培育的一大创新,广东精勤农民网络培训学院“培训内容个性化、教学全程视频化、技术讲解点位化、学习时间碎片化”,受到广大农业从业人员的欢迎,上线一年多,已为全省超过118万农业从业人员提供免费线上学习机会。
据统计,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共建立各类高素质农民培育基地554家,培育高素质农民115051名,组建了农技服务乡村行“轻骑兵”,选派科技特派员1.4万余人。
去年6月,广东创新开启史上规模最大的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工作,全域全覆盖全面推进全省1127个乡镇、近2万个行政村全面振兴。
目前,全省7174个单位共选派8099名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和4000多名“三支一扶”、科技特派员、金融助理等专业人才,1030名高校毕业生志愿者组团奔赴全省各地镇村。
同时,广东深入推进“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让乡村人才有了更多成长平台,擦亮农民就业“金字招牌”;出台政策支持一批又一批乡贤、大学生回乡创业,为乡村振兴注入“新鲜血液”,不断激发乡村人才新活力。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越来越多的人才到农村地区干事创业。这些活跃于全省农业生产经营一线的乡村人才,成为广东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力军”,有效助推乡村产业经济发展,有力带动了各地乡村全面振兴。
■对话
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研究员、广东丝苗米产业联盟理事长林青山:
加强丝苗米全产业链人才培养
南粤出好米,广东丝苗香。丝苗米作为极具岭南地方特色的籼型优质稻米,素有米中之碧玉、饭中之佳品的美誉。早在上世纪70年代,广东丝苗米就在国际市场享有较高声誉,特别是丝苗型小粒优质稻米,深受港澳、欧美等市场的欢迎,热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当时广东出口创汇的主要产品之一。
十年来,广东丝苗米产业发展情况如何?怎样建好建强产业背后的人才梯队?近日,南方日报记者采访了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研究员、广东丝苗米产业联盟理事长林青山。
丝苗米的品牌越来越响
南方日报:这些年,广东丝苗米产业发展情况如何?
林青山:10年来,广东的丝苗米产业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丝苗米的品牌越来越响。都说“全球水稻看中国,中国籼米看丝苗”,丝苗米的品牌在省内外的影响很大。
第二,丝苗米的品种越来越好。广东在稳定生产基础上,还结合自身优势,大力发展优质稻,目前全省水稻优质率超74%,居全国第一。不仅如此,现在选育的丝苗品种,亩产比过去增加300到500斤,对农民的增收和保障粮食安全起到积极作用。
第三,丝苗米的全产业链建设有了很大的进步。除了品种的打造和标准的制定,还有丝苗米产业园各种硬件软件的建设,将丝苗米整个产业链打通。据统计,目前广东已建设38个省级丝苗米现代农业产业园,有力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和全产业链开发。
第四,我们的品种和产业规模越来越大。2021年,全省早稻喜获丰收,亩产407公斤,总产量524.15万吨,单产创22年来新高,总产创2006年以来的新高,受到农业农村部通报表扬。这背后,广东丝苗米产业发挥了积极作用,也为保证广东的优质稻米供给、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特别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作出了积极贡献。
多方面人才队伍支撑产业发展
南方日报:广东丝苗米产业所取得的成效,背后有怎样的人才支撑?
林青山:广东丝苗米产业发展取得现在的成绩,离不开背后的人才支撑。广东的水稻育种科研,既有广东省农科院水稻所、华南农业大学这样的省级团队,又有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这样的“国家队”,还有众多的企业团队。可以说,多方面人才队伍的支撑,保障整个产业运行的顺畅。
我们的团队,传承了黄耀祥院士等老一辈育种专家们的精神。现在广东选育确认的丝苗米新品种有14个,我们团队有7个,占了50%。育种成效也比较显著,经过我们的不断突破,培育出青香优19香等系列组合,让杂交稻在保持产量的基础上,品质也得到较大提升。
手把手教给农民真技术
南方日报:未来,广东丝苗米产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您有何建议?您认为,如何做好丝苗米背后人才梯队的建设?
林青山:我认为,广东丝苗米产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特别是要积极应对RCEP实施对我省水稻产业的影响,当前,我们有必要创建国家级的广东丝苗米产业集群。集群化发展,有利于全面提升丝苗米产业内在活力和外在竞争力,通过以点带面的发展模式解决发展不均衡问题。丝苗米产业集群将推动产业形态由“小特产”转变为“大产业”,主体关系由“同质化竞争”转变为“合作共赢”,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过程中成为开拓国内外市场的桥头堡。
接下来,我们还需要提高广东丝苗米产业的竞争力,这是关键之处,通过把品种、技术、标准和硬件结合起来,提升丝苗米的全球竞争能力,特别是加快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的推广应用,我相信丝苗米产业发展会越来越好。
做好丝苗米背后人才梯队的建设首先需要全产业链的人才培养。人才的培养也不能只看学历,如我们的乡土专家,他们有很多的生产经验,我们进行全省乡土专家的评选,发挥他们经验的优势,丰富人才结构,完善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组成产业链的团队,满足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需求。
广东是第一经济大省、农业产业强省,水稻育种实力位居全国前列,为粮食安全提供保障;作为中国的南大门、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之一,在资源、技术、市场和区位等多方面都具有优势。
然而,无论品种、技术再好,假如落不到田里去,最终也是没有结果的。为此,我们就需要把好的技术、好的品种通过推广来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按照省里的要求,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组建了全省的“农技轻骑兵”,对农民进行田头手把手指导,把专家的技术转化到田地中去,达到更好的效果。
南方日报记者 黄进 实习生 陀艳 统筹:王聪 黄应来